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乳腺癌相关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肿瘤,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技术,原代培养
人乳腺癌相关肽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勇[1](2019)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改良及其对乳腺癌化学抗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常见的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BCAF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BCAFs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20例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标本,每份标本约1cm~3大小,随机分成大小、质量相等的两组(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用改良酶消化法(Ⅱ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消化10 min)消化,传统组用传统酶消化法(Ⅰ型胶原酶消化10h)消化。通过细胞计数法比较两组消化方法所获得的细胞总数;通过MTT比色法测570nm处细胞的吸光度值(OD值),比较培养48h后贴壁细胞的活性;通过选取α-SMA和Vimentin蛋白作为BCAFs的标记性蛋白,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比较两种消化方法获得的BCAFs的纯度;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阶段BCAFs原代细胞的特征。最后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大小质量相等的两份乳腺癌组织块中,改良组所得细胞总数约为(8.26±0.46)×10~5个,而传统组所得细胞总数约为(4.61±0.40)×10~5个,改良酶消化法明显比传统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的细胞数多[(8.26±0.46)×10~5,N=20 VS(4.61±0.40)×10~5,N=20;P<0.05];改良组OD值为(0.31±0.03),传统组OD值为(0.26±0.02),48后贴壁细胞的活性改良组高于传统组[(0.31±0.03),N=20 VS(0.26±0.02),N=20;P<0.05];改良组BCAFs纯度约为(77.85±3.65)%,传统组BCAFs纯度约为(70.85±2.23)%,改良组获得的BCAFs纯度高于传统组[(77.85±3.65),N=20VS(70.85±2.23),N=20;P<0.05],在倒置显微镜下发现BCAFs原代细胞培养3天后,可见BCAFs细胞贴壁并伸展,呈铺路石样,培养7-12天BCAFs细胞可传代,多数为单个细胞核,胞质内颗粒较多,细胞传代后细胞呈纺锤体形或长梭形,长短不一,胞质透明,细胞排列不规则,有时呈旋涡状生长。结论:本研究通过改良酶消化法(Ⅱ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消化10 min)消化乳腺癌组织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BCAFs原代培养方法,为后期探究BCAFs与乳腺癌复杂的交互作用奠定了基础。目的:以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在体外研究人BCAFs原代细胞与人正常成纤维(NFs)原代细胞对MCF-7细胞的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取5对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块进行BCAFs和NFs原代培养,选择经过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的BCAFs和NFs原代细胞分别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经Transwell共培养48h,作为实验组(MCF-7BCAFs组、MCF-7NFs组),MCF-7细胞单独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以2.5、3.5、4.5、5.5μg/ml的紫杉醇作用于各组MCF-7细胞24h,通过CCK-8法测各组的OD值,绘制图表,计算各组IC50的值。最后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数据。结果:MCF-7BCAFs组的IC50高于空白对照组[IC50:(4.49±0.22),n=5 VS(3.83±0.12),n=5;P<0.05],MCF-7BCAFs组的IC50也高于MCF-7NFs组(IC50:(4.49±0.22),n=5 VS(3.92±0.15),n=5;P<0.05),相同时间内杀伤一半MCF-7细胞,MCF-7BCAFs组需要更高浓度的紫杉醇,经BCAFs共培养后的乳腺癌细胞MCF-7对紫杉醇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而MCF-7NFs组IC50与空白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IC50:(3.92±0.15),n=5 VS(3.83±0.12),n=5,P>0.05],IC50无显着差异,相同时间内杀伤一半MCF-7细胞,MCF-7NFs组与空白对照组所需的紫杉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以乳腺癌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人BCAFs细胞和NFs细胞分别与MCF-7细胞以非接触式共培养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BCAFs细胞可以通过非直接接触的形式显着降低乳腺癌细胞的紫杉醇药物的敏感性,而NFs细胞通过非直接接触的形式对乳腺癌细胞紫杉醇敏感性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对紫杉醇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及研究背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李智勇,白雪,蔡慧云[2](2018)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原代细胞培养的改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常见的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BCAF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BCAFs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每个标本随机分成大小、质量相同的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用改良酶消化法(Ⅱ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消化10 min)消化,传统组用传统酶消化法(Ⅰ型胶原酶消化8 h)消化。通过细胞计数、MTT和免疫荧光法比较两组消化方法获得的细胞总数、培养48 h后贴壁细胞的活性及BCAFs的纯度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BCAFs原代细胞特征。结果改良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量、48 h贴壁细胞的活性和细胞纯度均高于传统酶消化法(P<0.001)。获得的BCAFs原代细胞呈纺锤体形或长梭形,胞质内颗粒较多,细胞排列不规则。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的BCAFs原代培养的方法,为后期探究其在乳腺癌中的功能研究建立基础。(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严玉钊[3](2015)在《GPER介导他莫昔芬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构建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的慢病毒短发夹RNA(shRNA)表达载体,探讨GPER介导他莫昔芬(tamoxifen, TAM)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 CAF)的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作用1。方法:1.设计4条长度为19 bp的针对GPER基因shRNA的寡核苷酸序列及阴性对照序列,合成相应的siRNA序列。将GV1 15载体用AgeⅠ和EcoR I行双酶切,将酶切产物和合成的成对的寡链氨基酸退火形成双链DNA结构混合,通过T4 DNA连接酶连接,用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后挑取转化子,使用GV115载体通用引物,进行菌落PCR及测序鉴定,在HEK293T细胞中包装病毒及测定病毒滴度。通过实时定量PCR进行内源性筛靶,选取干扰效果最佳的病毒进行后续实验,Western blot法检测慢病毒在靶细胞的蛋白表达。2.将CAF细胞分为4组,NC(negative control,NC)组、GPER-RNAi、NC联合TAM组和GPER-RNAi联合TAM组,CCK-8检测法、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经他莫昔芬处理后各组CAF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能力。结果:1.Lenti-GPER-siRNA慢病毒载体经HEK293T细胞包装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入病毒后GPER在CAF细胞中的表达较NC组显着降低(P<0.05)。2.流式细胞术及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各组PI分别为(30.76±7.4)%,(32.54±3.5)%,(43.61±4.4)%(P=0),(34.93±6.8)%。TAM处理72h后,NC联合TAM组细胞数增加至NC组的(172.16±10.8)%(P=0)。GPER-RNAi组细胞数为NC组的(92.73±7.1%(P=0.10),GPER-RNAi联合TAM组(96.58±4.2)%(P=0.43)。流式细胞术检测NC组、GPER-RNAi组、NC联合TAM组和GPER-RNAi联合NC组细胞凋亡比率分别为:(29.10±1.4)%、(28.27±1.3)%、(9.62±0.91)%、(31.09±1.2)%。GPER-RNAi组细胞凋亡比率与NC组无明显差异P>0.05,。NC联合TAM组凋亡低于对照组(P<0.05)。Transwell实验提示加入TAM后,CAF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迁移细胞数由40.75±3.59个增加至99.50±4.80个),而GPER-RNAi联合TAM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成功构建Lenti-GPER-siRNA慢病毒载体,感染CAF后可有效沉默GPER表达;TAM通过GPER促进CAF细胞增殖并抑制其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彭琼乐,杨得志,赵浏阳,王黎阳,孙艳[4](2013)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MDA-MB-231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细胞对MDA-MB-231细胞生长、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组:MDA-MB-231细胞单独培养组(对照组)和MDA-MB-231与CAFs细胞共培养组(实验组)。以细胞计数法观察人乳腺癌CAFs细胞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乳腺癌CAFs细胞对MDA-MB-231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条件培养基,通过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人乳腺癌CAFs细胞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DA-MB-231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强(P<0.05),细胞周期S期细胞百分比[(32.35±4.50)%]和细胞增殖指数PI[(42.91±2.44)%]明显增高(P<0.05);在CAFs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下,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0.01)。结论人乳腺癌CAFs细胞能够显着促进MDA-MB-231细胞的生长、增殖和侵袭。(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23期)
彭琼乐,王黎阳,赵浏阳,孙艳,柳满然[5](2012)在《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基因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人乳腺癌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中的表达及其对CAF增殖的影响。方法扩增pIRES-EGFP-hTERT质粒,酶切回收hTERT片段,正向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上,构建重组质粒pBABE-puro-hTERT,转染PT67细胞,进行逆转录病毒的包装。将PT67细胞上清感染原代培养的人乳腺癌CAF,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hTERT基因在人乳腺癌CAF中的转录和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BABE-puro-hTERT经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与未处理的人乳腺癌CAF和感染pBABE-puro的细胞相比,感染重组质粒的人乳腺癌CAF中hTERT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强,其增殖指数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hTERT基因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其能增强人乳腺癌CAF的增殖能力,为乳腺癌微环境CAF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2年12期)
彭琼乐,孙艳,赵浏阳,王黎阳,柳满然[6](2012)在《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代培养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对26份乳腺癌患者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乳腺癌CAF的形态学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所分离培养的人乳腺癌CAF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ed protein,FAP)的表达,并通过MTT法和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胶原酶消化法的最适酶浓度为0.12%,最适消化时间为10 h。原代培养23份成功,3份失败。培养成功的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完整,生长状态良好,背景清晰,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并可传代培养。培养的细胞FN和FAP表达阳性,表明原代培养的CAF为乳腺癌CAF。结论胶原酶消化培养法适合人乳腺癌CAF的原代培养,通过该方法可建立理想的人乳腺癌CAF体外实验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张玲,刘洋,施维,曲成刚,佟青[7](2011)在《人乳腺癌相关抗原的提取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抗原是指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neoantigen)或过度表达的正常细胞抗原。肿瘤抗原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根本特征,肿瘤抗原的性质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机制[1]。(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1年11期)
吴炜[8](2007)在《人乳腺癌相关肽和胰解痉肽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1989年Thim首先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的蛋白质家族,鉴于其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段特殊的核心序列,其间的6个半胱氨酸按1-5,2-4和3-6的顺序,依次以二硫键两两相接,形成3个环状结构,形如叁片叶子,故将其称之为“叁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简称叁叶肽(Trefoil peptide)。该家族包括:乳腺癌相关肽(breast cancer-associated peptide,pS2或TFF1)、胰解痉肽(pancreatic spasmolyticpolypeptide,SP或TFF2)和肠叁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或TFF3)。叁叶肽主要在胃肠道表达,其他组织中没有或仅有少量表达。生理状态下TFF1在胃粘膜表达;TFF2在胃和胰腺表达;TFF3在肠道表达。大量研究表明,叁叶肽对胃肠粘膜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被誉为消化道的“超级保护因子”,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制药企业的广泛关注。1982年Masiakowski首先发现并命名了叁叶肽家族的第一个成员pS2至今已愈25年。人们对叁叶肽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包括在体内的分布、基因定位、重组表达、基因敲除、理化性质、抗体制备、氨基酸序列分析、空间结构确立以及大量的功能学研究。但叁叶肽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缓慢,迄今国内外尚未见叁叶肽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报道,关键原因在于叁叶肽的获取非常困难。叁叶肽在组织中含量有限,组织提取法成本高,产量低;多肽合成无法保证正确的空间结构,合成产物无生物活性。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是最佳选择,但无论是原核还是真核表达系统,都各自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使重组表达和纯化过程烦琐,产量不高,导致生产成本过高,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鉴于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高效、快捷、低成本的重组表达方式,为叁叶肽大规模工业生产和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目的:分别构建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以获取高纯度的重组融合蛋白;对重组表达的hTFF1和hTFF2融合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相关研究。方法:1.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通过RT-PCR分别获得hTFF1和hTFF2成熟肽cDNA序列,克隆至质粒pET32a获得重组载体;双酶切后转化至Origami B(DE3)进行诱导表达,优化表达条件获得最大表达产量;Ni-NTA亲和层析、超滤离心纯化重组蛋白。2.rhTFF1和rhTFF2的鉴定:通过重组质粒测序、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3.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研究:将纯化后的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分别置于模拟胃肠道环境的液体中:①不同浓度的胰蛋白酶,37℃消化4h;②不同浓度的胃蛋白酶,37℃消化4h;③pH值2.0-12.0的缓冲液中,37℃孵育5h。采用Non-reducing Tricine SDS-PAGE分析残余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的百分比,观察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的稳定性。4.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①采用MTT法和CCK-8法观察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对MKN-28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②采用MKN-28细胞机械损伤模型,观察rhTFF1和rhTFF2对细胞移行速率的影响。5.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体内生物学活性研究:采用灌胃无水乙醇和30%体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TBSA)Ⅲ°烧伤小鼠模型,观察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对两种致伤模型小鼠胃粘膜损伤和修复的影响。结果:1.获得hTFF1和hTFF2成熟肽c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所收录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成功构建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pET32a-hTFF1和pET32a-hTFF2;在大肠杆菌Origami B(DE3)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主要集中在细菌胞质中,有少量包涵体形成(小于30%)。重组hTFF1和hTFF2融合蛋白产量分别约169.6mg/L和246.5mg/L。2.Western blot证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通过Ni-NTA亲和层析、超滤离心后得到95%以上纯度的重组蛋白。3.rhTFF1融合蛋白在胰酶/蛋白质量比为1:100时即发生水解,降解为rhTFF1二聚体的形式,随着胰蛋白酶的浓度逐渐升高,rhTFF1二聚体的比例也逐渐下降,至胰酶/蛋白比为1:1时,rhTFF1二聚体已全部降解;而rhTFF2融合蛋白直至胰酶/蛋白质量比为1:1时,融合蛋白仍有65.3%残留。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在胃蛋白酶/蛋白质量比为1:1时,经过4h消化,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残余量分别为73.7%和50.7%。在pH值2.0-12.0的缓冲液中,37℃水浴5h后,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残余量为90%-98%。4.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能促进MKN-28细胞增殖和移行,其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10μg/ml和30μg/ml。5.无水乙醇灌胃小鼠和烧伤小鼠分别给予1mg/kg的rhTFF1或rhTFF2融合蛋白灌胃,能显着降低胃粘膜受损程度。灌胃无水乙醇6小时损伤最重,此时对照组小鼠胃粘膜广泛出血,呈现大面积的片状或条索状出血病灶,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治疗组损伤明显减轻,糜烂面和出血点明显较少,3组胃粘膜损伤指数分别为(36.66±10.14,13.33±2.42,24.83±3.53,P<0.05~0.01),胃粘膜病理改变也明显减轻。烧伤小鼠胃粘膜损害在伤后24小时最重,对照组胃粘膜出现肉眼可见的大量出血点,以点状或粟米粒状为主,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治疗组损伤明显减轻,出血点明显较少,3组胃粘膜损伤指数分别为(6.16±1.95,2.00±1.15,3.5±0.95,P<0.05~0.01)。损伤对照组胃粘膜病理改变以糜烂、出血、坏死和溃疡为主,治疗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以充血、水肿为主。结论:1.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系统的表达取得成功,表达的融合蛋白可溶性好。较经典的重组表达具有以下优势:①省略了原核表达因形成包涵体过多需要复杂的复性过程;②无需采用昂贵的肠激酶酶切目的蛋白;③无需盐析浓缩目的蛋白;④在保持生物活性的同时降低了表达成本20%左右。2.rhTFF1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胃蛋白酶抗性和酸碱稳定性,但胰蛋白酶抗性较差。3.rhTFF2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胃、胰蛋白酶抗性和酸碱稳定性。4.体外实验证明,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可促进体外培养细胞的增殖速率,加快细胞向受损区域移行。5.体内实验显示,rhTFF1和rhTFF2融合蛋白对乙醇灌胃和烧伤后胃粘膜损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比较而言,rhTFF1融合蛋白的保护效应优于rhTFF2融合蛋白。(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7-11-01)
袁翔,胡宝成[9](2006)在《鼠源性人乳腺癌单链抗体库的构建与乳腺癌相关抗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乳腺癌的噬菌体呈现型单链抗体(scFv)库,筛选与乳腺癌细胞特异结合的抗体,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方法:用乳腺癌细胞系MCF-7、T47D、MDA-MB-435免疫BALB/c小鼠,取脾脏提取总RNA,用RT-PCR分别扩增抗体重、轻链可变区(VH和VL)基因,经Linker连接形成scFv基因片段。将scFv基因片段与噬菌粒载体pCANTAB5E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G1。用辅助噬菌体M13KO7进行超感染,获得重组噬菌体抗体。选用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人正常肝细胞系HL02做正负差异的筛选细胞,通过5轮筛选,随机挑取克隆,经phage-ELISA筛选特异性结合MCF-7细胞的scFv。结果:构建了1个库容为1.3×106的单链抗体库。筛选到2株与MCF-7细胞有较高结合活性的噬菌体-单链抗体scFv-873和scFv-874。数据库搜索表明这2株单链抗体基因是与以往抗体序列不同的新基因。用Westernblot检测了这2株单链抗体在琥珀密码子非抑制型菌株TOP10中的表达情况。结论:筛选到2个与乳腺癌细胞结合特异性较好的单链抗体,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06年01期)
殷涛,黄文广,李杰,王峰,黄汉菊[10](2004)在《人乳腺癌相关抗原DF3转录调控序列的克隆及其调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克隆人乳腺癌相关抗原DF3转录调控序列 (TRS) ,并检测其活性与细胞表面抗原DF3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PCR技术克隆出人乳腺癌相关DF 3抗原 5′端 771bp的转录调控序列。分离纯化PCR产物并与 pMD 18 T载体相连接 ,酶切 ,测序验证。将DF 3TRS克隆到pGL3报告载体中。瞬时转染DF3阳性乳腺癌细胞株MCF 7,DF 3阴性乳腺癌细胞株MDA MB 2 3 1。荧光素酶定量分析检测启动子的活性。结果 酶切 ,测序结果验证所获得的序列正确 ,在MDA MB 2 3 1中只能检测到背景水平的荧光 ,而在MCF 7中荧光水平约为MDA MB 2 3 1的 2 0 0倍。结论 成功克隆出人乳腺癌相关抗原DF3转录调控序列 ,其活性与乳腺癌相关抗原DF 3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可以将其应用到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11期)
人乳腺癌相关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常见的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BCAFs)原代培养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BCAFs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每个标本随机分成大小、质量相同的改良组和传统组,改良组用改良酶消化法(Ⅱ型胶原酶+透明质酸酶消化10 min)消化,传统组用传统酶消化法(Ⅰ型胶原酶消化8 h)消化。通过细胞计数、MTT和免疫荧光法比较两组消化方法获得的细胞总数、培养48 h后贴壁细胞的活性及BCAFs的纯度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BCAFs原代细胞特征。结果改良酶消化法获得的细胞量、48 h贴壁细胞的活性和细胞纯度均高于传统酶消化法(P<0.001)。获得的BCAFs原代细胞呈纺锤体形或长梭形,胞质内颗粒较多,细胞排列不规则。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的BCAFs原代培养的方法,为后期探究其在乳腺癌中的功能研究建立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乳腺癌相关肽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智勇.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改良及其对乳腺癌化学抗性影响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
[2].李智勇,白雪,蔡慧云.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原代细胞培养的改良方法[J].肿瘤防治研究.2018
[3].严玉钊.GPER介导他莫昔芬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凋亡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5
[4].彭琼乐,杨得志,赵浏阳,王黎阳,孙艳.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MDA-MB-231细胞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3
[5].彭琼乐,王黎阳,赵浏阳,孙艳,柳满然.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基因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
[6].彭琼乐,孙艳,赵浏阳,王黎阳,柳满然.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
[7].张玲,刘洋,施维,曲成刚,佟青.人乳腺癌相关抗原的提取与鉴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
[8].吴炜.人乳腺癌相关肽和胰解痉肽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7
[9].袁翔,胡宝成.鼠源性人乳腺癌单链抗体库的构建与乳腺癌相关抗体的筛选[J].生物技术通讯.2006
[10].殷涛,黄文广,李杰,王峰,黄汉菊.人乳腺癌相关抗原DF3转录调控序列的克隆及其调控表达[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