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束绕流论文-刘红光

管束绕流论文-刘红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管束绕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绕流,特征尺寸,数值模拟,水膜

管束绕流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光[1](2015)在《水膜蒸发式空冷器实验研究及管束绕流雷诺数特征尺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绕流管束雷诺数和特征尺寸计算的新方法,绕流管束雷诺数的特征尺寸不应只取管外径,还应计入管间距、排间距和管间流速的影响。以匀速进气横掠管束为背景,采用Fluent软件和标准k-ε模型,建立8×8顺排管束和8×8叉排管束二维网格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将绕流管束的流动压降当量为流道的沿程压降,分析了不同管束尺寸和不同流速下,流动压降的变化规律,得到绕流雷诺数及其特征尺寸随管束结构参数和流速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绕流管束雷诺数及其特征尺寸计算的新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绕流管束时,结构尺寸和流速对流道或流场特征尺寸de的影响。搭建了水膜蒸发空冷器实验台,调试了实验测量系统,选取了125组工况(5个热水温度×5个热水流量×5个迎面风速)进行实验。在各管程进出口装设热电阻,测量各管程管内热水进出口温度,进而算得各管程热水的放热量;分析了热水温度、热水流量和迎面风速对换热量及管内热水温度轴向分布的影响。各管程下方都装设水风逆流湿空气参数测量系统,利用系统中的水温传感器测量喷淋水温,分析了喷淋水温在竖直方向的分布。实验及分析表明:热水流量增至6m3/h之前,随热水流量的增大,换热量逐渐增大;但热水流量增至6m3/h之后,再增大热水流量,换热量变化趋于平缓。随热水温度的升高,换热量增大。迎面风速增至2.788m/s之前,随迎面风速的增大,换热量逐渐增大;但迎面风速增至2.788m/s之后,再增大迎面风速,换热量变化趋于平缓。上管程的热水温降幅度最大,中管程温降幅度和下管程温降幅度相当。喷淋水从喷嘴喷出后,接近管束时温度降至最低;喷淋水经上管程和中管程吸热,温度升至最高;喷淋水再经下管程和雨区到水箱,温度逐渐降低。对本实验装置,喷淋量为0.8 m3/h时,换热量保持最大的迎面风速范围是2.788m/s~3.129m/s。(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23)

苏新军,王栋,林宗虎[2](2013)在《气液两相横向绕流错列管束上阻力系数和阻力脉动系数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阻应变仪和梁式电阻应变传感器,试验研究了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叁排错列排列管束时的阻力和脉动阻力系数.测试管采用30 mm的有机玻璃圆柱;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为细泡状流;两相隙缝流雷诺数的范围为2.0×104~6.0×104;截面含气率的范围在0~0.30。试验发现,随着含气率的增加,圆柱上的的脉动阻力系数减小;随着Re数的增大,脉动阻力系数减小。错列圆柱上的阻力系数随含气率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滕飞宇[3](2013)在《管束间气液两相绕流流型及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管束间的气液两相绕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化工、动力等行业,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管束间平行向上流动更具有特殊意义,例如水冷核反应堆系统、管壳式换热器中的两相流。流型在研究两相流的流动和换热等特性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两相流的流型特性有助于流动机理的理解,对设备的设计、运行及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对气液两相流冲刷管束的流型及其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高速摄影法拍摄流型图像,实现了可视化、非接触测量,且不会干扰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大量图像及压差数据基础上,将数字图像处理、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应用到流型特性分析中,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探讨流型机理特性。在气-水两相流实验台上,利用高速摄像机获得垂直向上横掠叁种结构管束的流型图像。对典型流型图像进行流动特性分析,基于实验数据建立流型图,分析管束结构对流型范围影响。通过分析流型连续图片灰度共生矩阵参数的Lempel-Ziv测度与信息熵来研究两相流的流型演化特点。将复杂性测度与混沌形态分析方法和递归图及递归定量分析法应用到两组试验段压差信号分析中,以研究流型及其转变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高速摄影法清晰的观察到流型细节变化,图片纹理参数中ENT与COR的复杂度与图片的熵测度吻合较好,而CON与ASM表征作用不具有普遍性。节距比对流型范围影响较排列方式对流型范围影响小。对压差的研究发现同种流型下错列管束比顺列管束中两相流流动状态有序。不同节距比管束中压差的两种复杂性测度对流型的变化是敏感的且吸引子的拓扑结构准确地揭示了两相流流型演化机理,可以鉴别管束间气液两相流流型。因此,将高速摄影法和非线性理论相结合可以对流型特性进行很好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3-03-01)

洪文鹏,滕飞宇,刘燕[4](2013)在《管束间气液两相流绕流压差波动信号的复杂性及混沌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两种节距比管束间的不同流型的压差波动信号,对其进行复杂性测度特征值提取(盒子维数和近似熵),分析了两种复杂性测度随气相折算速度变化的动力学特性,并研究了典型流型下压差波动信号的混沌吸引子形态特征表征气液两相流流型的能力。结果表明:两种复杂性测度的变化趋势及典型流型下的吸引子形态反映出它们对流型的变化是敏感的。可以表征两相流动力学结构变化,有益于两相流动力学机理的研究,为揭示两相流流型演化机理和定量标识流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本文来源于《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期刊2013年02期)

杨艳霞,廖强,朱恂,王宏,丁玉栋[5](2012)在《绕流具有光合生化反应管束的格子Boltzmann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有机废水溶液绕流表面附着有光合生物膜管束的流动、传质及光合生化反应过程,并分析了管束排列,管间距及Reynolds数对流场、浓度场、平均阻力系数及底物的Sherwood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绕流小管间距时具有较高的Sherwood数,同时阻力系数也较高;与顺排管束相比,绕流叉排管束的平均Sherwood数增大了一倍左右,其增大幅度随Re的增大而增大,而阻力系数仅增大了约10%。一定条件下,绕流叉排管束时,出口处具有较低的底物浓度和较高的产物浓度。结果表明,很小的流场扰动可对浓度场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叉排管束更有利于传输传质及生物降解。(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张慧冬,盛文静,卢士玮,姜丹丹[6](2012)在《气液两相绕流错列管束升力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合物模型和RNGκ-ε紊流模型对气液两相绕流错列圆柱管束升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节距比、含气率和雷诺数对升力功率谱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距比增大,功率谱峰值增加,节距比为1.5时中间管排出现"双稳态现象";含气率增加,功率谱峰值减小直至没有峰值,涡街消失;雷诺数增加,功率谱峰值减小;下游圆柱功率谱峰值较中间管排峰值大。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旋涡脱落频率误差为1.03%。(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2年01期)

刘洁,王丽娟,张和平[7](2011)在《换热器壳程变轴椭圆管束流体绕流特性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水为工质,对换热器壳程正方形、转角叁角形排列变轴椭圆管束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常用管型和给定操作参数,通过k?ε湍流模型的有限元求解,得出壳程两种布管方式下,速度、压降流线分布图谱,并就不同雷诺数下,两种布管方式压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同雷诺数下转角叁角形布管壳程压降较小,而正方形排列时整个过流区域速度分布却均匀,利于减弱流体诱导振动效应。(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1年06期)

洪文鹏,刘燕,周云龙[8](2011)在《基于高速图像采集的管束间气液两相绕流旋涡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图像采集方法,研究了不同节距比时以旋转正方形排列的错列管束间气液两相流旋涡的演化特性,通过动态图像重建了旋涡生成、卷吸及聚合过程,分析了旋涡演化机理,并运用时间序列图像相关性对比分析了旋涡脱落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节距比的增大,斯特罗哈数增大;随着含气率的增大,斯特罗哈数减小;当含气率大于0.14时,不存在周期性旋涡脱落现象;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旋涡脱落频率增加.(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刘洁,张和平,蒋英[9](2009)在《顺排椭圆管束绕流流阻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借助流体计算软件FLUENT6.0对流体绕流顺排椭圆管束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绕流入口处速度的增加,各排管束后速度也在增加,而且呈轴对称性;绕流入口速度恒定情况下,随着绕流的进行,管排后速度在减小:雷诺数Re在18000~36000范围时,流阻特性参数-欧拉平均系数Eu随Re的增加而减小,随横向管节距S_1的增加而增大,且欧拉数随管排数的增加迅速减小,大约经过7排管束后,趋于定值。(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09年05期)

张建成,徐通明[10](1994)在《冷态下高含尘气流绕流直翅片管管束的积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流体绕流单管和直翅片管为分析基础,定性分析了流速变化对积灰的影响和阻力随流速变化的情况。通过模拟高含尘气流绕流直翅片管束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建议选用的流速范围,在这一流速范围中,在实验的条件下有着较好的自吹灰效应。此外,给出了在实验条件下的计算阻力降的经验公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化工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S1期)

管束绕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电阻应变仪和梁式电阻应变传感器,试验研究了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叁排错列排列管束时的阻力和脉动阻力系数.测试管采用30 mm的有机玻璃圆柱;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为细泡状流;两相隙缝流雷诺数的范围为2.0×104~6.0×104;截面含气率的范围在0~0.30。试验发现,随着含气率的增加,圆柱上的的脉动阻力系数减小;随着Re数的增大,脉动阻力系数减小。错列圆柱上的阻力系数随含气率的增加而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束绕流论文参考文献

[1].刘红光.水膜蒸发式空冷器实验研究及管束绕流雷诺数特征尺寸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2].苏新军,王栋,林宗虎.气液两相横向绕流错列管束上阻力系数和阻力脉动系数的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3

[3].滕飞宇.管束间气液两相绕流流型及流动特性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3

[4].洪文鹏,滕飞宇,刘燕.管束间气液两相流绕流压差波动信号的复杂性及混沌形态分析[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3

[5].杨艳霞,廖强,朱恂,王宏,丁玉栋.绕流具有光合生化反应管束的格子Boltzmann模拟[J].化工学报.2012

[6].张慧冬,盛文静,卢士玮,姜丹丹.气液两相绕流错列管束升力特性的数值模拟[J].化工科技.2012

[7].刘洁,王丽娟,张和平.换热器壳程变轴椭圆管束流体绕流特性数值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

[8].洪文鹏,刘燕,周云龙.基于高速图像采集的管束间气液两相绕流旋涡特性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1

[9].刘洁,张和平,蒋英.顺排椭圆管束绕流流阻特性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

[10].张建成,徐通明.冷态下高含尘气流绕流直翅片管管束的积灰研究[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4

标签:;  ;  ;  ;  

管束绕流论文-刘红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