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

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

论文摘要

隐逸文学是表达了一定的隐逸思想并具有文学特征的文字作品,文学特征是隐逸文学的外在形式,而隐逸思想则是隐逸文学的内核和灵魂,所以研究中国隐逸文学,不可不先弄清中国的隐逸思想。 中国隐逸思想大致分为儒道两家,其主体内容在先秦已经基本定型,后世对此并无实质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先秦的隐逸思想代表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隐逸思想。 道家隐逸思想的实质在适性,它是道家隐士的最高人生追求。道家所适之性乃自然之天性,其指导思想在“法自然”,反对一切与自然之旨相悖逆的人为观念。适性的反面即为“失性”,小人殉财,君子殉名,所殉者虽异,其失性则一,失性者须“缮性以求复其初”。适性的基本原则是不屈己适人,亦不屈人适己。道家认为,自人类渐渐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后,理想的万物适性的“至德之世”遂不复存在,他们唯有以隐逸的方式去追求个人适性。 道家隐逸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无为、为我、适欲、不役于物、绝仁弃义、尚简等六个方面,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探讨如何才能达到适性。无为即是不强作妄为以干涉他人他物适性。为我是在不妨害他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优先适己之性,如有余力方考虑利他,为我的重点在“贵生”。适欲是为了抑制种种不利于人类适性的贪婪欲望。不役于物即是不为物质或精神之物所役而成为物的奴隶,要想做到适性,必须体道以役物。绝仁弃义并非反对仁义本身,而是反对因对仁义的过分标榜而导致人性“散朴”,其实质在于反对一切非自然的人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先秦的隐逸思想
  • 第一章 道家的隐逸思想
  • 第一节 道家隐逸思想之实质:适性
  • 一 “适性”是道家隐士的最高人生追求
  • 二 “适性”的指导思想在合于自然
  • 三 “适性”的反面:失性
  • 四 “适性”的基本原则:不屈己适人,亦不屈人适己
  • 五 理想社会不复存在后的无奈之举:隐逸以求适性
  • 第二节 道家隐逸思想的具体内容
  • 一 无为
  • 二 为我
  • 三 适欲
  • 四 不役于物
  • 五 绝仁弃义
  • 六 尚简
  • 第二章 儒家的隐逸思想
  • 第一节 儒家隐逸思想之实质:道义
  • 一 何谓“道义”
  • 二 仕隐出处应以合乎“道义”为原则
  • 三 做了隐士也不可逃避维护“道义”的责任
  • 四 根据“道义”决定仕隐还要讲权变
  • 五 “道义”原则下儒者对仕隐的不同选择和矛盾心理
  • 第二节 儒家隐逸的类型
  • 一 待时隐
  • 二 全身隐
  • 三 失志隐
  • 四 节义隐
  • 五 学术隐
  • 第三章 儒道隐逸思想综论
  • 第一节 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
  • 隐士的定义
  • 隐士的名称
  • 隐士的分类
  • 第二节 儒道隐逸思想之比较
  • 儒隐贵道义,道隐重适性
  • 儒隐为人,道隐贵己
  • 儒隐被动,道隐主动
  • 四 儒隐为名,道隐逃名
  • 第三节 儒道隐逸思想对士人的交互影响
  • 儒道隐逸思想对士人的交互影响
  • 儒道隐逸思想交互影响下产生的两类特殊隐逸现象
  • 第二部分 先秦的隐逸文学
  • 第一章 先秦的隐逸诗歌
  • 第一节 《诗经》中的隐逸文学
  • 《陈风·衡门》:知足常乐的心灵独白
  • 《卫风·考架》: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
  • 《小雅·白驹》:最早的“招隐诗”
  • 四 《魏风·十亩之间》:羡田园之乐
  • 五 “诗无达话”与《诗经》中隐逸诗歌的理解分歧
  • 第二节 先秦其他散见的隐逸诗歌
  • 《击壤歌》:理想的无为治世之歌
  • 《接舆歌》:第一首劝隐歌
  • 三 ((采薇歌))、《楚聘歌》:典型的儒隐之歌
  • 歌'>四 ((偕隐歌)):世俗化的隐者之
  • 第二章 先秦隐士中的渔父形象
  • 第一节 渔钓与隐逸之关系
  • 第二节 作为道家隐士的渔父形象
  • 一 《庄子·渔父》
  • 二 《楚辞·渔父》
  • 第三节 作为儒家隐士的渔父形象:吕尚
  • 第三章 先秦典籍中的隐士形象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先秦典籍中的隐士群像
  • 一 禅让传说中的隐士
  • 二 礼贤故事中的隐士
  • 三 其他道家隐士
  • 四 其他儒家隐士
  • 余论
  • 第三部分 汉代的隐逸文学
  • 第一章 西汉的隐逸文学(上)
  • 第一节 《四皓歌》、《招隐士》、庄忌《哀时命》
  • 一 《四皓歌》
  • 二 《招隐士》
  • 三 庄忌《哀时命》
  • 第二节 贾谊《吊屈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
  • 一 贾谊《吊屈原赋》
  • 二 董仲舒《士不遇赋》
  • 第三节 东方朔的朝隐思想及其隐逸文学
  • 东方朔的朝隐思想
  • 第二章 西汉的隐逸文学(下)
  • 第一节 班嗣《报桓谭书》
  • 第二节 扬雄的隐逸思想及其隐逸文学
  • 一 扬雄的隐逸经历及隐逸思想
  • 二 扬雄的隐逸文学
  • 第三章 东汉的隐逸文学(上)
  • 第一节 崔篆《慰志赋》、冯衍《显志赋》
  • 一 崔篆《慰志赋》
  • 二 冯衍《显志赋》
  • 第二节 崔胭《达旨》、班固《答宾戏))
  • 一 崔驯《达旨》
  • 二 班固《答宾戏》
  • 第三节 张衡的隐逸文学
  • 一 《应间》
  • 二 《镯麟赋》
  • 三 《归田赋》
  • 第四章 东汉的隐逸文学(下)
  • 第一节 崔皇《答讥》、蔡岂《释诲》
  • 一 崔息《答讥》
  • 二 蔡誉《释诲》
  • 第二节 仲长统《乐志论》、《见志诗》
  • 第三节 丁仪《厉志赋》
  • 第四节 东汉后期的一批颂隐之作
  • 一 吊文
  • 二碑文
  • 三琴曲歌词
  • 第五章 汉代的隐士传记文学
  • 第一节 《韩诗外传》中的隐士传记
  • 第二节 《史记》中的隐士传记
  • 一 隐士入选的标准在合“义”
  • 二 对先秦原有隐士形象的重塑和润饰
  • 三 隐士人物多为附出而非传主
  • 第三节 《新序》、《说苑》、《列女传》中的隐士传记
  • 第四节 《汉书》中的隐士传记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道家思想自然观研究——兼论道家思想与主-客二元论的抗争[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04)
    • [2].从道家视角看肾精[J]. 环球中医药 2019(05)
    • [3].由“自然”以明道家之心性論[J]. 国学学刊 2016(04)
    • [4].道家思想在乡土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2)
    • [5].道家思想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 今日印刷 2017(04)
    • [6].道家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蕴[J]. 美与时代(中) 2017(03)
    • [7].稷下道家“因循为用”的时代意义——《管子·心术上》探微[J]. 中国哲学史 2017(01)
    • [8].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艺术哲学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14)
    • [9].道家视角下的接纳承诺疗法[J]. 中国道教 2017(02)
    • [10].道家无为理念视野下的和谐社会建设——以《吕氏春秋》为主要参照[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1].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J]. 延边党校学报 2017(03)
    • [12].老庄道家德育方法的现代意蕴[J]. 社科纵横 2017(10)
    • [13].魏晋时期传统道家的新发展[J]. 大众文艺 2017(18)
    • [14].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原因探析[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6(05)
    • [15].道家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J]. 美术教育研究 2016(20)
    • [16].道家思想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 艺术科技 2014(12)
    • [17].道家思想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4(06)
    • [18].道家价值观的结构及其与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关系[J]. 心理研究 2015(01)
    • [19].浅析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J]. 戏剧之家 2015(07)
    • [20].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J]. 怀化学院学报 2015(09)
    • [21].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中国当前社会改革政策为例[J]. 商 2015(29)
    • [22].道家春季野蔬,回归天然质朴[J]. 美食 2020(04)
    • [23].海客瀛洲话道家[J]. 财富生活 2020(09)
    • [24].宋兰影:道家自由精神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 小学德育 2010(02)
    • [25].台湾学界对道家思想教育价值的探讨[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01)
    • [26].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J]. 求知导刊 2016(01)
    • [27].道家生死觀的思想特點及其現代意義[J]. 诸子学刊 2009(01)
    • [28].初探道家思想在设计伦理中的体现[J]. 艺术品鉴 2016(01)
    • [29].中国画与道家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发展[J]. 艺术品鉴 2016(10)
    • [30].林语堂道家思想的特征——论林氏道家思想与传统道家思想的区别[J]. 芒种 2016(12)

    标签:;  ;  ;  ;  

    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