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者: 陈长青
导师: 卞新民
关键词: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演替,综合评价,模型
文献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红壤区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但长期以来,对农业生态系统不合理的经营:单一经营、乱砍滥伐森林、不合理垦荒、盲地采矿采石以及人口生育失控,加之苛刻的气候条件(季节性干旱严重)以及山丘生态系统固有的脆弱性,使得本区巨大的优势与潜力,非但未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与生态环境退化反而日益严重,人地矛盾愈来愈突出。因而合理开发利用红壤区各种资源,直接关系到红壤区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农林复合系统能较好解决农、林、牧、渔业单一产业效益低下和市场适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并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是一种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生态经济系统。根据红壤区现有特点,可在本地区建立持续稳定的农林复合系统,充分发挥农林相结合的优势,农、林、牧、渔协调稳定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以提高红壤区经济、生态、社会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使红壤区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基于以上目的,作者于2002至2004年,选择红壤区典型样本县市,通过资料调研、专家咨询、农户调查、实地考察和试验等手段,对我国红壤区1949~2002年以来农业生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式,建立了大量数学模型,对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进行了现状分析、系统分类、演变特征分析、系统综合评价,复合类型综合评价以及景观区物质流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调控措施与对策。其研究结果:一是可为红壤区农业的发展选择合适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使农林复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二是为改善本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提供参看借鉴,以建立合理的调控发展机制和优化系统;三是为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红壤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样点分析,所选取的5个样本县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了红壤区不同地形地貌以及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林复合系统,能够反映出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 2)通过对样本县市的现状分析,提出农林复合系统复合度(the Compound Degree of Agroforestry System,简称CDA)的概念,以此反映不同地区的农林复合程度,即复合度是在一定单位土地面积或单位耕地面积上,农作物所占的面积与园林果树所占面积的比值。因为一般土地利用中,园地面积比较小,为便于利用,就采用倒数形式,这样便于表达,其值越大,说明园地所占比例越小,农林复合系统的复合度越低。 3)根据现状分析结果,提出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的分类体系。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类体系可划分为复合系统、经营方式、复合类型和复合模式4个级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红壤区资源与农业问题
1.1.1 我国红壤区的自然资源条件
1.1.2 红壤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2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研究
1.2.1 农林复合系统概述
1.2.2 农林复合系统基本特征
1.2.3 农林复合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
1.2.5 农林复合系统定位
1.2.6 农林复合系统与生态农业
1.2.7 生态农业类型与模式
1.3 国内外对农业生态系统评价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红壤地区农林系统指标评价研究进展
1.4 红壤区物质循环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来源与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思路
2.3.2 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2.3.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现状与分类
3.1 代表性样点选择
3.2 现状与分类
3.2.1 典型红壤丘陵区的农林复合系统现状
3.2.2 农林复合系统的分类
3.3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特点
3.3.1 县域层次农林复合系统的特点
3.3.2 农户层次农林复合系统的特点
第四章 南方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演替规律
4.1 农林复合产业结构演替
4.1.1 指标描述
4.1.2 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4.2 农林复合系统结构演替规律
4.3 农林复合系统功能演替规律
4.4 演替结论
4.5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的演替机理探讨
第五章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的评价
5.1 县域层次农林复合系统评价
5.1.1 指标体系筛选的原则
5.1.2 评价步骤
5.1.3 示例分析
5.2 农户层次复合系统评价—农林复合类型评价
5.2.1 原理
5.2.2 方法
5.2.3 农林复合类型
5.2.4 指标筛选
5.2.5 原始数据标准化
5.2.6 分析结果
第六章 景观农林复合系统功能研究
6.1 林地系统
6.1.1 试验地区情况
6.1.2 研究方法
6.1.3 结果与讨论
6.2 旱地种植模式养分循环和平衡
6.2.1 实验地
6.2.2 试验设计
6.2.3 系统分析
6.2.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6.2.5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 农户生态模式建模与优化
6.3.1 实验地
6.3.2 农户种养系统边界
6.3.3 系统分析
6.3.4 农户种养系统存在的问题与调控对策
第七章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的调控与对策
7.1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调控原则
7.2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调控
7.2.1 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调控
7.2.2 农林复合系统的功能调控
7.3 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持续发展对策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2006-10-20
参考文献
- [1].长期施肥下红壤酸化特征及主要作物的酸害阈值[D]. 周世伟.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 [2].亚热带退化丘陵红壤区人工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D]. 龚霞.江西农业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两种农林复合模式中水肥光分布特征研究[D]. 高峻.北京林业大学2009
- [2].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研究[D]. 云雷.北京林业大学2011
- [3].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生理生态特性及生产力研究[D]. 彭晓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 [4].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农林复合系统持续经营研究[D]. 马利强.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 [5].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D]. 朱首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 [6].果草牧复合系统物质生产、养分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D]. 樊巍.中南林学院2004
- [7].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模式与水土流失规律研究[D]. 杨一松.浙江大学2005
- [8].农林复合系统水分运移模型与水分生态特征的研究[D]. 张劲松.中国农业大学2001
- [9].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系统地下互作机理及管理[D]. 庞有祝.北京林业大学2006
- [10].基于耗水特征的农林复合模式研究[D]. 马长明.北京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