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故障的仿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世昕,李扞东[1](2021)在《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仿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电力系统的变压器差动保护和三段式电流保护的有效性,通过Matlab对三机九节点电力系统算例进行模型建立,在系统中设计输电线路的三段式电流保护和变压器的差动保护并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得出变压器差动保护和三段式电流保护均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动作,验证了两种保护的有效性。
温思成[2](2021)在《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电力系统中,依据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不同,分为小电流接地和大电流接地。在我国,小电流接地方式应用于大多中低压配电网。其中,小电流接地系统可分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大电阻接地系统。我国主要采用上述的前两种方式。而单相接地故障在小电流接地系统总体故障中发生的比例高达80%以上。但因发生接地故障时,外界干扰因素较多,而故障电流的幅值又比较小,对故障选线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研究一种准确率高且适用性强的选线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只依据单独故障特征来判断线路是否发生故障已经不再适用和准确。因此本文从线路发生故障前后零序电流的暂、稳态,以及其他波形特征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联合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新方法。本文首先对我国主要采用的两种接地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对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两种系统中各自电气量的变化进行了解;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箱搭建系统仿真模型,通过模拟多种常见故障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得到故障数据,为选线算法提供数据支持;接着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利用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做为降噪质量评判指标,最终选取dB8小波作为小波基函数,分解层数为6层对带噪线路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对去噪后的信号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特征提取,最终确定4组表征能力最强的故障特征。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故障线路分类模型,利用改进的果蝇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受接地方式的影响,且故障选线正确率达到92%以上。为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在实验室搭建不接地系统故障模拟电路,通过采集模拟电路中故障数据对该算法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得出如下结论:本文算法充分结合了稳态、暂态时期二者的特点,能够识别母线、馈线故障,且不受故障距离、接地角度、过渡电阻、噪声、接地方式的影响,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李梦涵[3](2021)在《小电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小电流接地方式因为其高供电可靠性得以广泛应用于我国现有配电网,且所有故障事故中,由单相接地引起线路故障的发生率高达80%。然而,在现有配电网线路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选线装置由于误选、漏选等情况,导致选线正确率不能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因此,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故障线路在减小故障对供电的影响和充分发挥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问题展开研究,重点在于解决提取故障特征、判定故障线路、提高选线准确率的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如下:建立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理论模型,根据所构建的模型对单相接地故障的发展过程和故障特征进行了详细地理论推导。同时,通过综合比较故障信号幅值及其所包含故障特征的丰富程度,说明暂态选线算法的优越性。结合实际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特性,以Matlab/Simulink为平台搭建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仿真模型,模拟实际配电网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单相接地故障的情况,得到仿真数据,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并为后文选线模型提供数据支撑。获取各出线故障前后的零序电流后,利用VMD(变分模态分解)得到包含不同分量的三种IMFs(模态分量),通过计算各条线路模态能量测度构成特征向量。输入SVM(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故障样本数据进行分类,针对SVM参数优化问题,引入鲸鱼群优化算法得到最优的参数值,最终将测试样本分别输入训练好的ELM(极限学习机)、KELM(核极限学习机)、SVM、WOA-SVM模型中,得到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基于VMD特征提取和WOA-SVM分类的选线模型的优越性。
孔亮[4](2021)在《直流微电网短路故障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直流微电网是一种含有大量电力电子器件的中低压直流电网,也是智能化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流微电网的引入,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短路故障保护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直流电网中输电线路阻抗远小于交流输电线路阻抗,因此与交流电网相比直流电网短路故障电流增长速度更快;而且由于直流电网故障电流为直流电,故障电流到达过零点时间较长,因此不能将交流电网中过零点开断线路的方法应用到直流电网的故障保护中。综合以上两点因素,直流电网故障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类型的直流电网相比,当前学术界对应用于智能配用电系统的直流微电网故障保护研究较少,且直流微电网在电压等级、接入设备类型、网架拓扑、输电线路长度等方面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等其他类型直流电网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进行直流微电网短路故障保护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当前直流微电网故障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本文针对直流微电网数学建模与典型故障特性分析、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故障隔离设备优化配置三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具体如下:针对直流微电网中换流器模型忽略了控制系统影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故障直流微电网中换流器的建模方法,在考虑换流器控制系统影响下分别建立了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和三种常用DC/DC换流器的数学模型,并借助控制硬件在环(Control hardware-in-the-loop,CHIL)实验平台验证了故障下所建立换流器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针对连接单元众多的直流微电网网络拓扑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中间节点的适用于各种直流微电网网络拓扑的离散化输电线路建模方法,并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建立直流输电线路模型的准确性。最后,本文通过整合换流器模型和输电线路模型,建立了直流微电网模型,并借助CHIL实验平台验证了故障下所建立直流微电网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直流微电网故障检测速度慢和容易发生误判、漏判的问题,以及直流微电网故障定位精度低和采样频率要求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earson方法的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方法。一方面,本文通过Pearson方法实时监视采样电流和稳态参考电流之间的差异以实现直流微电网故障检测功能,并在Pearson方法中引入的调整因子能够有效的避免电流曲线不同而电流变化率相同时发生的误判。另一方面,本文通过Pearson方法对比采样电流信号和暂态电流信号来实现故障定位,其中定位的采样信号选取为故障被检测到前的一段固定时长的信号,并改用故障后变化程度更大的电流信号取代电压信号作为被分析对象。最后,基于四端口直流微电网系统,本文对所提出的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数值分析。针对直流微电网中直流断路器(DC circuit breaker,DCCB)和直流故障电流限制器(DC fault current limiter,DCFCL)故障参数多维度、强耦合、非线性化的优化配置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Elitist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II)的直流微电网中DCCB和DCFCL的优化配置方法。首先,本文分析了DCCB和DCFCL实现故障隔离的机理,以及DCCB额定开断电流断路、DCCB开断时间和DCFCL限流电感值等参数与故障隔离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提出了故障隔离设备参数评估模型以及基于改进NSGA-II算法的故障隔离设备优化配置方法。最后,本文借助Matlab中的代码编译功能实现了所提出的优化配置方法,验证了NSGA-II算法的改进有效性和收敛速度,并给出了最优方案集合和最终最优方案的获取流程。
舒新星[5](2021)在《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与故障测距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因供电性能强和对通信线干扰低而广泛运用在中国高速铁路。其线路拓扑结构复杂,相比于其他供电方式发生故障的概率是最高的,特别是短路故障类型。牵引网没有备用线路,一旦出现故障,会影响铁路部门生产安全,现有故障测距装置的测量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行波法在电网的成熟运用,且牵引网无此类装置,因此采用行波法对牵引网故障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本文对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及其他各种供电方式进行介绍,计算出牵引网的阻抗、导纳参数矩阵,其矩阵维度为14×14,并采用逐步合并规则将牵引网电气参数矩阵合并成维度为6×6的矩阵,为后续研究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其次,基于第2章的电气参数矩阵计算出牵引网电流相模变换矩阵,对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包括牵引网频变特性曲线和大地电阻率对行波传播系数的影响,并选用频率为5k Hz下的模速作为后文测距数据。通过ATP-EMTP仿真分析AT自耦变压器对行波传播的影响。再次,使用ATP-EMTP建立完整的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对行波传播路径理论分析和线路多个量测点的仿真波形的验证故障电流行波传播路径及规律。故障发生后供电臂首末两端必有一端电流信号奇异性低难以检测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时频谱相似度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测距方法。该方法首先测量双端电流数据,然后计算牵引变电所端上下行电流行波的时频谱相似度矩阵来识别故障点区段,最后选择与故障点同一区段量测端的电流行波采用A型测距公式测距,可通过故障点反射波极性与初始行波相同,AT所端反射波极性与初始行波极性相反来解决识别第二个反射波的问题。通过对空载及机车负载时进行仿真验证,利用小波模极大值标定波到时刻,计算出故障距离。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行波测距方法能够有效的识别反射波及准确定位。最后,将基于时频谱相似度的行波测距方法进行一个集成并以可视化操作,基于MATLAB中的GUI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出了一套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故障测距系统,界面设计简洁友好,能够在各种短路故障状态下精准快速测距,且结果准确。
刘校销[6](2021)在《磁控式并联电抗器匝间保护新原理及其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控式并联电抗器(Magnetically controlled shunt reactor,MCSR)作为超/特高压输电系统中重要的无功补偿设备,其安全与稳定运行对于系统的无功平衡及电压稳定至关重要。然而,MCSR本体结构复杂,绕组匝间故障几率高,在交直流励磁的共同作用影响下,匝间故障特性与固定式高抗不同,增加了匝间保护设计的难度。本文以MCSR匝间保护为核心,围绕当前匝间保护配置及性能分析、合闸暂态特性及其对匝间保护的影响与对策、容量大范围调节特性及其对匝间保护的影响与对策、基于等效漏电感参数的匝间保护新原理四部分展开研究。首先,在介绍MCSR的工作原理及模型搭建的基础上,对当前MCSR匝间保护配置及其性能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MCSR匝间保护尚有以下问题待解决:①匝间保护可靠性、灵敏性不足;②复杂运行工况下匝间保护的适应性不明确。然后,针对MCSR的一种复杂工况—合闸暂态过程,研究了 MCSR合闸暂态特性及其对匝间保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 MCSR合闸场景下主要电气量的暂态特性,发现基于总控电流基波分量的匝间保护在合闸过程中容易发生误动。为解决上述问题,分别从频域和时域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控制绕组电流与总控电流基波分量比值以及基于控制绕组电流波形自相关的合闸防误动策略。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策略有效解决了 MCSR合闸过程中匝间保护误动的问题。其次,针对MCSR另一种复杂工况—容量调节,研究了容量调节暂态特性及其对匝间保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容量调节过程中主要电气量的暂态特性,发现基于总控电流基波分量的匝间保护在在容量调节过程中易发生误动。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调容过程中三相控制绕组电流基波分量近似相等的特点,构建了基于控制绕组电流基波分量三相差异度的容量调节识别判据。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案有效解决了 MCSR容量调节中匝间保护误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漏电感参数辨识的MCSR匝间保护新原理。在构建等效漏电感参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等效漏电感参数进行辨识,最后利用故障前后等效漏电感参数的变化,提出了基于等效漏电感参数变化率及三相差异度的匝间保护新原理。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新原理解决了匝间保护可靠性、灵敏性不足的难题,在合闸、容量调节等复杂工况下适应性较强,且能识别故障绕组,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鑫[7](2021)在《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穿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一般具有多送点供电以及多落点受电的运行特性,通常适用于风电送出、海岛供电、非同步联网以及特大城市供电等应用场景。近些年来,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考虑到电力网络的可靠性与安全性,MTDC系统的故障穿越问题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穿越是指在交流或直流故障期间,换流站不会脱离电网,维持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之间的功率传输。与双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相比,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直流或交流故障特性更加复杂。交流故障期间,交流电网的输出电压发生跌落,换流站的输入、输出功率失去平衡,不平衡功率将会引起直流电压发生偏移,可能导致换流站触发过电压保护从而脱网运行;直流故障期间,由于直流电网的阻尼较低,直流电压急速下降,故障电流急剧上升,此时需要迅速隔离直流故障以防故障冲击。传统的故障隔离方案通常需要闭锁故障侧换流站,随后跳开交流断路器从而切断故障传播路径。传统方案不但需要闭锁换流站,而且需要切断交流系统与直流系统之间的功率传输,此时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并不具备故障穿越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了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数学模型以及MTDC系统的站间协调控制策略,详细分析了一种基于受控源的MMC提速模型,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针对MTDC系统的交流故障穿越问题,提出了一种软件控制和硬件设备相互结合的技术方案,通过软件控制增发无功,维持公共连接点电压稳定,利用硬件设备消耗能量,从而弥补软件控制的局限性;3)针对MTDC系统的直流故障穿越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直流断路器和辅助电路的直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同时,提出了一种增强型自适应下垂控制方案,提高了下垂控制换流站在直流故障期间的故障穿越能力:4)基于实时仿真系统,结合模型分割与并行计算技术,搭建了 MMC-MTDC系统的实时仿真模型,为建立半实物仿真平台奠定基础,方便未来对控制策略以及硬件设备进行测试与验证。
孙杰[8](2021)在《基于改进CEEMDAN与频率加权能量算子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配电网主要采用小电流接地运行方式。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特征信号微弱难以检测,若未能及时确定故障位置,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相间短路故障,从而迫使线路跳闸,造成大面积停电。所以故障的精确定位对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供电可靠性和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CEEMDAN与频率加权能量算子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构造了一种新相模变换矩阵,用其进行故障分析,实现了单一模量代表所有故障类型。当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运用该矩阵对故障暂态行波进行模量分析,从时域分析了过渡电阻,故障初相角等故障参数对行波特性的影响;对线路微元等效模型列写微分方程,从频域分析可知,配电网发生故障后线路各参数及行波传播参数均为频率的函数,且线模分量相较于零模分量受色散效应影响较小,这为后续故障测距方法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基于改进CEEMDAN与频率加权能量算子的配电网行波故障测距方法。首先利用改进CEEMDAN对解耦后的线模分量进行分解,将故障信号分解为若干个IMF分量,构造了相关-排列熵函数,优选出包含故障敏感分量的IMF分量;然后利用频率加权能量算子对优选IMF分量进行瞬时能量计算,根据时间-能量谱图中首个峰值点确定入射波波头到达两测量端的时刻;最后采用了与波速无关且消除不同步时差的双端测距方法实现故障距离的计算。运用PSCAD/EMTDC软件搭建35kV的配电网仿真模型,获取其仿真数据,然后在MATLAB中编写所提算法对获得数据进行仿真处理。在不同故障条件下设置单相接地故障,并进行仿真验证;同时也对不同故障位置设置相间短路,对所提故障测距方法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故障测距方法在单相接地故障时测距误差较小,且在相间短路情况下仍能精确定位。并验证了该故障测距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苏水荻[9](2021)在《基于电网络理论的接地网故障定位与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接地网是保障电力系统中工作人员和电气设备安全的关键设施。接地网在服役数年后,均压金属导体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在敷设施工时也常因人为因素造成支路导体的缺失,这些情况导致近年来接地网事故频发。实际工程中常常通过停电、大范围随机开挖的方法进行故障搜索,但此类方法存在工作量大、诊断效果不佳等问题。对此本文设计了在不影响电力系统工作、不对站内接地网大范围开挖的情况下,实现对接地网完成故障诊断的方法。本文将故障诊断理论应用在接地网问题中,结合电网络理论建立了基于端口参数变化量的故障诊断数学模型,通过测量接地引下线间电阻数据,并利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迭代求解。传统的电网络法在选点时较为盲目,这导致现场诊断工作量庞大,诊断效果不佳。据此本文利用ATP-Draw仿真平台模拟故障情况,结合基于端口参数变化量的仿真试验结果,采用分区检测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对故障诊断贡献度较低的端口数据的测量,从而有效提高了诊断效率。结合多次复诊逐次逼近的策略,对接地网进行多次复诊和端口补测,能够有效排除伪故障支路,实现对接地网故障的定位。为了验证本文诊断方法的可行性,利用ATP-Draw软件搭建了接地网仿真电路模型,对单支路、双支路和小区域腐蚀,以及支路断裂情况分别进行仿真试验,诊断结果与预设故障位置一致。对辽宁某换流站接地网进行了仿真试验,预设了小区域故障情况,将本文方法与传统的随机选点法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诊断效果更佳。为了考察本文方法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性,搭建了1.6m×1.6m的不规则接地网,在沙坑中进行了模拟实验,成功定位了预设的缺失支路位置。同时,对徐州某500k V变电站部分开关场区域进行了现场检测和诊断,验证了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王威儒[10](2021)在《具有故障限流功能的组合式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的高压大容量直流电网,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流电网的故障电流上升快,直流电流开断难度大,采用直流断路器(direct curren circuit breaker,DCCB)和故障限流器(fault current limiter,FCL)进行故障电流抑制与故障清除,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由于大容量的直流故障抑制及开断装备制造困难、造价高昂,研发适用于多端直流和直流电网的组合式故障限流断路器,提高元器件的综合利用效率及装备间的协调控制能力,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直流故障电流计算、组合式限流断路器设计、重合闸控制策略设计以及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故障电流计算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MMC交直流两侧能量转移的直流故障电流递推计算方法,建立了计及交流侧、直流侧及控制器影响的MMC内部能量离散化数学模型,基于MMC直流出口电压动态变化,采用梯形积分法求解下一时刻故障电流瞬时值。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故障电流的多类型影响因素,无需构建柔性直流系统内部详细电磁仿真模型,具有计算精度高、运算简便、处理速度快等优势。满足限流断路器参数优化设计、器件选型等需求。在直流限流断路器设计方面,提出了采用引流支路构建主动接地点的方案,达到转移注入故障点电流的目标,在引流支路配备主断路器以切断故障电流。主断路器仅需要单向导通的电力电子开关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优势。基于该方案设计了电阻型、电感型两种类别的引流式限流断路器。电阻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的设计方法是在MMC直流出口配备超导器件,在直流母线处配置引流支路。直流线路发生短路故障后,可使超导器件快速达到失超状态以限制故障电流,同时迅速导通引流支路吸引故障电流,直到故障点被隔离后关断引流支路。综合考虑限流效果、限流成本及主断路器成本,进行超导器件失超电阻参数优化设计,形成了失超电阻与主断路器开关组数最佳匹配方案,提升了整套装备的经济性,该设备为多端口形式,适用于多端直流电网。电感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的设计方法是在直流线路及MMC直流出口均配备耦合电感进行限流,在限流器开关组处配置引流支路。发生直流故障后立即投入耦合电感进行限流,同时启动引流支路吸引故障电流,故障点被隔离后,主断路器与限流器开关组共同承受开断故障电流引起的冲击电压,通过电力电子开关组复用以达到提高装置集成化和经济性的目标。综合考虑限流时长、限流成本及开断成本,进行耦合电感参数优化设计。同时,将所提出的限流断路器改进为多端口,满足多端直流输电的应用需求。在重合闸策略设计方面,提出了引流式直流限流断路器与MMC换流器协调控制的重合闸策略。设计故障线路两侧的限流断路器同时重合闸方式,以保证直流电网功率恢复的快速性,同时,限流设备在重合闸过程中接入回路,以预防再次开断永久故障的电气应力。在线路去游离阶段,设计故障极和非故障极MMC转换为STATCOM模式和VF控制模式的方案,使得故障线路两侧处于等电位状态,维持交流系统电压稳定,进而消除重合闸冲击电流,以提高重合闸成功率。该方案能够在故障隔离阶段对风电场等弱交流电网进行有效支撑,适用于新能源外送及孤岛供电等领域。为验证所提出拓扑及控制策略的工程适用性,利用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平台,设计了故障电流抑制设备的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提出了面向直流功率接口的阻尼阻抗匹配方案,对物理侧的多类型样机设备动态等值阻抗进行计算,以实现功率接口两侧的阻抗实时匹配,保证混合仿真平台的稳定性。针对接口延时问题,提出直流信号斜率预测算法,有效提高了功率接口两侧电气量的拟合度,以降低延时引起的系统误差。通过多类型的动态实验,验证所设计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验证方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精确性,并能够为多类型直流设备提供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实验验证环境。并将所提出的电阻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样机接入验证平台,通过故障实验,验证了该拓扑能够高效限制并开断故障电流,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本文提直流电网系统分析及装置设计的故障电流精确计算方法,设计了电阻型及电感型引流式限流断路器,设计了限流断路器与MMC协同快速重合闸策略,制定了故障电流抑制设备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研究成果为直流电网组合式限流断路器技术提升,以及柔直流电网安全运行具有推动作用。
二、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故障的仿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故障的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差动保护和电流保护理论 |
1.1 变压器差动保护 |
1.2 三段式电流保护 |
2 算例及模型搭建 |
3 仿真及分析 |
3.1 变压器差动保护 |
3.2 电流三段式保护 |
4 结束语 |
(2)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小电流系统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故障特征理论分析 |
2.1.1 不接地系统理论分析 |
2.1.2 谐振接地系统理论分析 |
2.2 模型建立及分析 |
2.2.1 模型建立 |
2.2.2 模型验证 |
2.2.3 仿真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带噪接地故障信号的数据去噪 |
3.1 小电流接地故障信号噪声分析 |
3.1.1 噪声对线路数据特征提取的影响 |
3.1.2 含噪故障线路数据预处理 |
3.2 小波变换 |
3.2.1 小波变换基础理论 |
3.2.2 小波基函数及分解尺度的选取 |
3.2.3 小波变换在本文中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4 接地信号故障特征的提取与分析 |
4.1 各类型故障特征的提取 |
4.1.1 信号波形的基波特征量 |
4.1.2 信号波形的五次谐波分量 |
4.1.3 信号波形的有功分量 |
4.1.4 信号波形的小波能量 |
4.1.5 信号波形的峰值因子 |
4.1.6 信号波形的均值 |
4.1.7 信号波形的方差 |
4.2 主成分分析(PCA) |
4.3 主成分分析对接地故障特征的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SVM理论的故障线路分类器设计及参数优化 |
5.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5.1.1 支持向量机(SVM) |
5.1.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 |
5.2 基于LSSVM的分类器模型 |
5.3 基于改进果蝇算法的参数优化方法 |
5.3.1 果蝇算法(FOA) |
5.3.2 改进果蝇算法 |
5.4 基于改进果蝇算法的分类器模型参数优化 |
5.4.1 模型参数优化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小电流接地系统模拟实验电路 |
6.1 不接地系统故障模拟实验电路 |
6.2 数据采集系统 |
6.3 不接地系统故障的选线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3)小电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外加注入信号选线方法 |
1.2.2 工频量故障选线方法 |
1.2.3 暂态量故障选线法 |
1.2.4 基于人工智能的融合选线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小电流接地故障特征分析 |
2.1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稳态分析 |
2.1.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
2.1.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 |
2.2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分析 |
2.2.1 暂态电容电流 |
2.2.2 暂态电感电流 |
2.2.3 暂态接地电流 |
2.3 本章小结 |
3 模型搭建及故障特征提取 |
3.1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单相接地故障仿真 |
3.1.1 模型建立 |
3.1.2 仿真结果分析 |
3.2 基于VMD模态能量测度的故障特征提取 |
3.2.1 变分模态分解 |
3.2.2 分解层数k的确定 |
3.2.3 仿真信号分析 |
3.2.4 模态能量法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鲸鱼群优化算法的支持向量机故障选线模型 |
4.1 支持向量机 |
4.2 鲸鱼群优化算法 |
4.3 WOA-SVM选线模型 |
4.4 故障选线流程 |
4.5 仿真验证与分析 |
4.5.1 故障样本的选取 |
4.5.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直流微电网短路故障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流微电网建模与典型故障特性分析 |
1.2.2 直流微电网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 |
1.2.3 直流微电网故障隔离设备优化配置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直流微电网建模与典型故障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换流器建模与典型故障特性分析 |
2.2.1 VSC建模与典型故障特性分析 |
2.2.2 DC/DC换流器建模与典型故障特性分析 |
2.2.3 换流器数学模型实验验证 |
2.3 直流输电线路数学模型建立与仿真验证 |
2.3.1 直流输电线路模型建立 |
2.3.2 直流输电线路数学模型仿真验证 |
2.4 直流微电网建模与实验验证 |
2.4.1 直流微电网建模 |
2.4.2 直流微电网数学模型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EARSON方法的直流微电网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 |
3.1 引言 |
3.2 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方法 |
3.2.1 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方法的提出 |
3.2.2 改进Pearson相关系数法 |
3.2.3 快速故障检测方法 |
3.2.4 故障定位方法 |
3.3 数值分析与验证 |
3.3.1 四端口直流微电网模型 |
3.3.2 调整因子引入的必要性分析 |
3.3.3 快速故障检测方法的分析与验证 |
3.3.4 故障定位方法的分析与验证 |
3.3.5 极端短路故障下故障检测与故障定位方法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流微电网故障隔离设备优化配置 |
4.1 引言 |
4.2 故障隔离设备及其参数分析 |
4.2.1 故障隔离设备在直流微电网中的应用 |
4.2.2 故障隔离设备基本参数 |
4.2.3 用于隔离设备优化配置的故障类型选取 |
4.3 故障隔离设备参数评估模型及优化配置方法 |
4.3.1 故障隔离设备参数评估模型 |
4.3.2 故障隔离设备优化配置方法 |
4.4 仿真验证 |
4.4.1 优化配置基本参数设定 |
4.4.2 改进NSGA-Ⅱ算法性能对比 |
4.4.3 DCCB和 DCFCL收敛性分析 |
4.4.4 Pareto最优方案集合分析 |
4.4.5 最优方案选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5)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与故障测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牵引供电系统 |
1.2.2 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研究现状 |
1.2.3 牵引网故障测距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牵引网电气参数计算 |
2.1 牵引供电系统简介 |
2.1.1 牵引供电系统的基本组成 |
2.1.2 牵引网供电方式 |
2.2 牵引网导线参数 |
2.3 牵引网导线阻抗参数矩阵计算 |
2.4 牵引网导线导纳参数矩阵计算 |
2.5 牵引网导线等值合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波基本理论及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 |
3.1 行波基本理论 |
3.1.1 行波的产生 |
3.1.2 行波的折射与反射 |
3.1.3 行波故障测距原理 |
3.2 单导体传输线波动方程 |
3.3 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 |
3.3.1 牵引网模变换矩阵 |
3.3.2 牵引网行波频率特性 |
3.3.3 大地电阻率对行波传播系数的影响 |
3.4 自耦变压器对行波传播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4.1.1 电力输电线路电源模型 |
4.1.2 牵引变压器模型 |
4.1.3 AT自耦变压器模型 |
4.1.4 牵引网模型 |
4.1.5 短路故障模型 |
4.1.6 电力机车模型 |
4.2 完整全并联AT牵引供电系统仿真模型 |
4.3 全并联AT牵引网短路故障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时频谱相似度的行波测距方法 |
5.1 牵引网故障行波传播路径 |
5.1.1 牵引网行波波头折反射分析 |
5.1.2 牵引网行波传播路径仿真验证 |
5.2 基于小波变换的行波波头标定 |
5.2.1 小波变换原理 |
5.2.2 小波模极大值 |
5.2.3 小波基的选取 |
5.3 行波故障测距算法及测距流程图 |
5.3.1 时频谱相似度识别故障点区段原理 |
5.3.2 第二个反射波识别 |
5.3.3 故障行波测距流程图 |
5.4 故障测距仿真验证 |
5.4.1 线路空载下不同类型短路故障仿真验证 |
5.4.2 线路空载下不同过渡电阻短路故障仿真验证 |
5.4.3 机车负载下不同类型短路故障仿真验证 |
5.4.4 机车负载下不同过渡电阻短路故障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故障测距仿真平台 |
6.1 GUI界面开发环境 |
6.2 仿真平台实现功能及基本功能模块 |
6.3 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故障测距系统展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磁控式并联电抗器匝间保护新原理及其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CSR原理研究及工程应用现状 |
1.2.2 MCSR匝间保护方案现状 |
1.2.3 MCSR合闸方式及其对匝间保护影响研究现状 |
1.2.4 MCSR容量大范围调节暂态特性及影响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MCSR工作原理及模型搭建 |
2.1 引言 |
2.2 MCSR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
2.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MCSR仿真模型搭建 |
2.4 MCSR低压物理模型试验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CSR匝间保护配置及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零/负序功率方向的匝间保护方案 |
3.3 基于总控电流基波分量的匝间保护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CSR合闸暂态特性及其对匝间保护的影响与对策 |
4.1 引言 |
4.2 MCSR合闸暂态过程分析 |
4.3 基于控制绕组电流基波分量的合闸防误动策略 |
4.3.1 MCSR匝间故障特征分析 |
4.3.2 基于分相控制绕组电流基波分量的合闸防误动策略 |
4.3.3 仿真验证 |
4.4 基于控制绕组电流波形自相关的合闸防误动策略 |
4.4.1 波形相关基本原理 |
4.4.2 不同工况下分相控制绕组电流的波形特征分析 |
4.4.3 基于波形自相关的合闸防误动方案 |
4.4.4 仿真及物理模型试验验证 |
4.5 两种合闸防误动判据的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MCSR容量大范围调节暂态特性及其对匝间保护的影响与对策 |
5.1 引言 |
5.2 MCSR稳态特性分析 |
5.3 MCSR容量大范围调节过程理论及仿真分析 |
5.3.1 MCSR容量大范围调节暂态特性 |
5.3.2 容量大范围调节暂态过程仿真分析 |
5.4 容量大范围调节对匝间保护的影响及对策 |
5.4.1 容量调节对匝间保护的影响 |
5.4.2 容量调节识别判据 |
5.5 仿真及试验验证 |
5.5.1 数字仿真验证 |
5.5.2 物理模型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等效漏电感参数的MCSR匝间保护新原理 |
6.1 引言 |
6.2 磁控式并联电抗器等效漏电感模型及其辨识方法 |
6.2.1 磁控式并联电抗器等效漏电感模型 |
6.2.2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参数辨识算法实现 |
6.3 基于等效漏电感辨识的MCSR匝间故障保护新方案 |
6.3.1 基于等效漏电感参数变化率的启动判据 |
6.3.2 基于等效漏电感参数三相差异度的故障识别判据 |
6.3.3 基于等效漏电感参数辨识的MCSR匝间故障保护新方案 |
6.4 不同工况下等效漏电感参数辨识结果仿真分析 |
6.4.1 正常运行 |
6.4.2 网侧绕组匝间故障 |
6.4.3 控制绕组匝间故障 |
6.4.4 区外故障 |
6.4.5 预励磁合闸 |
6.4.6 容量大范围调节 |
6.5 保护方案的仿真及物理模型试验验证 |
6.5.1 数字仿真验证 |
6.5.2 物理模型试验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7)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穿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张北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简介 |
1.3 MTDC系统的直流故障穿越问题研究现状 |
1.4 MTDC系统的交流故障穿越问题研究现状 |
1.5 MTDC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工作原理 |
2.2 MTDC系统的站间协调控制 |
2.2.1 主从控制 |
2.2.2 下垂控制 |
2.2.3 自适应下垂控制 |
2.2.4 控制效果分析 |
2.3 基于受控源的MMC提速模型 |
2.3.1 基于受控源的MMC通用模型 |
2.3.2 基于受控源的MMC通用模型的理论证明 |
2.3.3 MMC平均值模型 |
2.3.4 基于受控源的MMC提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TDC系统的交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 |
3.1 VSC-MTDC系统交流侧故障分析 |
3.1.1 基于开关函数的VSC一般数学模型 |
3.1.2 单端VSC交流故障特性 |
3.2 交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 |
3.2.1 无功功率优先模式 |
3.2.2 动态限幅环节 |
3.3 辅助电路 |
3.4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TDC系统的直流故障穿越控制策略 |
4.1 MMC-MTDC系统的极间短路故障特性 |
4.1.1 极间短路故障 |
4.1.2 近故障端换流站的直流过电压水平 |
4.1.3 环形直流电网的静态稳定性分析 |
4.2 直流故障穿越策略分析 |
4.2.1 利用直流断路器隔离故障线路 |
4.2.2 利用辅助电路实现直流故障穿越 |
4.3 增强型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TDC系统的实时数字仿真技术 |
5.1 XSIM实时仿真系统 |
5.1.1 系统简介 |
5.1.2 操作流程 |
5.2 MMC-MTDC系统实时仿真算例 |
5.3 技术展望 |
5.3.1 快速控制原型 |
5.3.2 硬件在环仿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基于改进CEEMDAN与频率加权能量算子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配电网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
1.2.1 现有故障测距方法 |
1.2.2 行波故障测距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配电网行波测距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2 新相模变换矩阵及故障行波时频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配电网行波时域特征分析 |
2.2.1 行波的传播规律 |
2.2.2 新相模变换矩阵构造 |
2.2.3 配电网行波时域故障特征 |
2.3 配电网行波频域特征分析 |
2.3.1 线路模量参数频变规律 |
2.3.2 故障行波的传播参数频变规律 |
2.4 本章小结 |
3 与波速无关且消除不同步时差的配电网双端行波故障测距方法 |
3.1 行波波头变化规律及测距方案 |
3.1.1 行波波头变化规律 |
3.1.2 与波速无关且消除不同步时差的双端故障测距方法的构建 |
3.2 基于改进CEEMDAN和频率加权能量算子的行波波头检测方法 |
3.2.1 改进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3.2.2 频率加权能量算子对信号突变点的检测 |
3.2.3 改进CEEMDAN与频率加权能量算子进行行波波头标定可行性分析 |
3.3 基于改进CEEMDAN与频率加权能量算子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CEEMDAN与 FWEO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仿真验证 |
4.1 配电网故障测距模型的建立 |
4.2 测距方法算例及与传统双端测距方法对比分析 |
4.3 基于改进CEEMDAN与 FWEO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适应性验证 |
4.3.1 单相接地故障不同过渡电阻下的测距结果 |
4.3.2 单相接地故障不同故障初始角下的测距结果 |
4.3.3 单相接地故障不同系统运行方式下的测距结果 |
4.3.4 相间短路测距结果 |
4.4 基于改进CEEMDAN与 FWEO的测距方法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基于电网络理论的接地网故障定位与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全文结构 |
第2章 接地网故障诊断理论基础 |
2.1 接地网故障诊断理论基础 |
2.1.1 接地网在土壤中的腐蚀机理 |
2.1.2 故障诊断理论 |
2.2 接地网故障诊断原理与方法 |
2.2.1 特勒根定理 |
2.2.2 故障诊断数学模型的构建 |
2.3 故障诊断数学模型的求解 |
2.4 测量方法与误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端口参数的诊断规律研究 |
3.1 接地网分区可行性分析 |
3.1.1 接地网规模 |
3.1.2 分区可行性仿真分析 |
3.2 基于端口参数的数值仿真试验 |
3.2.1 数值仿真试验 |
3.2.2 诊断规律分析 |
3.3 基于端口参数的诊断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接地网故障诊断数值仿真计算 |
4.1 ATP-Draw仿真平台 |
4.2 中小型接地网腐蚀诊断仿真计算 |
4.2.1 单支路故障试验诊断计算 |
4.2.2 双支路故障试验诊断计算 |
4.2.3 小区域故障试验诊断计算 |
4.2.4 断裂试验诊断计算 |
4.3 辽宁某500k V换流站故障诊断模拟试验 |
4.3.1 小区域腐蚀试验诊断计算 |
4.3.2 诊断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和实际诊断分析 |
5.1 现场检测方法 |
5.1.1 检测原理 |
5.1.2 现场故障诊断方法 |
5.2 模拟实验 |
5.3 徐州某变电站现场诊断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具有故障限流功能的组合式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电流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直流断路器及故障限流器研究现状 |
1.2.3 组合式直流限流断路器研究现状 |
1.2.4 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电流计算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故障电流路径分析及故障电流计算 |
2.2.1 直流侧等值电路分析 |
2.2.2 交流侧等值电路分析 |
2.2.3 换流器能量分析及故障电流计算 |
2.3 换流器控制系统对故障电流的影响机理分析 |
2.4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阻型组合式直流电网限流断路器设计 |
3.1 引言 |
3.2 电阻型限流断路器设计与分析 |
3.2.1 拓扑结构设计 |
3.2.2 控制逻辑设计与分析 |
3.3 电阻型限流断路器参数优化设计 |
3.3.1 欠阻尼情况分析 |
3.3.2 过阻尼情况分析 |
3.3.3 R_(SFCL)的取值计算 |
3.4 限流器与主断路器经济性分析 |
3.5 仿真校验 |
3.5.1 故障电流开断性能校验 |
3.5.2 多类型故障电流抑制方法对比校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感型组合式直流电网限流断路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设计与改进 |
4.2.1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设计 |
4.2.2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的多端口改进化设计 |
4.3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参数优化设计 |
4.3.1 引流限流器电感参数优化设计 |
4.3.2 故障隔离限流器电感参数优化设计 |
4.4 仿真验证 |
4.4.1 电感型限流断路器仿真校验 |
4.4.2 改进的多端口电感型限流断路器仿真校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设备协同的直流电网限流断路器快速重合闸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换流器控制策略对重合闸的影响机理分析 |
5.3 直流电网重合闸策略研究 |
5.3.1 对地引流式限流断路器间协同快速重合闸策略设计 |
5.3.2 换流器与限流断路器配合重合闸控制逻辑设计 |
5.4 仿真验证 |
5.4.1 引流式直流限流断路器直接重合闸测试 |
5.4.2 换流器与限流断路器配合重合闸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故障电流抑制设备工程适用性验证方案设计 |
6.1 引言 |
6.2 验证平台构建及接口算法设计 |
6.2.1 基于四端直流电网的PHIL验证平台构建 |
6.2.2 面向直流接口的DIM接口算法分析 |
6.3 多类型设备DIM阻抗匹配方案设计 |
6.3.1 MMC换流器等效阻抗计算 |
6.3.2 DCCB等效阻抗计算 |
6.3.3 FCL等效阻抗计算 |
6.3.4 PSS系统等效阻抗计算 |
6.4 接口延时补偿策略设计 |
6.5 设备工程适用性验证流程 |
6.5.1 延时补偿方案测试 |
6.5.2 传输功率突变平台稳定性测试 |
6.5.3 换流站突然闭锁平台稳定性测试 |
6.5.4 基于DCCB的平台工程适用性验证能力测试 |
6.5.5 电阻型限流断路器的工程适用性校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故障的仿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tlab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仿真分析[J]. 毛世昕,李扞东. 电子设计工程, 2021(16)
- [2]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的研究[D]. 温思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小电流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D]. 李梦涵.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直流微电网短路故障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孔亮. 浙江大学, 2021(01)
- [5]全并联AT牵引网行波传播特性与故障测距研究[D]. 舒新星.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6]磁控式并联电抗器匝间保护新原理及其适应性研究[D]. 刘校销.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穿越控制策略研究[D]. 周鑫.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8]基于改进CEEMDAN与频率加权能量算子的配电网故障测距方法研究[D]. 孙杰.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9]基于电网络理论的接地网故障定位与诊断方法研究[D]. 苏水荻.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具有故障限流功能的组合式直流断路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研究[D]. 王威儒. 东北电力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