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养老问题在当今和今后相当长的一定时间里,都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世界人口老龄化现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国将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老龄化的,而且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将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民一直是社会的主体。但是近年来在城市改革取得较快发展,城镇职工社会养老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的同时,“三农”问题和由此产生的农村社会养老建设滞后问题日益严重,这将给社会的发展留下隐患。我国农村主要靠本人劳动或家庭保障。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和土地保障功能削弱,传统的保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此,在科技腾飞,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显得越来越紧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的阐述,分析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概括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以及发展路径和选择这一路径的原因。指出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以下问题:一、法律问题:包括法律立法不健全,立法层次低。二、经济问题:包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保险基金筹资比重不合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三、管理问题:包括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保障力度小。四、社会问题:农村人们的现代保险意识尚未形成和国家财政投入不够。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首先要健全立法,制定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其中有专门的章节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性和方向性的内容,各地方再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定;其次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实化,作者提出对无儿无女无经济来源的老人可以实行五保户政策,对其他经济条件差的可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经济条件一般的鼓励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经济条件好的鼓励买商业保险;再次是要加强监督,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范化,提出由专门的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专门的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最后,采取农村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国家的财政投入和专门的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