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球化学
作者: 李军
导师: 刘丛强,王仕禄
关键词: 太湖,营养盐,磷形态,藻类,限制因子,原子比值,碳同位素,生物硅,聚磷酸盐
文献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为活动导致的湖泊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湖泊富营养化是最为普遍,也是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的内源释放是影响湖泊水体营养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浅水湖泊的内源释放机制还是不甚清楚。为了有效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就必须全面了解生源要素在浅水湖泊中的循环机制,以及湖泊富营养化发展过程中生源要素的演化规律,为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分布的主要地区。本论文工作以太湖、巢湖、龙感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氮、磷、硅等生源要素化学形态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浅水湖泊水体营养盐的循环机制和沉积物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机制以及藻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有机碳同位素、生物硅、聚磷酸盐等沉积记录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太湖富营养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聚磷酸盐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各个湖泊水体总磷(TP)的含量以太湖最高,巢湖次之,龙感湖最低,与湖泊的营养程度紧密相关。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体磷形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冬季溶解有机磷(DOP)较夏季高出许多,而夏季溶解反应磷(SRP)也较冬季高出许多,这可能与夏季藻类旺盛的新陈代谢作用所导致的磷释放和磷转化有关。另外,通过研究发现,冬季各个湖泊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因子为P,夏季太湖和巢湖却有部分样点落入Si限制的范围,这与太湖营养盐结构和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演化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 2.夏季太湖北部藻类的密度较大,最大可达8.53×108个L-1,主要由蓝藻、绿藻、硅藻、甲藻、裸藻和隐藻等组成,以微囊藻为优势种,并且含有较多指示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的藻类种属,各种指标显示水体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属中营养—富营养化范畴,空间分布趋势与藻类分布类似。 3.与其它湖泊相比,浅水湖泊的水动力条件较强,悬浮物不易沉降,悬浮有机质的降解较高(98%)。藻类是藻型湖泊悬浮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藻类的降解释放对湖泊水体营养盐的反复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4.通过有机C/N原子比值研究发现,各个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湖泊自生有机物源,受陆生有机物源影响较小。另外,各个湖泊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与总氮(TN)、TP、无机磷(Pin)、有机磷(Porg)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各个湖泊沉积物中的N、P基本上都是来自与湖泊沉积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浅水湖泊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
第三节 浅水湖泊中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四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概况
第一节 太湖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第二节 太湖流域水系特征
第三节 太湖流域社会环境发展
第四节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
第五节 巢湖、龙感湖环境概况
第三章 采样与分析
第一节 采样点的选择
第二节 采样准备
第三节 样品采集与处理
第四节 样品分析
第四章 太湖、巢湖、龙感湖水体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
第一节 太湖、巢湖、龙感湖的水化学特征
第二节 太湖、巢湖、龙感湖水体磷形态的变化特征
第三节 太湖水体溶解营养盐的季节变化特征
第四节 太湖北部夏季浮游藻类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
第五节 太湖水体悬浮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太湖、巢湖、龙感湖沉积物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
第一节 太湖、巢湖、龙感湖表层沉积物磷的组成与分布
第二节 太湖表层沉积物无机磷的组成与分布
第三节 太湖沉积物-水体界面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
第六章 近代太湖富营养化的沉积记录
第一节 近代太湖五里湖富营养化的碳同位素记录
第二节 近代太湖富营养化的生物硅和聚磷酸盐记录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6-07-06
参考文献
- [1].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机制与重金属污染研究[D]. 张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2].浅水湖泊生态类型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 李英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
- [3].浅水湖泊浮游植物生长影响因子及修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吕晋.华中科技大学2012
- [4].环境因子影响的浅水湖泊水华的建模、动力学分析及数值模拟[D]. 李娟.南京师范大学2017
- [5].南太湖农业面源污染区小型浅水湖泊水质变化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D]. 许磊.浙江大学2010
- [6].经典生物操纵在我国典型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条件下的应用基础研究[D]. 朱迟.华中师范大学2011
- [7].鱼类对热带浅水湖泊的影响及其在湖泊修复中的意义[D]. 李传红.暨南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浮游植物胞外磷酸酶在富营养化湖泊磷循环过程中的作用[D]. 曹秀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2].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 熊金林.华中科技大学2005
- [3].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探讨淡水湖泊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D]. 徐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 [4].大型水生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营养循环中的作用[D]. 厉恩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6
标签:太湖论文; 营养盐论文; 磷形态论文; 藻类论文; 限制因子论文; 原子比值论文; 碳同位素论文; 生物硅论文; 聚磷酸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