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例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涎腺恶性肿瘤,易沿神经、血管束向周围组织广泛地侵润。虽然给予肿瘤扩大切除,术后仍会出现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故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本文通过分析40例SACC临床病例,了解其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1986年8月至2002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8例,均经病理科确诊,其中腺样囊性癌40例。肿瘤分期按UICC(2002年)TNM分类进行;肿瘤病理参考WHO(1991年)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结果: 1.腮腺、颌下腺、腭部小涎腺是涎腺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平均患病年龄49.97岁,男女比例为1.20:1;腺样囊性癌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7.04%,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腮腺和颌下腺多发,平均患病年龄51.83岁,男女比为1:1。2.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颌下腺和腭部及其它小涎腺的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Ⅲ和Ⅳ期相对于Ⅰ和Ⅱ期的复发率较高;实性型比腺样-管状型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受侵者比非神经受侵者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1.腮腺和颌下腺为涎腺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中老年为其好发年龄;涎腺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2.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有无神经侵袭情况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P2Y2受体在人涎腺及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高度恶性肿瘤,其显著特点是局部侵袭和早期血行转移,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复发。但是,目前关于SACC恶性进展的信号传导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正常涎腺腺泡细胞及导管细胞存在多种嘌呤受体(Purine receptor),分别介导不同的生理反应。嘌呤受体P2Y是一类ATP受体,它们在细胞生长及分化中发挥广泛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近年来,对于ATP抗癌作用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P2Y受体被激活或功能降低可能可以部分介导上皮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但关于P2Y受体活化与涎腺恶性肿瘤转移及侵袭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2Y2受体在人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P2Y2受体在SACC中表达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外核苷酸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及转移中的信号传导机制,揭示信号传导通路在P2Y2受体介导的腺样囊性癌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为腺样囊性癌及其它涎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策略。方法:收集临床SACC石蜡标本49例,均有肿瘤周围正常腺体组织。根据SACC不同病理类型(腺样-管状型和实性型),不同临床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是否侵袭神经(神经侵袭型和非神经侵袭型)进行分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2Y2受体在人正常涎腺组织和SACC中的表达及分布,利用显微镜图像分析技术测定P2Y2受体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对其在正常涎腺组织及SACC不同分组中表达量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人正常涎腺组织中,P2Y2受体表达分布在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的核及核膜中,胞浆中亦有少量表达;肌上皮细胞及间质成分中无表达。正常涎腺组织中P2Y2受体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3.76±1.82。2.在SACC中,P2Y2受体表达分布在体积较小,核大且异形性明显的基底样肿瘤细胞及导管内衬样上皮性肿瘤细胞的核及核膜中,梭形肌上皮样肿瘤细胞表达较少或无表达。SACC中P2Y2受体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2.73±7.59。实性型SACC的表达平均灰度值高于腺样-管状型;Ⅲ~Ⅳ期SACC的表达平均灰度值高于Ⅰ~Ⅱ期;神经侵袭型SACC的表达平均灰度值高于非神经侵袭型。以上分组中两者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 P2Y2受体在人正常涎腺组织中表达的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SACC中的平均灰度值,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人正常涎腺组织中存在嘌呤受体P2Y2的表达,其主要分布在涎腺导管细胞和腺泡细胞的核及核膜中;P2Y2受体在人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可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机制具有相关性。2. SACC中P2Y2受体表达的高低与SACC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神经侵袭情况有关,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性;SACC可能通过ATP与P2Y2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调节肿瘤细胞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