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为了研究和传播女性主义,许多国家在高校基础课程中开设了女性主义或与女性主义相关的课目,在多种学位课程中也设立了女性主义研究方向,女性主义事实上已成为人类前沿的知识和学术。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女权运动的严厉质疑与批判,以往社会中既存已久之“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现象,已渐有破除。而近年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女性已不再扮演传统文化中被动与沉默的角色。但是,长久的父权体制并无法于一夜之间转变,今日社会上、学术机构中,仍隐藏着对性别议题“见不到的排斥力量”。诚然,目前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之以前已大有提升,强调两性平等的法令与教育规章也受到较多的重视;然而,这些表象上的重视,并无法迅速在实质上改善我国长久以来的性别偏见。在现在平常的美术教育领域中,男性价值观、男性凝视以及男性权力,仍是各类课程的主控者。“社会性别”既是社会文化的长期建构,其根深蒂固的机制在今天经常隐藏在表面的性别平等之下,日常环境中、教学中诸多习以为常或隐而不现的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需经过美术教育工作者警觉而敏感的审视才能将它抽丝剥茧。在本文中,除了挖掘美术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外,并尝试为美术教育工作提供将性别议题融入美术教育中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在探索与实践中建设性别秩序——《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评述[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0(02)
- [2].三元共融:音乐、社会性别与身份认同[J]. 北方音乐 2020(05)
- [3].回归传统还是价值多元:当前社会性别观念研究的视角切换[J]. 学术界 2020(03)
- [4].“她综艺”中女性对社会性别话语的颠覆与迎合——以《我家那闺女》为例[J]. 新闻传播 2020(12)
- [5].社交媒体与护肤行为:青年男性的社会性别建构[J]. 东南传播 2020(08)
- [6].社会性别视域下女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09)
- [7].在“女性”与“个性”的统一中追求性别公正——读畅引婷教授《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一书[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全面二孩”落地的社会性别支持策略[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 [9].试析传统社会性别建构在网络时代的新变[J]. 电视指南 2017(16)
- [10].多元表述中的社会性别规范生产——对“嫁得好”与“干得好”的话语分析[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01)
- [11].知识女性与社会变革:当代中国知识女性与社会性别秩序重建——《女性的反响续集》评析[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04)
- [12].社会性别统计:促进性别平等的有力工具[J]. 中国妇运 2015(12)
- [13].社会性别取向的高等艺术教育实验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6(02)
- [14].新时期社会性别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索[J]. 传播与版权 2016(02)
- [15].社会性别计划的执行[J]. 中国妇运 2016(05)
- [16].社会性别计划的制定[J]. 中国妇运 2016(04)
- [17].开展社会性别评估[J]. 中国妇运 2016(07)
- [18].有效进行社会性别倡导[J]. 中国妇运 2016(08)
- [19].开展社会性别审计[J]. 中国妇运 2016(09)
- [20].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指标及评估[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06)
- [21].社会性别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 人民论坛 2015(17)
- [22].差异场域视野下以社会性别观反观高校女生工作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 高教论坛 2015(04)
- [23].中国社会性别平权路径审视[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4].探究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插图传递的社会性别问题[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04)
- [25].全面性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J]. 江苏教育 2018(48)
- [26].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对就业的影响[J]. 文教资料 2013(27)
- [27].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J]. 文教资料 2017(30)
- [28].我是“瓜众”我在想什么?[J]. 中国青年 2017(01)
- [29].一本勇敢的书[J]. 山东教育 2016(32)
- [30].社会性别视角下研究生单身恋爱压力比较研究[J]. 山西青年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