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生 ——余华小说与存在还原

死,而后生 ——余华小说与存在还原

论文摘要

生和死是人类存在的两副面孔,仿佛一个双面雅奴斯(Janus)。人的生命并不仅仅指“生”之过程,更蕴涵“死”之领悟。许多作家,借死亡来认识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以此来叩问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现实的深刻关怀。在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中,余华对生存与死亡的审美阐释就折射了他复杂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特质。在余华的文学世界里,我们能深切地感到,生存和死亡是这个世界最本体的东西,最能揭示这个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的本质。在传统或正统文化里存在观的存在表达是顺向的——由生到死、由正到反,而且存在的群体本位观压倒了存在的个体本位观。与此相反,余华对存在的表达是逆向的:由死到生,由反到正。如果对余华创作进行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余华在西方先锋派文学的影响下,以存在作为统摄其小说的叙事主题,通过真实的文本叙述与繁复多变的结构,为我们编织了一个个令人心灵震撼的有关生命和存在的寓言,从而表现出对人性的拷问与存在的还原。余华80年代的创作主要直面死亡本身,余华90年代的创作主要直面活着本身。前者的死亡抒写是存在的形而上建构,后者的生存抒写是存在的形而下实践。虽各有侧重,但从思想到实践的存在理念和追索路向来看,前后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没有前期的死亡言说,后期的活着就显不出足够的坚韧厚重来,同样没有后期的活着言说,前期的死就显不出足够的狰狞虚诞来。由此,余华在叙事转型过程中把以往被遮蔽了的死与生去蔽性地显现出来,达到了审美范式的突围与超越。这就是余华创作勘破中西传统与正统存在观“瞒与骗”背后的“常与变”。笔者试图主要以西方现代存在论为依托,以研究者较少涉足的“存在意识”为出发点,在存在之镜的透视下,分别从先行到死与存在之畏、向死而生与此在之显、欲望狂欢与共在之困、死生转换与还原迷思等角度串联起余华不同创作时期的小说文本,梳理出作为其小说叙事流变的思想脉络,揭示出余华创作的真实意图,从而敞开余华文本中被传统生死观与现在研究界所遮蔽的存在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先行到死与存在之畏:存在的B 面解读—余华80 年代创作
  • 1.1 死亡的亲密接触
  • 1.2 死亡的审美突围
  • 1.3 死亡的存在还原
  • 2 向死而生与此在之显:存在的A 面解读—余华90 年代创作
  • 2.1 活着的亲密接触
  • 2.2 活着的审美突围
  • 2.3 活着的存在还原
  • 3 欲望狂欢与共在之困:存在的中性解读—余华新世纪初创作
  • 3.1 活着的欲望狂欢
  • 3.2 活着的共在之困
  • 4 死生转换与还原迷思
  • 4.1 还原的先锋意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4.2 还原的价值缺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4.3 还原的可能阐释:新启蒙视阈中的生死互渗观
  • 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人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世纪余华创作研究综述[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8)
    • [2].浅谈余华散文的表达艺术[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8(02)
    • [3].余华的“加减乘除”[J]. 江苏社会科学 2017(01)
    • [4].余华在俄罗斯的译介与阐释[J]. 小说评论 2017(04)
    • [5].余华的叙事之夜[J]. 创作评谭 2015(06)
    • [6].从《兄弟》看余华创作心理的坚守和突破[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02)
    • [7].来自生命深处的痛——读余华《兄弟》[J]. 人民司法(天平) 2016(12)
    • [8].从隐喻历史到强攻现实——余华写作道路的一个回顾[J].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6)
    • [9].见证“疼痛”的写作——论余华笔下的“中国故事”[J].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6)
    • [10].永恒的化蛹为蝶:再谈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J].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6)
    • [11].“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J]. 文艺争鸣 2015(03)
    • [12].余华的文学真实观与其创作转型[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3].余华:他唤醒身居汉语的幸福感[J]. 广州文艺 2020(03)
    • [14].一种现实:是围观者也是瓜分者——谈余华及《现实一种》[J]. 广州文艺 2020(03)
    • [15].时间的礼物[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03)
    • [16].人生如蚁而美如神——浅析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J]. 青年文学家 2020(18)
    • [17].余华的世界与世界的余华[J]. 安徽文学 2020(09)
    • [18].余华的“优点笔记”[J]. 故事家 2019(22)
    • [19].课程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推进策略——以余华《活着》为例[J]. 学语文 2019(04)
    • [20].从暴力的抒写到人性的思考——论余华《现实一种》[J]. 散文百家 2018(08)
    • [21].余华[J]. 天涯 2018(06)
    • [22].人人都在什么时候才能有尊严?——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J]. 长城 2016(01)
    • [23].余华拯救陌生绝症女孩:活着就是春天[J]. 妇女生活 2016(02)
    • [24].浅析余华的真实与荒诞的双重变奏——以《现实一种》和《兄弟》为例[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2)
    • [25].余华随笔二题[J].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 2015(03)
    • [26].从余华到余秀华——时代的“病人”“陌生人”或“赞美诗”[J]. 作品 2015(08)
    • [27].余华在北师大坦言:警惕把个人嗜好当真理[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14)
    • [28].基于法兰西语境解读余华的小说《兄弟》[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13)
    • [29].小说如何对接现实——读余华的《兄弟》[J]. 长江丛刊 2014(21)
    • [30].余华笔下的宋凡平[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32)

    标签:;  ;  ;  ;  ;  

    死,而后生 ——余华小说与存在还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