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交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积,传热传质,换热量,立式喷水室
湿交换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苏秀,鲍玲玲[1](2019)在《立式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ATLAB软件与理论,建立了二维水滴运动方程耦合传热传质方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分析不同因素以及湿空气饱和程度对立式、高速喷水室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地增加塔高、水气比以及减小水滴直径、水滴速度有利于提高立式高速喷水室传热传质的效果;提高湿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利于热湿交换效果。同时,为设计立式高速喷水室的结构以及优化热湿交换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夏利梅[2](2019)在《夜间通风气流与围护结构间热湿交换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夜间通风被认为是一种可有效降低夏季空调系统能耗的被动式冷却技术,其节能效益取决于围护结构表面与通风气流间的热湿交换过程。围护结构表面的热湿交换过程对夜间通风节能潜力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通风气流与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进行了实验和模拟研究。实测了通风系统条件下实验舱地面的冷却降温过程,根据温度实测数据演算得到了地面的对流换热量和对流换热系数,分析了换气次数、空气湿度、送风气流与地面间初始温差等因素对地面通风冷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平均对流换热量和局部对流换热量均随通风时间逐渐减小,地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平缓下降,送风气流湿度对对流质交换的影响从根本上取决于空气含湿量;送风湿度或换气次数越大,地面降温越快,但换气次数较大时送风湿度对壁面冷却效果的影响较小。利用已有的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分析对流换热系数对模型求解结果的敏感性,并由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了表面换热系数的一般关系式,进而对模型边界条件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模型分析了围护结构物性参数对模型求解结果的影响,模拟了夜间通风气流平行掠过墙体一侧表面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结果显示,热湿耦合问题中材料导热系数宜取为分段函数,水蒸气渗透系数和比热容对热湿传递过程有一定影响;通风气流的速度或湿度越大,墙体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均越低,通风前期墙体内表面的热通量越大,潜热比LHR也越大;通风过程中内表面热通量的显热占比逐渐减小,潜热占比逐渐增大,通风后期潜热比甚至可能超过显热比;通风气流速度对墙体表面水汽通量的影响较小。利用改进模型模拟了上海地区外墙的热湿传递过程,进而针对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城市(沈阳、郑州、上海)的典型气象日,分析了外墙保温层位置、内表面气流速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夜间通风冷却潜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保温层位置对墙体内表面水汽通量的影响较小,对墙体外表面热通量的影响与墙体材料和通风阶段有关;叁地区的内保温墙体对应的通风蓄冷量和内表面温降均略低于外保温墙体,但蓄冷率明显大于外保温墙体,且通风结束时的墙体内表面温度低于外保温墙体,因此外墙宜采用内保温方式;从墙体内表面温降、通风蓄冷量和蓄冷率的角度看,叁地区中郑州的夜间通风降温潜力最大,其次是沈阳,上海最小。(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苏秀[3](2019)在《立式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喷水室相比于传统喷水室拥有更多的优势,如占地面积小,处理风量大等。虽然高速喷水室早已提出,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对立式高速喷水室内水滴运动的规律的理论研究不全面;立式高速喷水室的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还存在缺陷;立式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性能的研究并不完善;立式高速喷水室优化方案的理论依据尚未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MATLAB软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立式高速喷水室内水滴的运动规律以及空气与水热湿交换性能进行了探究,为以后合理的设计立式高速喷水室的结构以及热湿交换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基于单个水滴,研究了水滴初速度、空气速度、水滴直径、喷淋角度对水滴二维运动规律的影响,设计并进行正交实验探究了不同因素对水滴运动总时间、总路程以及最大水平位移影响的显着性,以水滴在立式高速喷水室内运动时间最长、总路程最长、最大水平位移最短为优化原则,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其次,基于耗散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原理,对水滴二维运动方程耦合空气与水热湿交换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探究了空气流速、水气比、水滴速度、水滴直径、塔高、喷淋角度、空气相对湿度对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速度越大,水气比越大,水滴速度越小,空气相对湿度越高,塔高以及喷淋角度适中,立式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性能越好。最后,分析了湿空气分别沿等温、等焓、等湿线气接近饱和状态时与水进行热湿交换的影响规律,得到空气湿度越大,热湿交换的性能评价指标越佳;设计并进行了正交试验以探究塔高、水滴速度、水滴直径、空气速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初温度、水气比对以全热交换量、耗散热阻、全热交换效率为实验指标的显着性影响规律;并以换热量、全热交换量及耗散热阻为试验指标得到优化参数组合,为提高立式高速喷水室的性能以及优化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一夫,倪景峰,戴文智[4](2019)在《基于热湿交换理论的巷道风流温、湿度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巷道风流参数的影响因素、预测风流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热湿交换理论,建立了风流与围岩壁面之间热湿交换的数学模型,以及贴体坐标系下围岩内部温度场的导热微分方程;利用数值方法,将围岩内部的导热问题与影响风流参数变化的热湿交换问题耦合起来,并以大柳塔煤矿52505综采工作面为例进行计算,得到了与实测参数较为一致的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风流温度受原始岩温、入风流温度、局部热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风流相对湿度与入风流温、湿度以及井下湿源的数量和强度有关;巷道壁温作为将围岩温度场与风流参数之间关联起来的主要因素,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其数值取决于壁面与风流之间热湿交换以及围岩原始岩温。(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谢厚春,陈延凡,孙世华[5](2018)在《优化冷却塔布水结构提高冷却塔热湿交换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冷却负荷下,针对不同冷却水量反复调节塔顶6组进水阀门仍不能满足6组布水器均匀布水的情况,通过现场调研测量、设计1套符合实际运用的辅助性导流槽,大幅提高布水均匀性,从而提高冷却塔热湿交换效率、降低能耗。(本文来源于《设备管理与维修》期刊2018年23期)
刘帅[6](2018)在《喷水室内空气与水直接接触的热湿交换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分析了喷水室内空气处理过程中空气与水热湿交换的方向,得出空气状态参数呈现相应变化的原因,以助于选择合适的喷水温度实现预期的空气处理要求。(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刘庸,段兵兵,张学军,张小斌,赵阳[7](2018)在《直接接触式恒湿设备中热湿交换水箱的结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接触式恒湿设备对环境湿度的调控效果受到其热湿交换水箱中空气与水热湿交换效率的制约,为提高空气与水的热湿交换效率,在深入分析传热传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CFD软件建立了叁维热湿交换水箱的数学模型,对3种不同结构水箱内的空气处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较大的空气流速可以获得较高的传热传质速率;水箱中增加导流板能提高空气与水的湿交换速率;"上送上回"式水箱中传质速率受液位高度变化的影响最小,且始终能保持最好的湿交换效果。(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陈冬[8](2018)在《基于(火积)理论的上喷式淋室内气—水热湿交换的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气调节与能源应用领域,空气与喷淋水的热湿交换过程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空气处理及其热回收设备如喷淋室、无填料冷却塔、喷淋式矿井回风热能回收装置等都是利用空气与喷淋水的热湿交换原理来工作的。喷淋换热器作为热湿交换的主要设备,其热湿交换能力对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都有重大的影响。喷淋室内气-水的热湿传递过程是不可逆的,并且不涉及热工转化。但是熵不适合不可逆性传热问题的分析,需要一个新的物理量来测量与热工转化无关的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性。(火积)代表着一个物体或系统热量传递的总能力。在热量传递过程中,热量是守恒的,但物体或系统传热能力—(火积)是可以耗散的。因此可用(火积)理论对喷淋室内热湿交换的性能进行分析。本文利用(火积)理论来研究分析上喷式喷淋室内热质交换的规律,从而来分析上喷式喷淋室热质交换系统。首先介绍了几个概念,包括(火积)、(火积)耗散、(火积)耗散热阻。(火积)代表了系统或物体具有的热量传递的总能力。(火积)耗散反映了物体之间由于传热过程的不可逆性而引起的传热能力的降低程度。(火积)耗散热阻表明单位传热量对应的冷热流体传热能力损失的大小,系统换热性能的好坏。其次建立相应的数值计算模型、(火积)分析模型,然后再对所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最后利用Fluent软件,以全热交换量、(火积)耗散、(火积)耗散热阻、全热交换效率为评价指标,从喷淋室结构和气、液初参数出发来分析这些因素对喷淋换热器换热性能包括(火积)耗散、(火积)耗散热阻、全热交换量、全热交换效率的影响规律,从而对喷淋室性能进行分析来提高上喷式喷淋室热湿传递效率,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旭,王佳颖,苏秀,鲍玲玲[9](2018)在《立式喷淋室内气-水逆流热湿交换的唯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湿空气与喷淋水传热传质的问题,在唯象模型和实验分析上做了一些研究。首先以不可逆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描述系统内部传热传质的唯象模型。其次针对不同温度下的入口喷淋水和空气影响规律,运用唯象方程组进行分析,发现在本实验的研究条件下,基于唯象模型的推动力研究与实际工程的参数变化趋势基本吻合,说明该理论模型基本可靠,可用于分析湿空气与喷淋水的传热传质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林瑜,陈德珍,尹丽洁[10](2017)在《喷淋层组合方式对大型脱硫塔内流动和热湿交换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大型脱硫塔内的喷淋层(共4层)组合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充分考虑气液两相间的动量、质量和能量交互作用,同时把气相湍流脉动对离散相轨迹的影响也考虑在内,从而获得喷淋层变化时塔内的气液两相流动和热湿交换规律,并与现场数据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仅底层喷淋时,在吸收塔入口左上方,气相有较大的漩涡区。而仅顶层和多层喷淋时,上述流场不均匀性得以消除。喷淋层数越多气相压损越大;仅顶层喷淋时的气相压损为仅底层喷淋的2倍。吸收塔内,喷淋层所在区段的湍动能最高;喷淋层数越多,高湍动能区域的范围和数值均增大。多层喷淋时,在第2层喷淋位置的截面平均湍动能最高,烟气继续往上流动,湍动能逐渐减小。不管喷淋层组合方式如何,烟气降温速率和水蒸气浓度增加速率的极大值所在位置都位于底层喷淋以下、近烟气入口上缘处。模拟发现,塔内潜热换热和显热换热各占总换热量的87%和13%。(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0期)
湿交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夜间通风被认为是一种可有效降低夏季空调系统能耗的被动式冷却技术,其节能效益取决于围护结构表面与通风气流间的热湿交换过程。围护结构表面的热湿交换过程对夜间通风节能潜力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通风气流与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进行了实验和模拟研究。实测了通风系统条件下实验舱地面的冷却降温过程,根据温度实测数据演算得到了地面的对流换热量和对流换热系数,分析了换气次数、空气湿度、送风气流与地面间初始温差等因素对地面通风冷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平均对流换热量和局部对流换热量均随通风时间逐渐减小,地面平均对流换热系数平缓下降,送风气流湿度对对流质交换的影响从根本上取决于空气含湿量;送风湿度或换气次数越大,地面降温越快,但换气次数较大时送风湿度对壁面冷却效果的影响较小。利用已有的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分析对流换热系数对模型求解结果的敏感性,并由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了表面换热系数的一般关系式,进而对模型边界条件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模型分析了围护结构物性参数对模型求解结果的影响,模拟了夜间通风气流平行掠过墙体一侧表面的热湿耦合传递过程。结果显示,热湿耦合问题中材料导热系数宜取为分段函数,水蒸气渗透系数和比热容对热湿传递过程有一定影响;通风气流的速度或湿度越大,墙体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均越低,通风前期墙体内表面的热通量越大,潜热比LHR也越大;通风过程中内表面热通量的显热占比逐渐减小,潜热占比逐渐增大,通风后期潜热比甚至可能超过显热比;通风气流速度对墙体表面水汽通量的影响较小。利用改进模型模拟了上海地区外墙的热湿传递过程,进而针对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城市(沈阳、郑州、上海)的典型气象日,分析了外墙保温层位置、内表面气流速度、气候条件等因素对夜间通风冷却潜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保温层位置对墙体内表面水汽通量的影响较小,对墙体外表面热通量的影响与墙体材料和通风阶段有关;叁地区的内保温墙体对应的通风蓄冷量和内表面温降均略低于外保温墙体,但蓄冷率明显大于外保温墙体,且通风结束时的墙体内表面温度低于外保温墙体,因此外墙宜采用内保温方式;从墙体内表面温降、通风蓄冷量和蓄冷率的角度看,叁地区中郑州的夜间通风降温潜力最大,其次是沈阳,上海最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交换论文参考文献
[1].陈凯,苏秀,鲍玲玲.立式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性能优化[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9
[2].夏利梅.夜间通风气流与围护结构间热湿交换过程分析[D].扬州大学.2019
[3].苏秀.立式高速喷水室热湿交换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
[4].张一夫,倪景峰,戴文智.基于热湿交换理论的巷道风流温、湿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5].谢厚春,陈延凡,孙世华.优化冷却塔布水结构提高冷却塔热湿交换效率[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
[6].刘帅.喷水室内空气与水直接接触的热湿交换过程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18
[7].刘庸,段兵兵,张学军,张小斌,赵阳.直接接触式恒湿设备中热湿交换水箱的结构优化分析[J].低温工程.2018
[8].陈冬.基于(火积)理论的上喷式淋室内气—水热湿交换的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8
[9].赵旭,王佳颖,苏秀,鲍玲玲.立式喷淋室内气-水逆流热湿交换的唯象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林瑜,陈德珍,尹丽洁.喷淋层组合方式对大型脱硫塔内流动和热湿交换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