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变化论文-韦纪州,赵杰臣,邓霄,郝光华,崔丽琴

海冰变化论文-韦纪州,赵杰臣,邓霄,郝光华,崔丽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极,积雪厚度,海冰厚度,温度梯度

海冰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韦纪州,赵杰臣,邓霄,郝光华,崔丽琴[1](2019)在《基于温度剖面特性的2016年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厚度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4月至11月在南极中山站普里兹湾布设了A1、A2、A3 3套冰雪情检测传感器。传感器每隔1 h采集一次数据,实时获取了被测点空气、积雪、海冰和海水的剖面温度数据。通过对不同介质剖面温度的分析,系统可以有效反映出海冰、积雪在气温影响下的温度变化差异,即空气、积雪、海冰和海水的热传导特性差异。通过寻找合理的温度阈值,编写MATLAB程序分别对积雪、海冰上下界面位置进行了自动判断,从而得到整个观测期间海冰厚度和积雪深度的变化过程。并与人工观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传感器安装时间开始,海冰持续增长,10月开始海冰增长速度放慢,直至10月末达到最大海冰厚度170 cm左右。A1、A2、A3传感器采集的冰厚值与人工观测值之间平均误差分别为5.1 cm(A1)、3.4 cm(A2)、3.6 cm(A3);积雪深度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2 cm(A1)、3.5 cm(A2)、2.7 cm(A3),传感器测得的积雪、海冰厚度结果可以较好的反映出被测地点冰雪情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条件恶劣地区的冰雪环境有效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樟,吴仁广[2](2019)在《3月北半球海冰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海冰密集度资料和海冰范围指数,分析了3月北半球海冰在1979-1995年和1996-2014年2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以及趋势差异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3月总海冰范围以稳定速率减少,速率无明显加速.而各个分海域的海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巴伦支海海冰在2个时期内以稳定的速率减少;白令海海冰不减反增;鄂霍次克海海冰缩减速度在后期减小;圣劳伦斯湾的海冰范围在90年代中期以前显着增大,后期缓慢缩减. 3月海冰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与同期表面气温和表面风场的趋势变化相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冰洁,庞小平,季青[3](2019)在《北极海冰密度变化分析及其对海冰厚度估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冰密度是海冰和气候模型的重要物理变量,也是利用卫星测高数据估算海冰厚度的关键参数。目前各国北极科学考察虽开展了海冰物理观测,但对近期北极海冰密度现场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挖掘应用不足。在此背景下,收集了近15年来北极海冰密度现场观测资料,分析北极海冰密度的变化特征;对海冰密度实测数据进行克里金插值,将插值结果输入静力平衡方程模型计算海冰厚度,探讨海冰密度对海冰厚度卫星测高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2015年北极海冰密度变化范围为750—950 kg·m–3,1—9月海冰密度总体上随月份变化呈减小的趋势;6—9月北极海冰密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75°N—90°N);通过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使用海冰密度固定值参与估算海冰厚度,采用经现场观测数据空间插值后的海冰密度估算海冰厚度的结果更为准确。北极海冰密度现场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可为海冰与气候变化等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郝伟杰,肖晓彤,赵美训[4](2019)在《生物标志物IP_(25)在北极海冰变化重建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持续减少,对全球的温盐环流、海洋生物化学过程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北极古海冰的变化可以使我们对北极环境有全面的认识,更准确地预测其未来的变化规律。近十年来,一种新发展的海冰生物标志物IP_(25)(Ice Proxy with 25 carbon atoms)被广泛用于北极及亚北极的海冰重建。IP_(25)是北极冰藻产生的一种高度分化的单不饱和类异戊二烯(HBIs),能够稳定地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自从IP_(25)被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其指示海冰变化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重建古海冰的传统指标和限制性并介绍了IP_(25)指示海冰的原理、由定性到定量的发展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归纳了利用IP_(25)重建北极地区海冰分布和变化的实例研究,涵盖了北冰洋中心、陆架边缘海、河口以及亚北极地区不同空间海域,跨越了近现代、全新世、第四纪以及中新世不同时间尺度。其中,近现代的海冰重建结果与海冰的卫星观测数据取得了很好的相关性,为古海冰的重建提供了基础;古海冰的重建为数值模拟古气候以及预测未来海冰变化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吴磊,陈海山,周洋[5](2019)在《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指示作用及其可能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温度和春、夏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变化与夏季东亚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在年际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1950—2014年,东亚中纬度夏季近地面温度明显增暖,并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年际变率最大值的区域主要位于40°N以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春、夏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的海冰也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同时表现出较强的年际变化特征。(2)春、夏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春、夏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偏多,通常对应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的东亚中纬度夏季增暖现象;反之亦然。(3)春、季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北极海冰指数(Arctic Sea Ice Index,ASII)高值年(海冰异常偏多年份),贝加尔湖及西南的蒙古高原地区通常为大范围的异常高压控制,有利于近地面温度升高;同时由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减弱,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减弱,有利于东亚中纬度区域的温度升高。而ASII低值年的情形则相反,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受异常低压控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增强,冷空气易向南侵袭,不利于东亚中纬度近地面升温。(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瑜[6](2019)在《北极海冰精准预测,不仅仅关系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近发布了今年北极海冰最小覆盖范围预测结果,根据该所海冰研究团队研发的北极海冰集合同化数值预测系统,2019年9月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最小值约为420万平方公里,接近历史第二低值。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北极海冰面(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7-11)

段成林,王智峰,董胜[7](2019)在《巴伦支海海冰多年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1900—2010年ECMWF海冰密集度、海面温度、风场和NCAR北极涛动等长序列资料,运用EOF分解、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巴伦支海海冰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巴伦支海海冰面积4月最大,9月最小,每年减少约1 653 km~2;面积距平正负位相交替出现,1969年后以负距平为主,冰情先重后轻;密集度逐月不同,明显降低的区域呈现"中部偏东—中部—东北部—西北部—中部偏东"转移特点,部分区域每年减少0.006以上;密集度变化的空间特征可由密集度EOF第一主模态表示,与温度的相关系数高于风场;海冰面积与AO呈负相关。我国以往单独针对巴伦支海海冰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丰富了这方面的资料,对浮式平台开发冰区油气资源提供初步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周玮佳[8](2019)在《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大气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79-2016年逐月及逐日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采用多种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北冰洋上空的大气水循环过程,详细分析了水汽含量、局地降水和蒸发量以及经向水汽输送的时空变化特征。其次,根据1965-2016年逐月六大环北极河流径流量观测资料,在分析北冰洋入海径流的季节-年际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新定义了北极入海径流集中度(DCD)和集中期(DCP)指数,研究径流量的年内分布形态特征及最大径流量出现时段。同时,通过分析流域内陆面水循环过程,探讨影响局地径流量变化的关键气候因子。此外,利用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海冰观测数据,研究了海冰面积与大气水汽含量之间关联度的时空差异性及影响机理。最后,利用全球增暖1.5℃和2.0℃两种情景下的CESM模拟结果,分析北极关键海区的海冰-大气相互作用。全文主要结论如下:近38年北极大气水汽含量显着增加,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加快,且夏秋季增幅大于冬春季。北极“逆湿”现象在冬季广泛存在而夏季较少,冬季“逆湿”深厚而夏季相对浅薄,但夏季“逆湿”强度较大。北冰洋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大西洋扇区冬季多夏季少,而中央海区与之相反。近年来北冰洋中央海区降雪量和降雨量显着增加,大西洋扇区降雨量增多而降雪量减少,但两个区域都存降雨日数增加而降雪日数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北冰洋固态降水有向液态降水转变的倾向。进一步分析北冰洋上空水分收支过程的年际相关可知:喀拉海和楚克奇海降水量的增加趋势主要来源于局地蒸发的增强,而巴伦支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则受到局地蒸发及水汽辐合通量加强的共同影响。近52年来北冰洋入海径流量呈显着增加趋势,欧亚大陆一侧径流量(2.16%decad e-1)的增速高于北美(1.50%decade-1)。同时,,六大河流普遍存在夏季径流量减少而融化月(5月)增加的变化趋势,Yenisey河尤其明显。进一步分析不同河流集中度的年际变化可知,六大河流径流量在年内分布形态更加分散。从北极流域内的水分收支过程出发,我们发现上一年5月至当年4月北极流域内净降水量与上一年8月至当年7月年径流量的正相关性最大。此外,气温是影响融化月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夏季径流量主要受到前期流域内水汽辐合通量的影响。北极海冰面积与上层水汽存在显着的同期负相关,冷季(11月-次年5月)负相关中心位于大西洋扇区的巴伦支海-喀拉海,而暖季(6月-10月)位于太平洋扇区。水汽正异常及其与气温、长波辐射的正反馈作用可以触发海冰的初始融化,并持续影响海冰的后续融化过程。在全球增温1.5℃和2.0℃的情景下,整个北极范围内的大气水汽含量显着增加、北极海冰融化加剧。夏季北极中央海冰面积与超前滞后两个月内的水汽都存在显着负相关,相关性在初始升温阶段最大,在气温稳定后明显减弱。冬季巴伦支海海冰面积则与同期及滞后2个月内的水汽呈负相关,且2.0℃情景下负相关性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9)

舒苏[9](2019)在《2011-2018年南极海冰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冰作为大气和海洋的交界面,阻碍着大气与海洋之间的水汽和热量传输,维持着海洋在辐射和能量交换上的平衡,是反应极地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南极海冰是全球海冰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但是,近十年来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的变化依然未知。为了定量评估近十年来南极海冰的变化,亟需发展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数据集,并分析其时空变化。文中采用2011-2018年美国雪冰中心发布的海冰密集度数据进行海冰面积的反演;并采用CryoSat-2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海冰厚度的反演。据此分析了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的时空变化。此外,采用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提供的海洋表面温度数据和欧洲中尺度气候预报中心发布的ERA-Interim表面净太阳辐射数据,分析了气候要素和海冰变化(面积、厚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2011-2018年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均呈现减少的趋势。其中,海冰面积变化趋势约为-0.1517×l06km2/a;海冰厚度的变化趋势约为-0.021m/a。在季节变化中,四个季节的海冰面积均呈现降低趋势,其中春季降低趋势最大,夏季降低趋势最小,分别为-0.251×106km2/a和-0.107×106km2/a。海冰厚度在四个季节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夏季降低趋势最大,冬季降低趋势最小,降低趋势分别为-0.03m/a和-0.009m/a。区域上,西太平洋、罗斯海和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的海冰面积呈现降低趋势,而罗斯海和印度洋的海冰面积呈现增加趋势。除了印度洋的海冰厚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外,其余海域的海冰均呈现降低趋势,其中罗斯海(-0.053m/a)的减少趋势最大,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0.0008m/a)的减少趋势最小。2011-2018年海表面温度和表面净太阳辐射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海表面温度的增加趋势为0.0138℃/a,表面净太阳辐射的增加趋势为0.0643W/m2。由于海冰厚度受到一年冰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海冰厚度和气候要素的关系,使用多年冰来分析气候要素对海冰厚度的影响。海表面温度与海冰面积和多年冰厚度均呈现出较好的负相关性。其中,海表面温度与南极海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到-0.979,5个海域中罗斯海的海冰面积与海表面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最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和-0.907。南极多年冰与海表面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67,5个海域中威德尔海的多年冰厚度与海表面温度的相关系数最高,西太平洋最低,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和-0.753。(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段成林,史久新,王智峰,董胜[10](2019)在《北极巴伦支海海冰多年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3~2016年SSMI海冰密集度和NCEP气温、风场等数据,通过计算海冰覆盖率、增长期长度、冬季负积温和风拖曳力等参数,分析了巴伦支海海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力、动力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因西南部存在常年无冰区,巴伦支海14a平均的海冰覆盖率低于50%;覆盖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冰情呈现"重—中等—轻"的变化过程,2012年后甚至出现夏季无冰的情况;增长期长度先增后减,起止时刻均有推迟;冬季负积温是影响巴伦支海冰情轻重的重要因素,与年平均海冰覆盖率距平和最大覆盖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9;风拖曳力的改变可在短期内引起海冰覆盖率急剧变化,是海冰边缘区产生流冰的主要原因,易对油气资源开发的海洋平台产生危害。(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海冰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海冰密集度资料和海冰范围指数,分析了3月北半球海冰在1979-1995年和1996-2014年2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以及趋势差异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3月总海冰范围以稳定速率减少,速率无明显加速.而各个分海域的海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巴伦支海海冰在2个时期内以稳定的速率减少;白令海海冰不减反增;鄂霍次克海海冰缩减速度在后期减小;圣劳伦斯湾的海冰范围在90年代中期以前显着增大,后期缓慢缩减. 3月海冰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与同期表面气温和表面风场的趋势变化相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冰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韦纪州,赵杰臣,邓霄,郝光华,崔丽琴.基于温度剖面特性的2016年南极普里兹湾海冰厚度变化分析[J].海洋预报.2019

[2].陈樟,吴仁广.3月北半球海冰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李冰洁,庞小平,季青.北极海冰密度变化分析及其对海冰厚度估算的影响[J].极地研究.2019

[4].郝伟杰,肖晓彤,赵美训.生物标志物IP_(25)在北极海冰变化重建中的研究进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5].吴磊,陈海山,周洋.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指示作用及其可能原因[J].气象科学.2019

[6].陈瑜.北极海冰精准预测,不仅仅关系气候变化[N].科技日报.2019

[7].段成林,王智峰,董胜.巴伦支海海冰多年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周玮佳.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大气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D].南京大学.2019

[9].舒苏.2011-2018年南极海冰变化分析[D].南京大学.2019

[10].段成林,史久新,王智峰,董胜.北极巴伦支海海冰多年变化特征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标签:;  ;  ;  ;  

海冰变化论文-韦纪州,赵杰臣,邓霄,郝光华,崔丽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