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栖居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

历史的栖居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

论文摘要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当前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对此的研究大多属于直接介绍或套用国外现成理论,缺乏对这些理论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的学习和探究。现象学就是一场对当代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潮。本文以“面对事实本身”的现象学作为理论视角,把历史街区问题的研究置于“人之存在”的深度和城市、建筑整体演化的背景之下,从哲学和现实“筑造”两个层面展开命题式的探讨。首先以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德里达等现象学一脉的哲学观点研究为基础,对当前人类社会的危机根源予以反思,通过对存在、时间、历史的新的理解,诣在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指出“历史性存在”是一种被遗忘了的人之存在的根本方式。然后,借助现象学者们的相关阐释寻求通达这种“历史性存在”的方法,并在海德格尔的“栖居”和“筑造”中归为一种“历史的栖居”,由此回到城市与建筑的层面。历史街区是命题两个层面之间的联系点。经过现象学视角下的解读,对历史街区重新给予解释,把保护与更新的二元对立统一于“历史性的筑造”。同时在现象学语境下对罗西、文丘里、舒尔茨、霍尔、斯卡帕等为代表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关于历史继承的不同观点与实践进行比较和对话,并达成“视域融合”,即一种“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模式,进而阐释这种筑造的要点及对现实发出恳请。最后,在回溯中国传统哲学、建筑思想及其与现象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解析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的现状,分析在中国实行“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文化基础和建筑基础,阐述其在中国应展现的特别之处,通过对一些已经建成的、具有“弱势筑造”特质的项目的分析,希望能对实现中国性的“历史的栖居”有所启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命题的解释
  • 0.1.1 命题之说
  • 0.1.2 历史栖居之说
  • 0.1.3 筑造之说
  • 0.2 命题产生的背景
  • 0.2.1 缘起
  • 0.2.2 研究现状
  • 0.2.3 命题的现实意义
  • 0.3 命题的内容、基本方法及论文创新点说明
  • 0.3.1 内容
  • 0.3.2 基本方法
  • 0.3.2 论文创新点
  • 0.4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背景理论的思辨
  • 1.1 与本命题相关的现象学思想
  • 1.1.1 现象学综述
  • 1.1.2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 1.1.3 海德格尔——存在与“大道”
  • 1.1.4 梅洛·庞蒂——知觉与历史
  • 1.1.5 伽达默尔——融合的解释
  • 1.1.6 德里达——结构与解构
  • 1.2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
  • 1.2.1 中国传统哲学概述
  • 1.2.2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象学的对话
  • 1.3 与本命题相关的城市与建筑理论
  • 1.3.1 阿尔多·罗西——理性与类型
  • 1.3.2 文丘里——复杂性与符号性
  • 1.3.3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与场所精神
  • 1.3.4 斯蒂文·霍尔——锚固与知觉
  • 1.3.5 卡洛·斯卡帕——现代回归历史
  • 1.4 本章小结:潜移默化的“现象”
  • 第二章 基于哲学层面的“历史性存在”思考
  • 2.1 当下的危机
  • 2.1.1 存在与历史的遗忘
  • 2.1.2 科学与哲学的危机
  • 2.2 存在的回归
  • 2.2.1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奠基
  • 2.2.2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 2.2.3 “Ereignis”——回归存在的澄明之域
  • 2.3 历史的阐释
  • 2.3.1 此在——首要的历史性
  • 2.3.2 历史——此在生活的中介
  • 2.4 历史性存在的通达与保有
  • 2.4.1 通达的准备——对于偏见与无偏见的解说
  • 2.4.2 开启通达之路——诗与思
  • 2.4.3 通达中的本质直观——知觉与解释
  • 2.4.4 历史性存在的保有——栖居与筑造
  • 2.5 本章小结:在途中的“历史性存在”
  • 第三章 基于历史街区层面的“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
  • 3.1 现象学视角下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 3.1.1 对历史街区解释的解读
  • 3.1.2 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式的解读
  • 3.1.3 对历史街区的再次解释
  • 3.2 差异的存在——关于历史性街区的对话
  • 3.2.1 场所与非场所
  • 3.2.2 身体筑造与视觉图象
  • 3.2.3 表达意义与显现意义
  • 3.3 视域融合——一种“弱势”历史街性区筑造的模式
  • 3.3.1 “弱势”的由来
  • 3.3.2 视域融合下的弱势历史性街区
  • 3.4 现实筑造的可能性——昨天和今天的恳请
  • 3.4.1 一个遥远的恳请
  • 3.4.2 一个今日的恳请
  • 3.5 本章小结:晃摆中的“历史性存在”筑造
  • 第四章 当前中国“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
  • 4.1 现象学视角下对中国当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反思
  • 4.1.1 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的解读
  • 4.1.2 “弱势”历史性街区的筑造对当前中国的意义
  • 4.2 中国“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基础
  • 4.2.1 传统文化基础
  • 4.2.2 传统建筑理念基础
  • 4.3 中国“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特点
  • 4.3.1 和谐的秩序
  • 4.3.2 含蓄的内向
  • 4.3.3 细腻感情的融入
  • 4.4 当前中国“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示例与分析
  • 4.4.1 北京德胜尚城
  • 4.4.2 苏州博物馆新馆
  • 4.4.3 其他点滴的启示
  • 4.5 本章小结:传统不在审美而在运用
  • 结语:“家”与家的共同回归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历史的栖居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历史性存在”筑造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