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诠释论文-曹树真,娄慧慧,靖增峰

本体论诠释论文-曹树真,娄慧慧,靖增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论诠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学道德,理解教学,本体论

本体论诠释论文文献综述

曹树真,娄慧慧,靖增峰[1](2018)在《教学道德的本体论诠释——基于理解教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教学道德的审视和探寻是解决当前教学道德困境的必由之路。对此,已有研究多是从价值论层面解释,将教学道德理解为外在于教学本体的道德规范,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教学的异化现象。本文基于理解教学的认识视角,确立教学道德的本体伦理立场,将教学道德看作教学活动存在的本体形态,从教学起源、教学交往和教学过程叁个方面讨论教学活动内生的道德意蕴,提出了教学道德回归的实践建议:让教学充盈情感愉悦、让教学实现精神自由、让教学走向德性生活。(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8年08期)

蒙云龙[2](2017)在《中国精神的本体论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共识结晶,囊括了中国精神元体性本体、关系性本体、时空性本体的秉性和特性,历经了中国精神古代本体、近代本体、现代本体的辉煌轨迹,但中国精神不同的本体维度都有超越性、人格性、内生性的特质。因此,诠释中国精神不同维度的本体含义,方能科学理解中国精神主旨,为弘扬中国精神奠定深厚根基。(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15期)

梁曙光[3](2017)在《马克思自由哲学的本体论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由作为人类的恒久渴求,成为哲学家共同的致思趋向,马克思同样如此,自由作为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拱顶石”,贯穿于马克思哲学运思的始终。马克思哲学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为根本追求和最终归宿。然而,以往对马克思自由哲学思想的理解经常从认识论角度展开,将马克思的自由简单理解为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苏联影响的历史因素之外,西方知识论传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刻的理论根源。显然,从认识论的视角很难真正把握马克思自由思想的本真内涵,不仅如此,如果仅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自由思想的话,不仅抹杀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创新性和革命性,而且会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马克思自由哲学进行再诠释。强调从本体论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并非简单地否定认识论所追求的知识在实现自由过程中的作用,而是为了强调相对与人的存在本身而言,寻求知识的认识论活动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相比,后者处于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的地位,而认识论所要获得的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转化成真正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哲思深受卢梭、康德、黑格尔的影响,在扬弃康德的实践概念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针对黑格尔将历史的发展归结于神秘的绝对精神不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接着,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关系,真正自由的实现不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论领域,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的本体论领域,通过消灭异化劳动、实现自由劳动,为真正自由的实现奠定前提条件;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权、建立自由人的联合的社会关系,为真正自由的实现提供现实保障;最后通过占有自由时间实现真正的自由。(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5-15)

葛勇义[4](2016)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意指将广大人民群众之根本福祉视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但要实现这一价值取向,首先必须深入到哲学本体论层次来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即对"人民"的认识应奠基于"个体的人"这一逻辑基点。其次必须从本体论视域上厘清"以人为本"所蕴含的"知行"逻辑关系,从而减少因未达至"深知",而造成"行"的不合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阐明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其哲学起点和思想基石的中国化表述;才是"本真"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栋,杨道宇[5](2014)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本体论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双重内涵:在理论层面表现为哲学反思能力,在实践层面表现为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个体价值,更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个体层面,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最为核心的能力之一;在社会层面,创新能力是社会对于研究生的基本诉求。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去提升:在内因方面,研究生更易于发挥创新能动性;在外因方面,研究生的各项教育机制能促发研究生的创新。(本文来源于《高等农业教育》期刊2014年11期)

许浩[6](2014)在《论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基于本体论诠释学视角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学界存在从属性说、独立性说以及二重性说的争论,但这些学说几乎都是建立在传统方法论诠释学理念的基础之上,而本体论诠释学的兴起则为重新审视刑法司法解释的性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本体论诠释学的视角看,刑法司法解释实际上就是刑法规范本身在时间中的存在方式,因此,其应当遵循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时间效力规则。(本文来源于《铁道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唐魁玉[7](2014)在《网络社会及其社会本体论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下虚拟生活与生产社会实践的展开和深入,网络社会本体及其社会意义也越来越被凸显出来。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发展诸多问题,均需在社会本体论的阐释中获得新的认识。网民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以网民和虚拟实在性为基础的存在方式,它既包含了一般现实公民社会的文化结构与特质,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只有建立在中国虚拟社会经验基点上的网民社会的本体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社会的本质和网络文化的意蕴,处理好网络化时代所面临的各种管理问题,并由此提升我们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国家的文化总体发展战略。(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孙英馨[8](2013)在《“成为自身”:《彩虹》对自我的本体论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劳伦斯在《彩虹》中对"自我"的阐释为中心,围绕叙事和人物塑造,发掘"自我"的本体论意义并透析其本质。劳伦斯提出生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自身",这里包含两层意义建构:生命具有独立性,它的存续是保存自我和突出自我的过程;自我并非凝固而自足,它需要在两性关系中不断完善,在社会职责中经受历练,并最终获得完整的意义。文章认为,"成为自身"的本质,是对体制化、机械化的现代社会挤压个体生命的反抗和对从种族与群体的利益解读个体生命的反驳。取得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并最终"成为自身",是生命本体的内在需求。(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3年01期)

丁蔓,文成伟,秦明利[9](2012)在《隐喻的本体论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从而使隐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从生存哲学的意义上讨论隐喻的结构,是一种新的致思路径。隐喻不仅限于语词层面的替换,同时也在句子、语篇和文本层面发挥作用。隐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的隐喻,是对存在的生存实践把握,并具有对话性、事件性和揭蔽性的结构特征。隐喻展现的是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人在实践中把握当下存在并筹划未来的基本方式,隐喻凸显了人的社会生存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2年06期)

梁丹丹[10](2012)在《北宋经学诠释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理”求义是北宋经学诠释学中实现儒家经典意义变古与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在这一释经的方法论中,就儒家经典文本意义的提取呈现出显在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本文正是据守这种释经方法论中的本体论诠释学思想,以比较诗学与比较古典学为研究视域,对宋代四位学者的经学诠释学思想进行了体系化的研究。“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以“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主脉”的研究立场,并对与本文选题具体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主体部分分为四章,分别围绕北宋经学变古时期开风气之先的欧阳修(1007-1072)的《毛诗本义》、苏轼(1037-1101)“推明上古绝学,多先儒所未达”的《东坡书传》、作为熙宁变法之渊源的王安石(1021-1086)的《周礼义》以及阐发《周易》之儒理最为正宗的程颐(1033-1107)的《周易程氏传》,以西方诠释学理论、相关诗学理论及东西方经典注疏传统为比较研究的参照,深入抉发一些具有核心性的诠释学命题及其潜在蕴含的丰富诠释学思想。结语部分结合个案分析,综述以“理”求义的经典意义生成特质,及其在北宋经学诠释学由“注经”转向“解经”之发展过程中的生存论意义。从学术价值上看,当下比较文学在国际的主流是比较诗学,本文从20世纪西方重要的诠释学理论思潮形成的视域,反观中国本土的汉语文化传统,对北宋经学诠释中提出的重要命题进行理论潜质上的抉发,有助于揭示中国诠释学潜在的理论特质,为构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理论体系以及东西方诠释学的沟通对话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同时,本文将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存在论诠释学作为主要的研究视域,一定程度地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于技艺论与方法论的偏重,有助于突显儒家经典诠释在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建构形成中具有的重要生存论价值与意义。在研究对象的定位上,本文力图走入东西方经典的“注疏传统”,一方面把“以‘理’求义”作为研究切入点,对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但有着重要贡献的学者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的诠释个案投以重点的研究关注,有助于疏通北宋经学诠释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也将东西方经典“注疏传统”在本体论与存在论层面的交汇之处予以关注和探讨,特别是引入了基督教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与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圣经》解释的原典,以及赫拉克里特斯(Heraclitus,约公元1世纪)对于荷马史诗的诠释原典等作为研究参照,有助于拓展中外诠释学比较研究的论域。并’且,本文在诠释学研究个案的选取上,关涉了《诗经》、《尚书》、《周礼》与《周易》这四部儒家经典的诠释,有着一定的涵盖面,将有助于初步地揭示不同儒家经典内部各自的诠释倾向性,也一定程度地呼应了赫尔曼·衮克尔(Hermann Gunkel,1862-1932)关于《旧约》文体的理论见解。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本文考察了经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密切学术关联。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经学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控和规范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从根源处说明宋代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的一些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10-15)

本体论诠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共识结晶,囊括了中国精神元体性本体、关系性本体、时空性本体的秉性和特性,历经了中国精神古代本体、近代本体、现代本体的辉煌轨迹,但中国精神不同的本体维度都有超越性、人格性、内生性的特质。因此,诠释中国精神不同维度的本体含义,方能科学理解中国精神主旨,为弘扬中国精神奠定深厚根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论诠释论文参考文献

[1].曹树真,娄慧慧,靖增峰.教学道德的本体论诠释——基于理解教学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8

[2].蒙云龙.中国精神的本体论诠释[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

[3].梁曙光.马克思自由哲学的本体论诠释[D].华南理工大学.2017

[4].葛勇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诠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5].李栋,杨道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本体论诠释[J].高等农业教育.2014

[6].许浩.论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基于本体论诠释学视角的重构[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

[7].唐魁玉.网络社会及其社会本体论诠释[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孙英馨.“成为自身”:《彩虹》对自我的本体论诠释[J].外国文学.2013

[9].丁蔓,文成伟,秦明利.隐喻的本体论诠释[J].思想战线.2012

[10].梁丹丹.北宋经学诠释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

标签:;  ;  ;  

本体论诠释论文-曹树真,娄慧慧,靖增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