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背景中国北方太行山区是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同时高发的地区。SCC和GCA好发年龄段均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的研究提示,中国北方SCC高发区青年(=40岁)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并不罕见。某些学者认为:与中老年SCC患者相比,青年SCC患者癌细胞分化差,易发生浸润性生长和早期血管转移,5年生存率更低,预后极差。提示青年SCC和GCA可能有其独特的分子基础。青年患者的存在引发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青年患者可提前10余年发病?我们的假设是:个体的遗传易感因素可能在青年SCC和GCA发病中起更重要的作用。河南SCC和GCA高发区存在明显的SCC和GCA家族聚集现象,进一步提示遗传因素在SCC和GCA癌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SCC和GCA遗传易感性的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提示,RASSF1A(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1A)基因是2000年克隆得到的新的肿瘤抑制基因,位于染色体3p21.3区。它所表达的产物广泛存在于肺、肝脏、消化道等多种器官和组织中,在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体内外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是其失活的主要机制。但是,目前尚未见到RASSF1A基因与中国北方太行山高发区青年SCC和GCA癌变关系的报道。本研究对中国北方太行山高发区SCC和GCA高发区14814例SCC患者和7457例GCA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SCC和GCA高发区青年SCC和GCA的检出率及临床病理特点;检测部分青年SCC和GCA组织中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探讨其在SCC和GCA癌变中的作用,以加深对青年SCC和GCA遗传易感性的认识。2.材料与方法2.1材料来源所有临床病理资料均来自1974年-2006年山西省磁县人民医院和姚村食管癌医院以及1998年-2006年林州中心医院14814例SCC和7457例GCA的临床和病理记录,根据病理诊断报告和住院记录分别统计SCC患者人数、性别、年龄、病理特征等,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CC和GCA组织标本均来自林州地区患者手术切除标本。SCC共40例,其中青年组患者13例,平均年龄39±1岁;老年组患者27例,平均年龄72±2岁。GCA共24例,其中青年组患者10例,平均年龄37±2岁;老年组患者14例,平均年龄68±3岁。食管和贲门正常组织均取自同一个体癌旁正常组织(组织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放疗或化疗。2.2组织处理手术切除标本一半经85%酒精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一半立即置-80℃低温冰箱中,用于冰冻切片和DNA提取。2.3试验方法2.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RASSF1A蛋白表达,鼠抗人RASSF1A单克隆抗体(美国eBioscience公司)工作液浓度为原液的1/500。2.3.2甲基化特异性PCR对于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检测采用1996年Herman等提出的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原理:DNA在亚硫酸氢盐的作用下,未甲基化的胞嘧啶(C)发生脱氨基反应转变成了尿嘧啶(U),发生甲基化的5-甲基胞嘧啶(5-mC)不发生转变,因此处理后的DNA序列将出现不同的情况,基于这两种情况设计了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特异性引物。对同一例修饰后的DNA分别用甲基化与非甲基化特异性引物扩增,二者将至少有一个扩增。根据上面的原理,就可以由特异性引物判断原来DNA的甲基化状态。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各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显著性水准取α=0.05。3.结果3.1青年SCC的检出率及临床病理特征3.1.1三家医院14814例SCC患者中共有青年SCC患者625例,占同期SCC患者的4%。但三家医院青年患者占同期SCC患者的比例并不相同。磁县人民医院最高(8%),分别是林州中心医院(2%)和姚村食管癌医院(4%)的4倍和2倍,差异显著(P<0.05)。3.1.2同一家医院不同年份青年SCC患者占同期SCC患者的比例并不相同。姚村食管癌医院1976-1997的比例(7%)显著高于1998-2006年(2%)(P<0.05);磁县人民医院1974-1997的比例(9%)是1998-2006年(3%)的3倍(P<0.05)。3.1.3 625例青年SCC患者男女比例为1.72,与中老年SCC患者男女比例1.71相似(P>0.05)。3.1.4青年(24%)与中老年(26%)患者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相似(P>0.05)。其中男性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比例高于女性(青年:25%vs.21%;中老年27%vs.25%;P<0.05)。青年SCC高分化的比例高于中老年(10%vs.7%;P>0.05)。青年SCC浸润纤维膜的比例低于中老年患者(P<0.05)。3.2青年GCA的检出率等流行病学特征3.2.1三家医院33年7457例GCA患者中共有青年GCA患者196例,占同期GCA患者的3%。青年GCA的检出率三家医院相似。3.2.2青年GCA患者男女比值为2.84,低于中老年GCA患者男女比例3.36(5594/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三家医院SCC和GCA流行特征比较3.3.1青年GCA占青年SCC和GCA的比值为24%,低于中老年GCA的这一比值(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县人民医院青年GCA在SCC和GCA中的构成比最低(18%),中心医院最高30%(P=0.011);磁县人民医院总的GCA在SCC和GCA中的构成比(36%)高于姚村食管癌医院(34%)(P<0.05)。3.4 RASSF1A蛋白表达3.4.1青年SCC组织RASSF1A蛋白表达高于老年,差异显著(83%,40%,P<0.05);同样的情况见于青年GCA组织(89%,36%,P<0.05)。3.4.2 RASSF1A在青年SCC和GCA组织中阳性表达频率均较高(83%,10/12vs 89%,8/9),与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表达类型并不相同。3.4.3老年SCC组织RASSF1A蛋白表达低于食管正常上皮组织(40%,77%,P>0.05);同样的情况见于老年GCA组织和正常上皮组织,后者差异显著(36%,91%,P<0.05)。3.4.4 SCC和GCA组织RASSF1A蛋白阳性表达率相似(P>0.05)。3.5 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3.5.1青年SCC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高于老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15%)。同样的情况见于青年和老年GCA组织(60%,30%)。3.5.2青年(60%,40%)和老年(30%,29%)GCA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稍高于正常上皮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的情况见于青年SCC和正常上皮组织(46%,33%,P>0.05)。3.6 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RASSF1A蛋白表达的关系3.6.1 RASSF1A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的19例组织中,仅有2例(11%)出现RASSF1A蛋白阴性表达;RASSF1A基因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的44例组织中,有21例(52%)出现RASSF1A蛋白阴性表达。3.7 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RASSF1A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7.1青年与老年SCC和GCA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均没有相关性。3.7.2青年与老年SCC和GCA组织RASSF1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均没有相关性。4.结论4.1华北太行山高发区青年SCC和GCA并不罕见(青年SCC:2%-9%;青年GCA:2%-3%),青年SCC的组织病理特征,包括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与中老年SCC患者相似。4.2青年SCC和GCA组织RASSF1A蛋白表达高于老年,提示青年与老年SCC和GCA具有不同的分子基础,RASSF1A蛋白阳性表达是高发区青年SCC和GCA组织中常见的分子事件。4.3青年SCC和GCA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46%和60%,提示,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是青年SCC和GCA频发的分子事件,可能在青年SCC和GCA癌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4 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除外启动子甲基化,可能还存在影响RASSF1A蛋白表达的其它机制,另外,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蛋白表达与SCC和GCA的临床病理特征没有相关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食管鳞癌论文; 责门腺癌论文; 甲基化论文;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论文; 青年和老年患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