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易县医院074206)
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用药情况。方法对97例使用氟喹诺酮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中,应用喹诺酮类药物1d内发生不良反应的占40.21%;单独给药的占76.29%;静脉用药的占63.92%;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的占40.21%,累及消化系统的占22.68%,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为左氧氟沙星,占36.08%。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应严格适应症,合理用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临床用药
氟喹诺酮药物对多种革兰阴性菌有杀菌作用,其由于不受质粒子传导耐药性的影响,可用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联用[1,2],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胃肠性疾病、泌尿系、生殖系统、呼吸道系统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产生,损伤细菌DNA,从而使细菌死亡。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同其他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一样,临床对该类药物也存在滥用现象,从而使其不良反应增多[3]。本文通过对我院97例使用氟喹诺酮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合理应用该类药物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从2017年6月~2019年2月有708例患者使用氟喹诺酮药物,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97例,均符合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2011)中关于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标准。9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1例,年龄18~77岁,平均(52.33±3.62)岁,原发病泌尿系统感染34例,呼吸系统感染26例,消化系统21例,妇科感染16例。
1.2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的形式对97例患者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给药途径、累计器官等进行统计。
2结果
2.1不良反应人群分布
708例患者使用氟喹诺酮药物,其中发生不良反应97例,发生率为13.70%。97例患者中,男性56例(57.73%),女性41例(42.27%);18~30岁16例(16.49%),31~45岁42例(43.30%),46~60岁27例(27.84%),>60岁12例(12.37%)。
2.2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97例患者中,应用喹诺酮类药物1d内发生不良反应的39例(40.21%),2~3d的27例(27.84%),4~7d的22例(22.68%),
8~14d的9例(9.28%)。
2.3给药方式及途径
97例患者中,给药方式,单独给药74例(76.29%),联合给药23例(23.71%);给药途径,静脉用药62例(63.92%),口服23例(23.71%),外用12例(12.37%)。
2.4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的39例(40.21%),表现为皮疹、瘙痒、水泡、局部红肿疼痛;累及消化系统22例(22.68%),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佳、腹部不适、腹痛、黑便等;全身性反应13例(13.40%),表现为大汗淋漓、发热、过敏性休克等;神经系统12例(12.37%),表现为头晕、失眠、耳鸣、失眠、麻木抽搐、癫痫等;循环系统9例(9.28%),表现为胸闷、低血压、心悸、窦性心动过速等;呼吸系统2例(2.06%),表现为呼吸困难、憋闷、哮喘、呼吸衰竭等。
97例患者经针对性处理后,均好转,无死亡病例。
2.5发生不良反应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种类
97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为左氧氟沙星35例(36.08%),加替沙星28例(28.87%),环丙沙星15例(15.46%),诺氟沙星12例(12.37%),氧氟沙星7例(7.2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左氧氟沙星为13.11%(35/267),加替沙星为7.80%(28/359),环丙沙星14.29%(15/105),诺氟沙星14.63%(12/82),氧氟沙星为15.22%(7/46)。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加替沙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
3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药物,其抗菌谱广、抗菌性能强、给药方便,从而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该类药物的新型产品较多,有第一~第四代,第四代抗菌作用最强,但价格昂贵,因此目前临床多应用第三代。随着临床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不良反应率和耐药性也逐渐增加[3]。
本组资料中,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以31~60岁人群居多,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用药频率较高有关。该类药物可导致胎儿畸形及幼龄动物关节软骨组织损伤,因此孕妇、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人群禁用。本组资料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群中,>60岁者占12.37%,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差,基础疾病多,肝脏代谢及肾脏清除功能减退,药物进入机体后消除延迟,容易导致中枢系统中的药物水平升高,造成损伤[4]。老年人应用该类药物,应加强肝肾功能监测,并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节用药剂量,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患者不良反应以单独用药多于联合用药者,可能与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可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使用剂量,从而也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者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与静脉给药起效快,同时也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有关。研究表明[5],在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时,静脉与口服给药方式疗效相差不大,因此可选择口服给药方式。另外,在静脉用药控制患者病情后,可选择口服给药方式,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导致不良反应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中,以左氧氟沙星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与资料报道相似。且第三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第四代。其不良反应以皮肤、消化系统受累较多,可于患者饭后2h服用,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97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停药会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发生死亡病例。
总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有药物因素,也与患者个体差异、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有关。临床医生在为患者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严格适应症和禁忌症。应用前,详细询问病史,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和方式,用药时应加强不良反应观察,规避风险因素,以保证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月娣,李贵利,杜瑜.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18,30(1):262-263.
[2]张秀红.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J].海峡药学,2017,329(2):281-282.
[3]李莹.我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4):168-169.
[4]陈红红,蔡红,谭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7,14(4):813-814.
[5]司继刚,周健,李静.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及药物损害分析[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6,24(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