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学经典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一直是浩若繁星的文学艺术领域中璀璨的明珠,对文学创作和欣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本文主要研究后现代社会里文学经典的构成和精神内核,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论文首先回顾了文学经典的历史命运,从最初的衡量单位到印刷术的流行再到大众文化的崛起和消费时代的横行,人们对经典的看法一直随着时代变化而变更。文学经典的形成一直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牵制,而消费市场里的文学经典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控制力量和播散习俗的工具,并且可以迅速变为实际文学创作中的生成性模型。后现代社会的文学经典在大众文学的蓬勃兴起和传统文学的复归中承担起了决策经典的使命,它有着特定的范式和生成策略。新经典的形成不一定排斥传统文化,反而经常以传统为渊源继续发展。同时,官方话语对文学经典的监制也使得作家不能完全按照自身的意愿和希望来建立经典。论文最后一部分通过对文学经典内核的分析来烛照其本质特征,即审美性、道德性、沟通性、惯例性和真实性。文学经典不仅是审美意识形态的产物,也具有道德教化、交流沟通、表达真实的功能。经典的发掘由于受到社会惯例的影响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而言之,后现代的文学经典在大众的引导下走向了消费化、商品化、图像化、平民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