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堂教学幽默语言的使用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幽默语言的使用

河北省大名县七里店中学郭可林

【摘要】: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幽默是一种使人愉快、机智和诙谐的智力品质。"教师的言谈、神态、举止等均可以表现幽默感,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关键词】:幽默语言教师学生思维正确使用灵活运用

一、语文课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

语文教师调动幽默因素借助多种手段,把喜剧因素融进语文教学之中,就使语文课产生了教学幽默。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相应的就应具备幽默感知和幽默创作能力,也就是具有感受、欣赏和创作教学幽默的能力。他不同于一般人对幽默浅层次的感知。他的幽默感知能力应高于普通人。当然,他也不必具备喜剧作家那种很高水平的创作能力,无需构作洋洋洒洒的巨作长篇,他是在把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的态度下而做的一种轻松的调侃、点滴的幽默、灵机一动的滑稽,这是一种“轻”幽默。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要借助作为艺术手法的幽默手段,同样是以“笑”为其主要特征形态,同样表现为温文尔雅、委婉轻快、既不粗浅,也不过于辛辣、刺激,而是富于哲理和饶有意蕴。有时三言两语却又妙趣横生,有时片言只语,也会令人忍俊不禁,让人在笑声中明其智、悟其理,和艺术幽默所不同的是,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总是与语文知识结伴而行,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服务,且总是以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为其根本目的。其语文性决定了它以充分调动语文学习内容的幽默因素为主,同时又由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又可以采集生活中的幽默,并对之加工改造,使之符合语文课堂情境,适合教学需要,其认知性决定了它是让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知活动,在认知活动中伴随着笑声。其育人性决定了它不应该是粗俗的,而应该是健康的;不应该是油滑的,而应该是一种亦庄偕以庄为主的轻幽默,同一般幽默一样,也是一种心理的暂时解脱和心灵的松弛,一种压迫被移除的快感。

二、语文课教学幽默的意义

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下面从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人格两方面来谈幽默的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1.强化首次效应,在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

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学生厌学语文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是的,而枯燥无味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使用幽默手段是矫正这一现象的有力措施,语文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开头几堂课一定要在学生心目中为语文课确立一个好印象,也就说要强化首次效应。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怎样强化学生的这个注意和兴趣的强度,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般的学习单靠从道理上明白意义,不如对学习有喜好,而喜好深,就会以学习为乐,以学习为乐,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学习热情,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益。所以,语文老师要想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就应充分利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记忆力。

从心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美国近年兴起的“笑学研究”证明,人在笑时候,生理机能会发生多种变化,如脑垂体释放某种欣快物质以减轻痛苦和烦恼,给人以兴奋的感觉;动脉在收缩后变得松弛;肺部受压力增加,心跳加强以吸引大量的氧气;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新的激素等等。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完全赞成这样的结论:“笑与幽默由于有益于身体而应受到欢迎。它们能恢复平衡、稳定血压、为血液充氧、按摩维护生命的器官、刺激循环、促进消化、放松肌体,发生良好的感受。”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一味布道式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时间一长,学生便慢慢趋于沉睡状态。如果此时教师“幽默”一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注意力相对集中,记忆力也就会随之加强。

3.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

系统的语文知识学习,学生们往往要接触到许多“问题”。问题在学生心理体验上还是外界侵入的未被同化、整理的力,它破坏了学生主体内部原有的暂时平衡状态,造成了紧张力的加剧。而幽默则起着舒缓紧张神经的作用,否则学生从一开始接触问题,就一直持续紧张,其脑力盍就象机器齿轮运转一样,由于缺乏润滑油,磨损加大,轻则短时中断运转、重则缩短机器寿命,甚而过早报废。

4.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语文教学本身就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而是在认知的同时交织着情感。认知与情感是语文教学两条鲜明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情感是纽带,把学生、教师、语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幽默也可以说是语文情感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消除师生因过于严肃而出现的紧张状况,“化干戈为玉帛”,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味盎然。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师生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心理距离的大小表明师生之间相互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不论其好坏,都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健康、轻松、融洽、充满温暖和友谊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轻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责任感,而冷漠、过于严肃、缺乏关怀和同情的心理环境则会使师生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形成认识上和情感上的各种障碍。语文课的教学幽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学生因此会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

(二)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健康人格。语言课的教学幽默不但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学生。

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向九万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幽默是语文教师个性的展现,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而教师的教学幽默总是与独到的看法、深刻的见解结伴而来,展现教师个性的魅力。笑语中包含着深沉,妙言中蕴含着睿智;在他人没有觉察的事物中发掘笑料,在习以为常的事理中辨识悖理:在通俗例子中寻求别致,在平凡普通中提炼神奇;把强烈的反应稀释淡化,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和亦庄亦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师的幽默感首先是语文教师极富个性的独特视角和洞察力,是一种敏锐的易感性,属于他个性气质魅力的再现,这不会不影响学生,不会不感染学生。

2.教学幽默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

教学幽默之所以受到教师的青睐和学生的喜爱,不仅仅在于它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在于它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有助于实现语文学习审美化。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总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向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提出了挑战,它的负面影响是造成了广大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而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还有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知识之一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压迫个体生存、压迫学生个性的外在力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学习的本质问题,关于学习的兴趣、动力和效率问题,必然作为与人的生存质量和人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学习应该属于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塑造的活动之一,其中包含着审美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审美过程。只有从根本上把学习过程变成审美过程。而不仅仅是改变学习过程的某些要素,才能解决学习成为日益沉重的负担问题,使学习变成对人的生命的根本肯定,带有愉悦而高效的统一性,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幽默手段,并不仅仅局限在手段本身,从根本的思想观念来说,是把语文教学作为审美对象来关照,以美的规律教学,进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审美过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审美的活动,从而造就他们的健康人格。使语文教学审美化的可能性除了语文学科本身与审美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之外,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个体身心一般说来都具有一种趋美的冲动,一种喜欢幽默的感情,也就是对美的样式,对幽默的敏感性和选择性,既表现在人的动作行为倾向中,也表现在人的各级心理活动的倾向中。在意识领域,人的社会化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无不体现美的原则,而幽默正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一种普遍的常见的符合人的性情的美。利用教学幽默帮助实现学习审美化的可能性还在于,幽默能帮助学生实现审美愉悦,在学习活动中,人所面对的全部人化自然的产品,是人类总体劳动创造出的美的结晶,它是“人同此心”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本性的最为适当的异质同构体,最能够唤起人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从而给学习者带来审美愉悦。而幽默有时能帮助启动这种愉悦,有时能加强这种愉悦,有时能延续这种愉悦。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语文知识、语文课文汲取美的因素来完善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简言之,是以表现在“语文”中的人性之“大美”来滋养个性之“小美”,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成果。

三、语文课教学幽默的操作与示例

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准备,甚而需要教师花一辈子的心血。语文教师只有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有目的地研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研讨教学幽默的理论与作法,才能使你的课堂教学产生磁力效应。修养是多方面的,因为教学幽默是融入文科学多种要素于一炉的智力创作,一种成功的教学幽默,它本身就显示出十分丰富、巧妙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教育学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同时又必须关心社会,细心地观察社会,洞察人生各种复杂现象,从中提取幽默素材。如果语文教师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就可以驾驭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从而提高按规律施教的自觉性。

(一)挖掘语文学科内容的幽默素材。

语文课文里本身就有许多幽默的内容,比如有锋芒毕露的鲁迅式幽默,也有不露声色的蒲松龄式幽默;有契诃夫、欧?享利西方式幽默,也有“荷花淀”式的中国幽默。人物形象的幽默更是多见,苏比、阿Q、葛朗台、王熙凤等等都有滑稽可笑的一面。对课文中已有的幽默,语文教师只需吃透课文,稍加点染,即可使教学中幽默神情毕现。

(二)讲究操作方法。

语文知识及某些课文内容大多是枯燥无味的,但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教起来,也能收到幽默风趣的效果。柏格森说:“将某一思想的自然表达移置为另一笔调,即得滑稽的效果。”柏格森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更进而言之,不论何种操作方法,幽默之所以产生,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差。出人意料的反差是引笑机制的关键所在。比如预料的是甲,出现的却是不该出现或不可能出现的乙;期待的是丙,冒出的却是丁;A本应与B搭配,却奇妙地与C搭配在一起;等待现象。有了反差效应,幽默才随之产生,下面介绍几种具体操作方法。

1.移时错位。

包括两种方法,移进法和错位法。这两种其实都是错位,前者是时间错位,后者是空间错位。“移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突破时间的限制,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比如说到屈原《涉江》,其中有一句“接舆髡首兮”,古代许多刑罚很残酷,而“髡首”却很有意思,是剪去头发。按我们今天想法,这等于是免费理发、美容,多惬意,而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精神折磨。这叫“古为今用”法,把古事拿到现在用。相应的也有“今为古用”法,比如王充的《订鬼》,教师有意识地错解标题,让学生辨析,订鬼就是把鬼装订起来吗?用现代的意思去解释古文,闹出笑话。“错位”可以是人际关系的错位,也可以是空间地域的错位。比如长辈请晚辈“钧裁”,下级请上级“拜读”自己的报告,这是人际关系的“上下错位”。又如在普通话的讲述中插上一、二句方言,在汉语教学中插上一、二句英语,这是空间地域上的“左右错位”。移时错位是有意识地违反逻辑上的同一律而闹出笑话。同一律要求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空间或同一关系下,只能用同一概念去表达,保持其同一性,而当时间、空间或关系改变的时候仍用同一概念去表达,就会闹出笑话,产生幽默效果。

2.褒贬换用。

褒义词用在该贬事物上叫褒词贬用,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叫贬词褒用。比如在讲到语言的修辞效果时,可以举个例子,“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居然‘从容不迫’地抹桌子,揩椅子,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从容不迫”就是褒词贬用。又如为了褒扬某个人或某一事物,先以贬的形式出现,在极贬之后突然提出褒义,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学生一旦领悟之后就会产生喜剧效果。其实褒贬换用也是一种错位。与之相似的还有平常的场合使用郑重其事的语言,庄重的地方使用平常的语言。比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拿洗脸打比方,主席说:“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听众听到这里禁不住大笑起来。

3.夸张变形。

有时故意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夸大,从而造成反差,产生幽默。比如“不过就是浪废了二百万,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权当交一次学费吧。”这是大事化小。又如,“正当你胆大妄为擅自使用我的橡皮擦的时候,恰好被我撞见了。”这叫小事夸大。

总之,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幽默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上有了笑声,使语文课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有了欢快的情趣,生动活泼,优化了教学育人的环境,从而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孙喜亭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2]心理学/叶奕乾,祝蓓里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3]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幽默手段的运用》

标签:;  ;  ;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幽默语言的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