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租界文化与三十年代文学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李永东
导师: 黄万华
关键词: 租界,租界文化,年代文学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论文提出并确立“租界文化”概念,尝试从租界文化视角来研究30年代文学。 租界文化是30年代文学不可规避的有形或无形存在,影响了30年代文学的流变走向和风貌格调。“租界文化”为整体考察30年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阐释京派、新感觉派和左翼文学提供了新的维度,为审视沈从文和鲁迅的生命体验、创作流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可以说,“租界文化”视角为本论文提供了原创性的可能空间。 论文的主体部分大致沿用“概念”到“现象”到“个案”的思路,分六章来论述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的关系。 第一章阐释“租界文化”的特征、“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从1845年到1945年,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中国设立和经营过近30个租界。租界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体性存在,建构了与传统中国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市政制度、文化机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伦理模式和审美观念。租界提供了一种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殖民性语境,形成了西方文化的集散地带、缓冲地带,和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前沿地带,租界景观具有强大的自明性启蒙效应。 上海租界是租界现象的典范,论文选择上海租界作为范本,来研究租界文化的特征。论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租界文化的特征。一、立体的租界:杂糅的城市空间。上海两个主要城市空间——租界和华界既对照鲜明,又相互杂糅。从主导倾向看,上海的城市空间是租界化的。上海租界的四个“标志性空间”,即外滩、霞飞路、南京路和北四川路,属于城市公共空间,而租界市民的日常空间则更多地属于石库门的逼窄天地。石库门住宅不具有中国传统住宅的伦理深度模式,缩减了传统伦理关系的存在空间,扩大了个体自由伦理的生存空间。上海租界的城市布局是一个文化隐喻,混沌的城市空间是租界文化的表征,空间中弥散着社会关系,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心理和精神状况。二、“如身穿一件未曾晒干之小衫”是租界生存体验的传神写照。租界男女比例失衡,是年青人的文化殖民地。以男性青年为主体的人口构成模式,制造了疯狂、冒险的租界风气,形成了颓废、失意、孤独、漂泊的生命体验,带动了色情事业的发达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失范。殖民地、都市、民族、东西文明所构成的矛盾语境,预设了租界生命体验和文化心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租界与租界文化
第一节 租界历史的回溯和评述
第二节 租界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 “租界文化”概念的文学史意义—兼论“海派”概念的困境
第二章 租界文化对三十年代文学的影晌(一)
第一节 租界文化与文学现象
第二节 洋场文人的租界感觉:新感觉派小说与租界文化
第三节 租界文化作为京派的“他者”—从京海派论争来看
第三章 租界文化对三十年代文学的影响(二)
第一节 租界文本的殖民性透视
第二节 租界文化的商业性对三十年代文学生产的规约
第三节 在租界中寻求自然精神家园
第四章 租界文化语境下的左翼文学
第一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租界文化与左翼文本的叙事症候
第三节 茅盾的《子夜》与租界文化
第五章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与上海租界
第一节 租界生活与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殖变
第二节 沈从文小说的殖民文化解读
第六章 鲁迅的租界体验与后期创作的嬗变
第一节 人与城的对话:鲁迅与租界化的上海
第二节 租界文化与鲁迅的后期创作:低落、迷失与趋附
结语
附图表
(一) 中国租界基本情况一览表
(二) 30年代上海租界镜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获奖情况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D]. 李楠.河南大学2004
- [2].海派市民小说与现代伦理叙事[D]. 张艳梅.东北师范大学2004
- [3].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 赵元蔚.吉林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D]. 吴世勇.华东师范大学2005
- [2].“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D]. 张大伟.复旦大学2005
- [3].“民族主义文学”(1930-1937年)论[D]. 周云鹏.复旦大学2005
- [4].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 董燕.山东大学2005
- [5].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D]. 汪洁.山东大学2005
- [6].“群”与“己”的嬗变[D]. 田广文.山东大学2005
- [7].苏曼殊文学论[D]. 黄轶.山东大学2005
- [8].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 张鸿声.浙江大学2006
- [9].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D]. 秦艳华.山东大学2006
- [10].《现代》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D]. 周宁.山东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