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 薛红霞
导师: 母小勇
关键词: 现代知识观,后现代课程群,基本原则
文献来源: 苏州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以牛顿和笛卡儿的科学宇宙观为基础所确立的现代知识观,是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哲学,以科学主义为主导,强调逻辑实证和经验主义。现代知识观带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课程发展到一种主导地位。在现代知识观指导下的高校课程由于长期受学科逻辑为中心课程的影响,有三个明显的弊端,文理分离,课程结构缺乏完整性;内容陈旧,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性;一统到底,学生选课缺乏自主性。这是封闭的、独立自恰的学科逻辑体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后现代知识观是在对现代知识观的解构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种开放的、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知识观,它的合理之处能够给现代高校课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有益启示。本文是在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21世纪高等学校创新课程体系的背景下,以后现代知识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发展的成功经验所提出的以第一级“人文和科学课程”、第二级“一级学科层面的通识课程”与第三级“二级类层面的课程”、第四级“专业种属层面的课程”四级课程体系为依托的课程群的基本建设原则,试图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研究高校课程发展的问题,促进其长足发展。
论文目录:
引言
(一) 本课题的缘起
(二)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展
(四)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高校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 文理分离,课程结构缺乏完整性
(二) 内容陈旧,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性
(三) 一统到底,学生选课缺乏自主性
二、现行高校课程的理论基础—科学主义
(一) 学科中心课程
(二) 现代知识观及其影响
(三) 现代课程研究及其影响
三、后现代课程思想的发展以及课程群的思想
(一) 后现代哲学的基本思想
(二) 后现代课程对现代课程的发展
(三) 后现代课程群的建设思想
四、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 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原则
(三) 学科与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五、一个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访谈提纲
附表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03-24
参考文献
- [1].六年制本科农村定向音乐教师的培养研究[D]. 马子雯.湖南师范大学2017
- [2].基于CDIO的JAVA课程群教学设计与实践[D]. 田锦龙.长春师范大学2017
- [3].后现代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D]. 姚永妥.西南财经大学2009
- [4].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体系研究[D]. 王欢欢.苏州大学2008
- [5].后现代高校课程—挑战西方文化霸权[D]. 李丽.苏州大学2007
- [6].中国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凤丹.西华师范大学2018
- [7].高校课程联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D]. 宗彦锞.西华师范大学2018
- [8].高校课程自主权行使问题研究[D]. 靳传盟.西南大学2016
- [9].复杂性科学视域下的高校课程实施研究[D]. 王晓敏.黑龙江大学2015
- [10].地方高校课程资源配置研究[D]. 张爱丽.山东师范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论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D]. 刘刚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 [2].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研究[D]. 钟丽萍.江西师范大学2006
- [3].自组织视野下高校课程特征分析[D]. 孙存昌.苏州大学2006
- [4].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 曹永国.陕西师范大学2002
- [5].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 罗尧成.中南大学2002
- [6].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 柯闻秀.中南大学2002
- [7].高校课程管理体制研究[D]. 汪贤泽.浙江师范大学2002
- [8].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 张灵芝.南京师范大学2003
- [9].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史及其思考[D]. 朱璋龙.湖南师范大学2004
- [10].以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高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贺更粹.中南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