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经济增长历来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其中经济学家尤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自新古典经济学诞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收敛的存在性、收敛速度的快慢以及收敛的原因等问题一直深深吸引着经济学家的视野。我国经济的不俗表现体现在其经济增长率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8%。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七个国家(地区)曾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三十年,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整体上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等现象也愈演愈烈,国内外的有关学者对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和发展趋势给予了高度关注,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能否实现收敛以及收敛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学者们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数据选取等不一致,导致学者们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即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与增长收敛理论进行细致的梳理,以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在改革开放至今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省际间、区域间是否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等现象,希冀找出影响我国省际间、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缩小地区差距起到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借鉴Barro和Sala-I-Martin及后来学者对收敛现象的分类,本文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整体上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人均收入水平上的收敛(σ收敛)和经济增长率水平上的收敛(β收敛),其中在对经济增长率收敛进行实证检验时,对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都做了具体的分析。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出我国在整体上和东、中、西区域间都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但是无论省际间还是区域间检验绝对β收敛方程的F统计量值均偏小,R2与调整后R2值也偏小,说明绝对β收敛检验方程的整体拟合度不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条件p收敛的检验;在参考以往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文献的基础之上,本文加入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以期更好地检验并诠释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p收敛现象及导致收敛的原因,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实证结果显示出比较高的拟合度.各个控制变量的符号与我们开始时的预期相符,并呈现出比较高的显著性,说明我国总体上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导致收敛的条件包括:人口(就业)增长率、储蓄率、衡量人力资本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率、政府消费率、外商直接率以及衡量市场化进程的非国有经济就业率;之后,本文进一步测算出了全国整体上及各区域内的收敛速度。至此,本文得出结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整体上呈现p收敛,并且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各自存在“俱乐部收敛”。在对全国省际间及各区域内人均收入标准差进行检验时,本文选取了人均GDP标准差和劳均GDP标准差两个变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均GDP标准差与劳均GDP标准差显示的收敛或发散在趋势上大致相同,不过,各区域在收敛的时间段上显现出差异性:我国省际间、区域间的6收敛存在阶段性,而且各个区域收敛的时间段各不相同,其中东部地区在整个研究时间段内。收敛现象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在1978-1990年间,σ系数呈现出波浪运动的趋势,而在1991年之后则呈现了趋势性的减小,呈现微弱但趋势明显的σ收敛现象;西部地区人均GDP与劳均GDP标准差在数值上相差微小,并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变化:在1978-1983年两数值均不断扩大,1983-1988年间则趋势明显地缩小,之后一直到1992年基本保持水平变动,在1992年之后则有微弱的增大(发散)趋势。检验中本文还发现伴随经济增长的不完全是收敛现象,个别时间段内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发散趋势:如全国地区对人均GDP收敛性检验时显示,1992年后全国省际间σ指数不断增大,呈现出了明显的人均收入上的发散现象。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的中国经济收敛的特点,本文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能促进中国省际间、区域间实现协调发展,从而避免因地区差距过大导致经济发展停滞和社会总体福利损失。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1978-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财经政法资讯 2013(02)
- [2].浅析增强消费对宁夏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4)
- [3].西藏经济增长质量的测评与分析(2012-2018)[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4].探究经济增长的供给与需求视角[J]. 金融博览 2020(02)
- [5].强激励与弱激励:县域社会中的经济增长与组织运作[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20(01)
- [6].浅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06)
- [7].金融发展、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J]. 区域金融研究 2020(07)
- [8].经济增长质量测度研究[J]. 统计与咨询 2020(03)
- [9].财政分权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效应检验[J]. 财会月刊 2020(20)
- [10].当代经济增长的文化作用机理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23)
- [11].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探究[J]. 金融经济 2019(04)
- [12].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我国居民幸福感[J]. 中国市场 2019(06)
- [13].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财会学习 2019(11)
- [14].经济增长对煤炭的依赖及其分解研究[J].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06)
- [15].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17)
- [16].投资与消费联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J]. 广东蚕业 2017(07)
- [17].标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统计与管理 2017(10)
- [18].经济增长中的竞争问题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12)
- [19].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 价值工程 2018(07)
- [20].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的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8(06)
- [21].开放的市场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J]. 群言 2018(05)
- [22].辽宁省金融生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3].河北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J]. 纳税 2018(12)
- [24].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10)
- [25].服务业:正成为全省经济增长主动力[J]. 四川省情 2017(10)
- [26].试析如何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J]. 纳税 2018(25)
- [27].河南省投资、消费、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1985-2014年统计数据[J]. 中外企业家 2016(33)
- [28].辽宁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01)
- [29].企业家精神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J]. 法制与经济 2017(03)
- [30].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监测预警的理论与方法[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