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M技术的电厂在线性能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COM技术的电厂在线性能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论文题目: 基于COM技术的电厂在线性能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

作者: 谭建

导师: 丁维明

关键词: 组件模型,规范,热力系统效率,实时,组态,面向对象编程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随着电力系统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措施的实施,从80年代开始大规模实现电厂集散系统(DCS)控制后,火电厂的运行都基本实现了机算机控制、数据实时处理,生产管理系统也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在生产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基本具备了对生产环节能够实现严格监控的能力的前提下,发电厂越来越重视机组经济性能。今后电厂将不可避免的要实现对发电成本的严格控制,要求获得电厂运行的实时的经济性指标,而出于运行监控的安全性和实时性的考虑,各大DCS厂商在其DCS产品中都没有涉及到在线性能计算的软件模块,只是为进行该项工作留有各种软硬件的接口。为了建立或者提高机组的效率及增强其在线性能检测的能力,有必要对机组的运行性能进行分析,并开发出通用性强的软件。本文就是针对以上情况,着力于软件程序之间的数据通信以及电厂机组中各个不同部分及总体的性能分析的研究,运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进行电厂在线性能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开发。电厂在线性能监测软件的设计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从基础数据获取的角度,为实现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通信,拟采用微软公司的COM技术,所以首先介绍了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以及专门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OLE技术―OPC;2.针对电厂发电系统的主要运行系统,进行在线性能计算软件的模块定义及划分,分析各模块之间的内部联系;3.运用统一建模UML语言分析各个软件计算模块,表示出相关的软件概念模型和类图;4.从软件实现的角度,采用面向对象OO-Object-Oriented的软件编程思想,运用Visual C++编程语言进行源代码实现各个软件模块;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现状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性能计算模块中的COM技术

2.1 COM技术出现的原因以及技术简介

2.2 OPC技术的发展,OPC规范

2.3 OPC体系结构

2.4 OPC 数据存取对象

2.5 OPC规范在机组性能分析中的角色及作用

2.5.1 性能计算模块中OPC客户端模块功能分析

2.6 在线性-数据双向通信的实现

第三章 在线性能分析软件的架构

3.1 性能计算软件架构-三层结构

3.2 软件模块的组成

第四章 热力系统基本性能分析

4.1 机组性能计算基础-通用的水蒸汽热力性质计算模块

4.1.1 拟合的公式的具体形式如下

4.1.2 拟合范围

4.1.3 拟合效果

4.1.4 程序实现

4.1.5 结论

4.2 回热系统加热器效率计算模块

4.3 锅炉系统效率在线计算模块

4.3.1 影响锅炉效率的各种损失的计算

4.4 汽轮机系统热效率计算模块

4.4.1 概述

4.4.2 基本公式

4.4.3 汽机的相对内效率

4.5 全厂热经济性指标

第五章 等效焓降法的热力系统定量分析

5.1 等效焓降法

5.1.1 等效焓降法的特点

5.1.2 等效焓降法的定义

5.1.3 等效焓降法的使用原则与条件

5.2 热力系统的定量分析

5.2.1 轴封系统的渗漏及利用

5.2.2 抽气器系统

5.2.3 化学水补水系统

第六章 在线性能软件的程序实现

6.1 软件的设计模型

6.1.1 软件的辅助设计工具-UML

6.2 软件系统的层次结构设计

6.3 软件表示层的设计

6.3.1 软件的资源列表区(CResouceView)

6.3.2 数据显示列表区(CValueMessageView)

6.3.3 系统事件监视列表区(CInformationView)

6.4 软件中间层设计

6.5 程序数据存储层的设计

6.6 软件模块的程序实现

6.6.1 初始阶段

6.6.2 细化阶段

6.6.3 构造阶段

6.6.4 交付阶段

6.7 程序的使用

6.8 实时性-系统定时器

6.9 系统计算模块数据的初始化

结 束 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基于COM的机器人可重构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 刘江平.华中科技大学2014
  • [2].基于COM组件技术的SCADA系统数据库研究[D]. 文本颖.武汉大学2004
  • [3].基于COM和存储区域网技术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鹏.华东师范大学2008
  • [4].基于.COM文件格式的一种动态加载机制的研究[D]. 杨志祥.重庆大学2007
  • [5].基于COM+的临床信息系统的研究[D]. 张冬.太原科技大学2011
  • [6].COM组件技术及其应用[D]. 李冰山.大连理工大学2000
  • [7].基于COM技术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莹.沈阳工业大学2007
  • [8].基于COM技术接口编程的远程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邢辉.曲阜师范大学2006
  • [9].基于COM技术的全文索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吴万志.厦门大学2009
  • [10].基于COM+的可伸缩分布式应用研究与实现[D]. 郑晓峰.吉林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基于COM技术的摄影机的PC端应用程序开发[D]. 庞延庆.大连理工大学2006
  • [2].火电机组仿真系统中OPC通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 陈五银.东南大学2006
  • [3].基于OPC的控制组态的研究与实现[D]. 胡淑梅.东南大学2006
  • [4].基于COM技术的军事标图组件的设计与实现[D]. 杜琳.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
  • [5].基于COM组件的组态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张金辉.西北工业大学2007
  • [6].基于OPC/DDE技术的监控软件的研究与开发[D]. 黄康铭.中南大学2006
  • [7].基于COM组件的实时过程模型仿真平台研究[D]. 王海峰.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
  • [8].基于OPC技术的工业监控系统研究与软件集成设计[D]. 靳春光.曲阜师范大学2006
  • [9].OPC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李善宣.西南交通大学2006
  • [10].基于OPC的控制系统性能评价、整定与远程监控[D]. 胡红武.沈阳工业大学2006

标签:;  ;  ;  ;  ;  ;  

基于COM技术的电厂在线性能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