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林业经济管理
作者: 康文杰
导师: 余建辉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政策支持和导向体系,福建林区
文献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20世纪70~8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兴起,后被普遍认同,迄今已发展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和谐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与和谐社会观成为人类发展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和谐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同时,把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大众群体,即农民不仅是一个自然人,为了寻求较高的收入而进行职业和生活空间的转换,还是一个社会人,其生活、收入、子女教育等与社会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持续转移,与城乡产业发展、生活环境变化、信息获取能力、国家支持政策、政府引导方向等经济、社会、生态因素有关。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必须把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各自作为一个子系统,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和谐社会发展观理论,构建各子系统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协调和谐模式,以较低成本(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时间上和空间地域上的适度转移和协调转移,同时实现城乡之间价值观念的交流与农民数量自然逐步地减少,并不断充实农村发展资金,以促进城镇、农村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中国、福建以及福建林区的实际状况,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加以研究,主要内容有: 一、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其模式述评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有刘易斯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理论、乔根森理论以及国内对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修正等。本文评价了这些理论与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理论或模式,并对发达国家(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和特点加以探讨,得出一个结论:通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农工贸一体的综合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按照各国(地区)不同情况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篇 总论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2 本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采用数据说明
第二篇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模式
2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述评
2.1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
2.2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
3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3.1 发达国家(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和特点
3.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模式
4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4.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2 户籍制度
4.3 劳动力本身的因素
4.4 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
4.5 政府的政策保障制度
4.6 小结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5.1 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政策
5.2 农村的“税费”制度
5.3 户籍制度
5.4 农村土地政策
5.5 农村人口政策
5.6 国家的财政倾向
5.7 农村的教育体制
5.8 社会保障体系
5.9 农民年龄和能力障碍
5.10 城市居民的偏见障碍
5.11 贫困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较大
5.12 转移的成本过高
5.13 小结
第三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
6.1 可持续的农村人口增长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
6.2 科学发展观
6.3 和谐社会发展观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概念
7.1 农村劳动力概念的提出
7.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及其修正
7.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8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战略模式
8.1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基本内涵
8.2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目标
8.3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基本思路
8.4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式的基本特点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型以及测算方法
10.1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模型
10.2 农村劳动力剩余度(G)、转移度(T)、净剩余度(G_净)测算方法
第四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支持系统与政策导向
11 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特点
11.1 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11.2 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桥梁: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
12.1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原则
12.2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
12.3 具体措施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支持平台: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
13.1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3.2 对策措施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投入保障:新型财政支农体制
14.1 目前财政支农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 财政支农体制实现优化的原则
14.3 新型财政支农体制的构建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基础: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15.1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影响
15.2 农村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5.3 对策措施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依托之一:发展乡镇企业
16.1 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实效
16.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6.3 向乡镇工业园区集中
16.4 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
16.5 注重发展生态效益型乡镇企业
16.6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16.7 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依托之二:加快城镇化进程
17.1 完善城镇体系
17.2 培育城镇特色产业
17.3 引导小城镇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
17.4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
17.5 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17.6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17.7 坚持以人为本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依托之三:发展第三产业
18.1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18.2 鼓励第三产业中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
18.3 优化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18.4 发展旅游业
18.5 发展农村敬老服务业
18.6 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18.7 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
第五篇 案例分析
19 福建林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案例分析
19.1 福建林区农村的总体情况
19.2 福建主要林区市县主要特征及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策略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接受)的学术论著
发布时间: 2005-09-27
参考文献
- [1].农村剩余劳动力动态估算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赵胜雪.东北农业大学2016
- [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 周江洪.武汉大学2011
-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求层次研究[D]. 刘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 [4].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 徐文.吉林大学2009
- [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 高双.吉林大学2010
- [6].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 许可.山东大学2005
- [7].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 马捷.西南交通大学2006
- [8].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 褚志远.西北大学2007
- [9].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 王萍.东北财经大学2006
- [1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 张军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标签: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 可持续转移论文; 模式论文; 政策支持和导向体系论文; 福建林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