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从协商民主的角度来说,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开放公共政策过程,促进政策主体之间协商讨论制定公共政策。所谓政策协商指的就是多元政策主体以公共协商的形式形成共识性政策决策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但是,公共政策作为政治公共领域具有不同于市民公共领域的独特性,即决策性、非生活化和公共权力属性。公共协商的一般性条件在正式公共领域中并不能完全实现,因此就需要在有限条件的基础上构筑政策主体间的协商形式。对于政策协商中的政策诉求差异应该在坚持程序调和的基础上辅之以正义原则和宪法精神的规制;政策协商的制度基础也应有效促进政治与市民公共领域的衔接,其中也要强调选举制度的重要作用;政策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合作治理为基础实现网络化结构,以此明确各政策主体在政策协商中的角色。
论文目录
内容提要绪论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二、相关文献回顾与梳理三、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 作为协商民主的公共政策一、公共性和政策主体(一)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二) 理论演进中的政策主体(三) 寻求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四) 政策分析的范式转移二、协商的理由和民主的实现(一) 福利政策失败的现实拷问(二) 超越精英主义和大众主义的理论推力(三) 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三、协商民主、公共政策和政策协商(一) 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二) 政策协商的理念(三) 政策协商的涵义第二章 政策协商的机理与条件一、政策协商的机理(一) 政策协商与共识(二) 政策协商共识的验证二、政策协商的条件(一) 政策协商的一般条件(二) 协商民主的理论诘难(三) 政策协商的限度第三章 政策协商中的政策诉求:差异与调和一、多元社会中的政策诉求差异(一) 基于主体角色的政策诉求差异(二) 基于需求层次的政策诉求差异(三) 基于文化背景的政策诉求差异二、政策诉求的调和(一) 政策诉求的可通约性(二) 正义原则的定立与调和作用(三) 宪法的基本精神与调和作用第四章 政策协商的制度基础:公共领域的分化与衔接一、公共协商的两种形式(一) 市民公共领域中的公共协商:市民社会的公众舆论(二) 政治公共领域中的政策协商:公众舆论与政策制定(三) 政策协商的制度原则二、选举制度与政策协商(一) 代议民主之批判性继承(二) 选举制度对政策协商的积极作用(三) 选举制度的中国意义第五章 政策协商中的政策主体:角色与定位一、政策协商中的政党(一) 政党制度与政策协商(二) 政策协商中的中国共产党二、政策协商中的人大与政府(一) 国家权力分化与政策协商(二) 人大的协商功能和现实问题(三) 政府职能与政策协商三、政策协商中的公众(一) 公众参与政策协商的限制因素(二) 公民参与政策协商的基本原则四、政策协商中的社会组织(一) 非政府组织对于政策协商的作用(二) 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协商能力五、政策协商中的大众传媒(一)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私利性(二) 大众传媒在政策协商中的作用结语参考文献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后记中文摘要Abstract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协商民主论文; 公共性论文; 公共政策论文; 政策协商论文; 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