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甘草为豆科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甘草酸及黄酮类化合物等。仅依靠从野生药用植物中提取有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势必大量消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甚至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环境失衡。但采用人工栽培,周期长,部分药用成分含量逐渐降低。而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控制植物生长环境,加速繁殖速度,并可以从细胞培养物直接提取有效成分。本试验以乌拉尔甘草为材料,对甘草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毛状根培养等开展了研究,目的旨在建立甘草完整的组织培养体系,以此提高其次级代谢产物含量,为商业性的有效成分的工业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别选取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试验,筛选出诱导甘草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为MS+2,4-D0.5mg/L+6-BA1.5mg/L+NAA1.5mg/L+KT1.5mg/L+IBA1.5mg/L,最佳增殖组合为MS+2,4-D0.5mg/L+6-BA0.2mg/L+NAA0.2mg/L+KT1.5mg/L+IBA1.0mg/L。甘草愈伤组织干重生长曲线呈“S”形,可以证明甘草愈伤组织的生长具有生长大周期的特性,生长周期为30天。2.向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基中添加茉莉酸甲酯和黑曲霉两种诱导子均可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且在培养周期的第18d达到一个峰值。3.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别选取不同的影响因子进行试验,筛选出甘草悬浮培养的优化培养条件为:接种量7g鲜重/100mL,蔗糖70g/L,pH值5.5(灭菌前),激素为2,4-D2.0mg/L、NAA2.0mg/L。甘草细胞悬浮培养生长曲线呈“S”形,具有生长大周期的特性,生长周期为21天。4.利用发根农杆菌感染甘草外植体,诱导出了毛状根,但其诱导率低,且生长慢。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草片的功效和副作用都有哪些[J]. 保健文汇 2018(12)
- [2].甘草的妙用[J]. 知识就是力量 2010(07)
- [3].盐池气象条件对野生及人工种植甘草产量的影响对比分析[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1)
- [4].靖远县甘草育苗技术[J]. 中国农技推广 2017(05)
- [5].甘草“调和”的影响因素探析[J]. 中成药 2013(01)
- [6].甘草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19)
- [7].西北甘草采挖机械现状分析[J]. 中国包装 2017(11)
- [8].甘肃省药用甘草主要病虫害种类调查[J]. 甘肃农业科技 2018(07)
- [9].甘草及其制剂在动物保健中研究与应用[J]. 中国动物保健 2017(02)
- [10].百药之王——甘草[J]. 现代养生 2013(03)
- [11].城市夜色[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09(08)
- [12].新疆甘草的开发利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1)
- [13].甘草滴灌栽培技术[J]. 农村百事通 2018(13)
- [14].诸药之王——甘草[J]. 健身科学 2013(06)
- [15].附子配伍甘草对甘草总皂苷的影响[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2)
- [16].甘草断根平植技术[J]. 中国林副特产 2010(04)
- [17].甘草不同处理方法育苗比较试验[J]. 甘肃农业 2012(06)
- [18].半干旱区促进甘草产业发展的对策[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08)
- [19].甘草细胞遗传转化过程中几种常用抗生素浓度的筛选[J].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2)
- [20].2种药用甘草种子对盐渍环境的萌发响应及其甘草酸含量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10)
- [21].甘草渣化学成分及其综合利用的研究[J]. 西部中医药 2017(03)
- [22].甘草多糖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体内外生长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6(17)
- [23].甘草多糖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饲料 2015(01)
- [24].甘草“毒药说”?[J]. 家庭药师 2012(08)
- [25].中药甘草:进军国际市场的希望之药[J]. 健康大视野 2008(03)
- [26].中药甘草的功效与应用[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4)
- [27].甘草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 [28].忆甘草[J]. 中国边防警察 2009(06)
- [29].甘草不能泡茶喝[J]. 家庭医药 2010(07)
- [30].建设稳定的采种基地 提升甘草产业水平[J]. 甘肃农业科技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