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与圆教 ——永明延寿思想研究

一心与圆教 ——永明延寿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禅宗自五代末以来呈现出禅教兼济、禅净并行、融通诸法、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开创这一局面的核心人物就是吴越高僧永明延寿。延寿站在禅宗的立场上,“以心为宗,以悟为则”,盛唱“圆顿”之教,主张“禅教一致”、“顿悟圆修”、“万善同归”,力求以圆宗融摄诸法,以一心圆统诸说,以便用新的“圆教”教义迎合变化了的客观环境。这种“圆顿”法门在实质上讲是对禅宗的一种改良,对传统佛教的一种调适,其目的在于弥补禅宗在知识论上的缺憾,抵制禅宗对理性的进一步消解,以“一心”统摄、规范成佛之道,重建佛教的知识谱系,重塑正统佛教的形象,迎合新生的话语霸权,为宋以后的佛教(特别是禅宗)谋求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圆教”教义,一方面,总摄与整合了隋唐五代以来的全部佛教思想,调和了当时佛教界内部以及佛教界与世俗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化解了禅宗末流的偏执倾向,使佛教在新的历史场景下呈现出新的面貌;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传统佛教心性说的理论视野,并直接影响了宋代理学对心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不过,这种“圆教”模式的理论重心已经不再是追究“道”的“穷极高远”,而是关注“理”的具体落实;不再追问“谛”的“真”“俗”分别,而是考量“法”的“善”“恶”优劣;不再纠缠“禅”的特立独行,而是究竟“宗”的圆通有效;不再偏重“教法”的合理性,而是倾向“践行”的合法性。这些选择固然有些无奈,但是却吻合了中国封建时代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的内在要求。如何评介、把握延寿佛教思想的整体内涵;如何看待佛教在不同的历史场景下的自我调适能力;如何客观地考察、反思禅宗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历程;如何全面地把握传统儒学与佛学在思想上的互动关系?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传统文化未来发展走向的现实性的话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文试图以“一心”和“圆教”为基点,系统剖析延寿佛教思想的整体内涵及其理论特质,评述延寿思想在中国禅宗史,乃至整个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论述延寿及其佛教思想的生成背景。本文主要从延寿的生平事迹、著作以及佛教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叙述延寿思想发生、发展、成熟的轨迹。延寿思想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从个体特征来看,延寿思想为延寿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二、从时代背景分析,延寿思想为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封建时代由“贵族社会”迈向“平民社会”、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内在要求。第二章论述延寿的“一心”说。“一心”说不仅是延寿“圆顿法门”的理论基石,同时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根柢。延寿力图通过对“一心”的考察,来化解佛教诸宗在“心本论”上的分歧和冲突,调和禅宗和教门在义理上的矛盾,为统摄与整合佛教各派铺平了道路,以便佛教在实践中展现新的风貌。本文认为,延寿主要依据以下三个环节建构“一心”说的:通过对“唯心”与“唯识”的讨论,分辨心、识的层次及其关系,利用“性相融即”、“体用自在”弥合性相二宗在心性问题上的分歧;通过对“真妄”、“理事”的考察,提出“真妄不二”、“理事无阂”、“万行由心”等义,力求拆除心体与理体之间的藩篱,以禅宗之“心”的根本义来圆摄佛教的一切教义;通过对“观心”与“成佛”的探析,以所谓的“正心”糅合伦理之心与解脱之心,使“明心见性”完全挺立起来,让“真心论”最终落在实处。第三章论述延寿的圆教观。本文主要从以心为宗、以心判教、禅教合一、万善同归等方面,阐述延寿圆教观的具体内涵。圆教是永明禅法的最终归趣。延寿力图站在禅宗的立场上,以心为宗,以心判教,建构一个“禅教一致”、“万善同归”的圆顿法门,对禅宗及传统佛教进行调适,让成佛之道有规可循、有范可遵,克服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对峙和紧张,使佛教彻底迈向入世实践。在唐宋转型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俗社会的制约,因而必须在诸如“真”与“俗”、“教”与“禅”、“出世”与“入世”等一系列问题上有所折衷融合。延寿以“心宗”为衡对唐五代以来的禅宗进行了改良,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佛教“折衷融合”的思想特色。他倡导的“圆顿法门”反映了中国佛教在“唐宋转型”时期面对世俗社会变化所进行的自我调适,同时也奠定了宋以后佛教发展的基调。第四章论述延寿与隋唐佛教的理论分歧。本文在确认延寿与澄观、宗密、文益等人之间有着直接的思想渊源的前提下,力图澄清他们在思想内涵上的分歧。在我们看来,延寿与澄观、宗密、文益等人在遵循同一理论进路时,却在不同的语境下,尝试着不同的心学模式。从实质而言,延寿思想只是对隋唐佛教的一种调适与改良。本文试图以永明延寿和圭峰宗密的思想比较为中心,主要从“一心”说、圆教观、华严禅等方面,比较、分析延寿与宗密在理论上的分歧,以此来凸显延寿思想的个体特征。我们认为,延寿之所以强调“圆修顿悟”、“万善同归”,一是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大一统思维定势;二是受到了浙东区域文化及自身学术传统的深刻影响;三是基于对中国佛教生存状况的清醒认识。第五章探讨延寿思想的历史影响。本文主要以宋代以后的中国佛学和儒学为背景,对延寿思想的历史价值加以考察。我们认为,一方面,在中国佛教不断世俗化的进程中,延寿的圆教理念实际上奠定了后来禅教如一、禅净合流的理论基石,开启了后世佛教发展的序幕,甚至对近现代的“人间佛教”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这种过度的世俗化倾向又加速了佛教自身的衰落。另一方面,“一心”说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考察了心与性、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心性思想进行了深度反思,同时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的一次集中阐发。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思考直接影响了宋代理学对心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对儒学型态由汉唐以来的“笺注经学”转化为宋明时期的“心性儒学”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意义
  •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况与存在的问题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 第一章 永明延寿及其佛教思想的生成
  • 一 永明延寿的生平与著作
  • (一) 参学问道
  • (二) 弘法践道
  • (三) 延寿著述
  • 二 佛教的发展与永明延寿思想的生发
  • (一) 延寿对禅宗流弊的破斥
  • (二) 延寿对“禅教一致”思潮的回应
  • (三) 延寿对佛教入世倾向的关注
  • 第二章 永明延寿的“一心”说
  • 一 唯心与唯识
  • (一) 唯心与唯识
  • (二) 唯识与唯识性
  • 二 心体与理体
  • (一) 真妄交彻惟是一心
  • (二) 理事圆融俱在一心
  • 三 心性与解脱
  • (一) 明心与见性
  • (二) 观心与达道
  • 第三章 永明延寿的圆教观
  • 一 以心为宗以悟为则
  • (一) 立心为宗——分宗判教、圆摄诸教的理论原则
  • (二) 以心明宗——清理禅宗谱系确立禅宗正脉
  • 二 以心判教以教照心
  • (一) 对天台宗判教理论的审视
  • (二) 对华严宗一心立五教的诠释
  • 三 禅教合一万善同归——“顿悟圆修”的圆教模式
  • (一) 禅教合一——义理与实修并重
  • (二) 顿悟圆修——直入与保任并济
  • (三) 万善同归——内省与外求兼行
  • 第四章 永明延寿与隋唐佛教的比较——以永明延寿与圭峰宗密的比较为中心
  • 一 延寿与宗密在理论向度上的分歧
  • (一) 对“一心”的考量有别
  • (二) 对“圆教”的寻绎有别
  • 二 延寿与宗密在华严禅上的分歧
  • (一) 宗门意识有别
  • (二) 依托的华严思想有别
  • 三 延寿与宗密分歧的根源
  • (一) 心路历程有别
  • (二) 历史场景有别
  • 第五章 永明延寿对赵宋及其后世思想的影响
  • 一 延寿的“圆教”模式与中国禅宗的发展
  • (一) “禅教一致”与“禅教贯通”
  • (二) “禅净双行”与“禅净合流”
  • (三)“三教会通”与“三教同归”
  • 二 “万善同归”与“人间佛教”的兴起
  • (一) 何谓“人间佛教”?
  • (二) “人间佛教”的意趣
  • (三)“人间佛教”与“万善同归”契合处
  • 三 永明延寿“一心”说与宋代儒学的纠葛
  • (一) 延寿“辟禅”与宋儒“小佛”
  • (二) “华严禅”与宋代理学
  • (三) 理学之“心”与延寿之“一心”
  • 结语——对永明延寿思想的反思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一心与圆教 ——永明延寿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