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性表现一直是中国建筑师们探索的建筑学问题之一。贝聿铭,作为一位在西方取得成功的华裔建筑师,从其早年求学期间直至现在,一直未曾放弃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贝聿铭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主要在于墙与庭院。那么二者在贝聿铭那里有什么意义阐释,他是如何在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建筑作品中表现它们的呢?中国传统建筑的墙与庭院是建筑现代性过程中具有永恒价值吗?贝聿铭的实践探索能否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开启一条线索呢?本文通过对贝聿铭设计的三个中国现代建筑的分析,揭示了他在设计这些建筑时的思想与手法。在他读书时期设计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深受成熟的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设计的香山饭店,有明显的后现代思想影响,而在新世纪初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又有着多元化建筑价值倾向。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建筑表现出其现代性的一面,一方面受时代风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永恒的价值存在:墙与庭院一直是各时期建筑表现的主要要素。通过对勒·柯布西耶以及丹下健三、安藤忠雄对建筑现代性转化的反思,揭示了传统建筑完成现代性转化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使我们清楚了贝聿铭探索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继续探索中国现代性建筑指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