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论文摘要

本文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学理论,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前人关于前陆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勘探成果,通过解剖中坝、平落坝和白马庙等典型气藏,针对目前川西前陆盆地勘探难点,以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和成藏机制以及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重点展开研究,对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天然气有利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 川西前陆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冲断带从西向东依次划分为后山带、前山带和山前带三个带,盆地从北到南分为“北段、中段、南段”三块。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沉积相由西向东由冲积扇相向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过渡。沉降中心发生了明显的由北东向南西方向的迁移。沉积厚度大,地层层序发育完整,在纵向上形成3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第一套生储盖组合以须一段为烃源层,须二段为储层,须三段为盖层;第二套生储盖组合以须三段为烃源层,须四段为储层,须五段为盖层;第三套生储盖组合以须五段为烃源层,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为储层,白垩系为盖层。其中前两个组合主要勘探须家河组气藏,第三个组合是浅层气勘探的重点。 川西地区上三叠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须一段、须三段和须五段。具有层段多、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烃源岩总厚度350m~950m)、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变化于1.6%~14%之间)、生烃强度大、成熟度高、利于生气(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的特点。主要储集层分布于须二段和须四段。有利的储集相带由河流~三角洲体系构成,具有砂体发育、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具低孔、低渗、高含水饱和度、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杂基孔和微裂缝。孔隙组合类型可分为。粒间孔—粒内孔—裂缝、粒内孔—杂基孔—裂缝和杂基孔等三种。直接盖层分别是须三段和须五段,区域盖层为侏罗系~白垩系红色砂泥岩。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较稳定、泥质岩质较纯、塑性较强、突破压力较高的特点,属较优良的盖层。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形态多样,圈闭类型多。主要有构造圈闭(背斜、断层、鼻状)、非构造圈闭(地层、岩性)和复合圈闭三大类,上三叠统主要为背斜—断层圈闭,侏罗系则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整个川西坳陷是一个大的复合含油气系统,按主要生储层配置关系以及由烃源所控制的油气在时空上的分布,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须一段—须二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陆盆地勘探、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 成藏动力学概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勘探历程和概况
  • 2.2 构造地质特征及演化
  • 2.3 地层沉积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 3 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分布
  • 3.1 成藏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
  • 3.2 含油气系统划分
  • 3.3 含油气系统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 4 油气成藏动力学分析及划分
  • 4.1 油气成藏动力学分析
  • 4.2 运聚系统分析
  • 4.3 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 5 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期与成藏模式
  • 5.1 晚期成藏的概念及成藏期判断依据
  • 5.2 典型气田剖析及前陆盆地成藏特征
  • 5.3 天然气成藏主要控制因素和成藏模式
  • 6 含油气有利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评选
  • 6.1 资源及勘探潜力
  • 6.2 有利区带评价
  • 6.3 圈闭评价和重点勘探目标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相关论文文献

    • [1].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J]. 天然气工业 2008(02)
    • [2].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及沉积模式研究[J]. 地质学刊 2010(02)
    • [3].龙门山中段川西前陆盆地初始盆山边界及其变迁[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4].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天然气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带预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1)
    • [5].川西前陆盆地蓬莱镇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 地层学杂志 2009(03)
    • [6].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前景分析[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01)
    • [7].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J]. 沉积学报 2010(03)
    • [8].川西前陆盆地下侏罗统白田坝组沉积特征[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11(01)
    • [9].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0].川西前陆盆地多种有机能源矿产共存规律研究[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01)
    • [11].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2].川西前陆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沉积体系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3].川西晚三叠纪前陆盆地研究现状[J].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3)
    • [14].四川汶川大地震与C型俯冲的关系和防震减灾的建议[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15].晚三叠世川西前陆盆地形成及沉积充填[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3)
    • [16].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岩性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J]. 断块油气田 2009(06)
    • [17].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04)
    • [18].本期导读[J]. 天然气工业 2008(02)
    • [19].川西前陆盆地中段须家河组二段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演化[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2(03)
    • [20].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04)
    • [21].川西前陆盆地中—新生代沉积迁移与构造转换[J]. 中国地质 2008(03)
    • [22].致密砾岩储层微观裂缝特征及对储层的贡献[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6(01)
    • [23].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及演化特征[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5)
    • [24].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实测剖面的古应力恢复[J].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9(02)
    • [25].《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31卷总目次[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6].流体包裹体在川西南部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9(02)
    • [27].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J]. 天然气工业 2012(10)
    • [28].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J]. 地质论评 2008(04)
    • [29].致密砂岩气藏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方法[J]. 科技导报 2010(15)

    标签:;  ;  ;  ;  ;  ;  ;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