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

论文摘要

下二门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部,是河南油田的第二大油田。核三段是下二门油田的主力产油层位。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储层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和地质统计学为理论指导,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分析化验资料,明确下二门地区核三段的构造演化,并在精细研究沉积微相与储层性质基础上,建立核三段精细储层地质模型,拟合原始地质储量,以达到为寻找剩余油和开发调整挖潜提供依据和技术保障的目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沉积岩石学和相标志分析,确定了Ⅰ、Ⅱ油组时期,下二门油田物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侯庄地区;同时,源自东部山区的砂体也形成了部分储集层。(2)根据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结合测井资料、区域地质资料及各项分析化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区Ⅰ、Ⅱ油组时期,下二门油田同时发育两个重要的沉积体系,即侯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东部的近岸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沉积体系。(3)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技术进行了成岩作用研究,认为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4)通过对储层物性的综合评价可得出,研究区内储层物性较好,各个流动单元中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受沉积相带控制,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均较为严重。(5)采用多信息协同和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Ⅰ、Ⅱ油组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根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型;运用相控建模技术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进行了原始地质储量拟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课题来源
  • 0.2 研究内容
  • 0.3 技术路线
  •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0.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0.6 主要创新点
  • 1 地质背景
  • 1.1 构造背景
  • 1.1.1 区域构造背景
  • 1.1.2 下二门油田构造背景
  • 1.2 地层特征
  • 1.3 沉积背景
  • 2 岩石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 2.1 沉积岩颜色与沉积环境
  • 2.2 岩石类型
  • 2.3 碎屑岩石学特征
  • 2.4 碎屑岩成分成熟度
  • 2.5 重矿物分布特征
  • 2.6 砂体几何形态与古流向
  • 3 沉积相分布与沉积模式
  • 3.1 侯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
  • 3.1.1 沉积构造特征
  • 3.1.2 粒度分布特征
  • 3.1.3 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
  • 3.1.4 单井相分析
  • 3.1.5 砂体侧向连续性
  • 3.2 东部沉积体系
  • 3.2.1 沉积构造特征
  • 3.2.2 粒度分布特征
  • 3.2.3 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
  • 3.2.4 单井相分析
  • 3.3 测井相研究
  • 3.3.1 测井曲线形态分析的基本内容
  • 3.3.2 沉积相类型的测井相模式及特征
  • 3.4 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模式
  • 3.4.1 沉积微相及砂体分布
  • 3.4.2 沉积演化模式
  • 4 储层特征
  • 4.1 成岩作用特征
  • 4.1.1 压实作用
  • 4.1.2 胶结作用
  • 4.1.3 溶蚀作用
  • 4.2 储层性质和储层评价
  • 4.2.1 孔隙发育特征
  • 4.2.2 储层物性参数校正
  • 4.2.3 储层综合评价
  • 5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
  • 5.1 储层地质模型概述
  • 5.1.1 储层模型的类型
  • 5.1.2 储层建模的策略
  • 5.2 储层地质建模
  • 5.2.1 建模软件的选取
  • 5.2.2 建模单元的尺度
  • 5.2.3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 5.2.4 网格设计
  • 5.3 构造建模
  • 5.3.1 构造建模方法
  • 5.3.2 构造模型
  • 5.4 沉积微相建模
  • 5.4.1 沉积微相模拟算法
  • 5.4.2 沉积微相模型
  • 5.5 储层属性建模
  • 5.5.1 储层属性模拟算法
  • 5.5.2 相控属性模型
  • 5.6 模型体积计算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科研经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下二门油田沉积物源方向探讨[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06)
    • [2].下二门油田套管损坏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11)
    • [3].下二门油田聚合物驱实践和认识[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06)
    • [4].下二门油田中层系剩余油分布及注采井网综合调整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02)
    • [5].下二门油田H2Ⅴ油组厚层细分挖潜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03)
    • [6].下二门油田浅北区块稠油油藏开发先导试验[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8(02)
    • [7].下二门油田微型构造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2(02)
    • [8].二次聚合物驱微观可视模型驱油实验研究[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01)
    • [9].下二门油田气顶稠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分析[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2(04)
    • [10].断块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以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为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1(04)
    • [11].二次聚合物驱平面仿真物理模型驱替实验[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02)
    • [12].下二门稠油油田不同防砂工艺应用对比[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15)
    • [13].下二门油田上层系三角洲前缘砂体成因组合和分布规律[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8(05)
    • [14].高浓度大段塞二次聚合物驱技术在下二门油田的应用[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03)
    • [15].下二门油田边水气顶油藏开发特征及调整对策[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4(05)
    • [16].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5)
    • [17].下二门油田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Z1)
    • [18].利用最优化方法确定交联聚合物驱各段塞注入参数[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1)
    • [19].下二门油田中上层系剩余油成因及可动油定量分布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20].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南部H_3~1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相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08(03)
    • [21].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烃类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分析[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6)
    • [22].下二门油田深层系油水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2012(05)

    标签:;  ;  ;  ;  ;  ;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