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海洋微生物溶菌酶与动植物来源的溶菌酶及其它微生物来源的溶菌酶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用前景广泛。本论文对一株产溶菌酶的海洋芽孢杆菌进行了选育、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为海洋微生物溶菌酶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以一株产溶菌酶的海洋芽孢杆菌S-12-86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菌株S-12-86培养18h,采用溶菌酶液与菌液1:1配比,溶菌酶浓度为1.0mg/mL,在35℃下,酶解3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为97.6%,再生率为23.6%。将此条件下获得的原生质体于30W紫外灯下80cm照射120s进行诱变处理。诱变处理后初筛复筛,并结合产酶性能稳定性分析,获得了一株产溶菌酶活性比原始菌株提高46.8%且性能稳定的突变菌株YJ007。对筛选出的高产菌株YJ007进行其形态观察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典型的芽孢杆菌属的形态学特征;YJ007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的注册号为EU016215,与Bacillus licheniformisDSM13T(X68416)同源性高达99.68%,确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采用单因素实验对突变株YJ007的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其最佳培养基成份:玉米粉、蛋白胨、牛肉膏、NaCl、MgSO4;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值为7.5,温度为30℃,转速为200r/min,接种量为6%,接种时间为18~20h,发酵培养时间为20~22h。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对突变株YJ007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得到理想最优培养基条件:玉米粉0.200%、蛋白胨0.773%、牛肉膏0.132%、NaCl 0.320%、MgSO40.759×10-5mol/L。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海洋微生物酶研究进展1.1.1 海洋微生物研究进展1.1.2 海洋微生物酶研究进展1.2 溶菌酶研究进展1.2.1 溶菌酶的来源与分布1.2.2 溶菌酶活性测定方法与抑菌作用1.2.3 溶菌酶的空间结构1.2.4 溶菌酶的基因与空间构象的关系1.2.5 溶菌酶潜在的价值与应用前景1.3 回归正交设计法1.3.1 回归正交设计法的特点及应用1.3.2 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的组合设计方法1.4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2 海洋溶菌酶高产菌株的选育2.1 材料与方法2.1.1 菌种2.1.2 培养基及试剂2.1.3 主要仪器2.1.4 实验方法2.2 结果与分析2.2.1 菌株S-12-86在液体完全培养基中的生长过程2.2.2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2.2.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处理2.2.4 高产菌株的筛选2.2.5 传代次数对产酶的影响2.3 结论3 海洋溶菌酶高产菌株的鉴定3.1 材料和方法3.1.1 菌种3.1.2 培养基及试剂3.1.3 主要仪器3.1.4 实验方法3.2 结果与分析3.2.1 形态特征3.2.2 生理生化特征3.2.3 16S rDNA的基因序列3.2.4 系统发育学分析3.3 结论4 海洋溶菌酶高产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4.1 材料和方法4.1.1 菌种4.1.2 培养基4.1.3 主要仪器4.1.4 发酵培养条件4.1.5 生物量的测定4.1.6 酶活性测定方法4.1.7 菌株YJ007产溶菌酶条件的筛选4.2 结果与分析4.2.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4.2.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4.2.3 金属离子对产酶的影响4.2.4 培养基起始pH对产酶的影响4.2.5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4.2.6 摇床转速对产酶的影响4.2.7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4.2.8 生长曲线与产酶曲线的测定4.2.9 二次正交回归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4.3 结论全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海洋芽孢杆菌论文; 溶菌酶论文; 原生质体论文; 序列论文; 发酵条件论文;
海洋溶菌酶产生菌YJ007的选育、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