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尼罗河惨案》是“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发表于1937年,一直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尽管该小说堪称是世界侦探小说的经典,但国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本论文旨在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研究《尼罗河惨案》中的原型意象,原型人物,以及原型主题,分析这部侦探小说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文本中原型的使用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与作家之间产生了共鸣。一旦原型在文本中被激活或被欣赏,小说的内涵也得到了深化。论文首先解读小说中重复出现的三个意象:星星,黑色以及河水。弗莱在其原型意义理论中提出了有关神谕、魔怪和类比的形象,这三个原型意象综合了尚未“移位”的神话世界中的神谕和魔怪形象的特点,给予人们希望的同时,预示了死亡,灾难和痛苦,创造神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论文接着运用两类类比形象分析小说中三类主要人物的原型。第一类人物——侦探波洛处于天真世界的类比中,他的原型可追溯到耶稣基督。同时,他的行为与动机和史诗、传奇英雄不谋而合。这位现代英雄在文中的移位更彰显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第二类和第三类人物——罪犯与受害者都是经验的类比人物形象。情侣凶手所犯的罪孽与亚当、夏娃的原罪相呼应。文中的智慧型罪犯挑战了侦探所代表的基督英雄形象,与侦探构成二元对立,反映了作者阿加莎所持的人性本恶的观点。三位女性受害者的原型符合女权主义者吉尔伯特和古芭所说的“妖妇”形象。她们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违反了男权社会的行为规范。这种“妖妇”形象以死亡结局被社会否定。最后,论文探讨了小说中的原型主题。解谜、释疑、求真和惩罚罪恶的主题体现在众多古希腊故事和圣经故事中。侦探查寻真相的过程类似于圆桌骑士寻求圣杯,俄狄浦斯寻求身世之谜的历程,反映了人们追求真相、真理的精神需求。惩罚罪恶、正义必胜的理念契合了人们向善向真的理想主义观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好声音之毕克——毕生不变的执念[J]. 中国文艺家 2017(05)
- [2].从话语文体学角度解析《尼罗河惨案》中对话的功能及其艺术魅力[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1(Z2)
- [3].比利时——盛宴不散[J]. 优品 2009(08)
- [4].我已分不清你是友情还是错过的爱情[J]. 中国商人 2018(04)
- [5].别去打扰桐先生[J]. 家庭生活指南 2018(05)
- [6].点击比利时[J]. 世界博览 2011(12)
- [7].声与音[J]. 体育博览 2008(01)
- [8].一查到底[J]. 今古传奇(故事版上半月版) 2011(08)
- [9].让思考与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