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由于河岸带处于水陆交界的特殊位置,强烈的边缘效应使这一区域具有独特的植被、土壤、地形地貌和水文特性。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岸带生态系统遭受人类的干扰而严重退化。因此,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河岸带生态状况的综合评价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修复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前提和手段之一,也是对受损河流和河岸带进行整治及可持续性的后续管理的重要依据。基于此背景下,进行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对于河岸带重建规划的制定和相应的管理措施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广泛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河岸带生态过程、退化机理、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等内容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北方河岸带的特点,从河流健康状况、岸坡稳定性、河岸带土壤、河岸带植被四个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运用多指标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岸带生态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并将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状态分为4个等级:理想状态、良好状态、一般自然状态和较差状态。运用该体系对山西省沁河的一级支流赤石桥河和紫红河的河岸带现状进行特性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赤石桥河处于“良好状态”,紫红河处于“一般状态”。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建设被公认是重建河岸植被、恢复河岸带生态功能“最佳管理模式”。为保证缓冲带的建设,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在生态补偿的政策、机制、管理模型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而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体制尚不成熟。在介绍美国的“保护性储备计划”(CRP)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使用Buffer$程序模拟适合山西沁河实际进行河岸缓冲带建设生态补偿成本—效益分析,探讨在沁河河岸带土地上退耕建设缓冲带的可行性,以期为我国的河岸植被缓冲带恢复重建模式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