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与“《诗》言志” ——在解释学意义上的思考

“《诗》无达诂”与“《诗》言志” ——在解释学意义上的思考

论文摘要

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解释学”的建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们认为,“中国解释学”应建立在对中国注释经典的历史(丰富的注释经典的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以发现与西方解释学理论与方法的根本性不同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的“经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理解和解释经典的思想和方法,对“经学”在解释学意义上的重新观照,将有益于我们对“中国解释学”建立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 本文认为,两汉时期经今古文学之争的实质就是不同的解释学思想之争。经今文学派对“五经”进行系统的道德伦理化的解释,而经古文学派则对“五经”进行全面的历史化的解释。而“《诗》无达诂”与“《诗》言志”这两个命题则反映了经今古文学两派在经典解释问题上对意义的不同追求方式与彼此各异的解释学思想。 “《诗》无达诂”是一个经学解释学命题。该命题认为经典文本的意义即圣人通过经典文本所表达的意义,而圣人之意则反映着“天”的要求。人们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宋体会、把握圣人之意的过程,就是把握“天道”、按照“天”的规范和要求“行天之道”的过程。所以,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不应受到文本中具体言辞的限制,而是应该“见其指者,不任其辞”。“见其指者”,就是要把握“一以奉人(天)”的意义指向;“不任其辞”也就是“《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所体现的思想,即把对经典文本的理解与解释建立在对语言进行超越的基础之上。 “《诗》言志”是一个历史解释学命题。该命题认为儒家经典都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在这一思想的发挥和具体运用中,“五经”都化身为了史学著作。儒家经典以历史事实的面目呈现于前,历史事件通过经典文本而重新复活。所以,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必须从文字考据出发以“考情实”而求其真,才能把握经典文本的“本原”意义。 经今古文学对经典的解释所面对的方向是不同的。“《诗》言志”的解释学思想是向后的,努力回复到经典的本原意义——历史事实;而“《诗》无达诂”的

论文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诗》无达诂和《诗》言志与“中国古典解释学”命题
  • 第一节 “中国古典解释学”概念的提出
  • 第二节 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就是不同解释学思想之争
  • 第三节 “《诗》无达诂”与“《诗》言志”是两种不同解释学思想的表述
  • 第二部分 对“《诗》无达诂”在解释学意义上的分析
  • 第一节 断章取义——《诗》有定指《左传》对《诗》的理解与解释
  • 第二节 思无邪——归于正——依义立经:《论语》对《诗》的理解和解释
  • 第三节 《诗》无达诂——以奉天:一个经学解释学命题
  • 第三部分 对“《诗》言志”在解释学意义上的分析
  • 第一节 以意逆志——志所欲之事:《孟子》对《诗》的理解与解释
  • 第二节 《诗》言志:一个历史解释学命题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一节 独断型解释学与探究型解释学
  • 第二节 理解的真理:延续还是断裂
  • 第三节 解释学视域下的经今古文学之别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传统经典文本中的同胞关系及其现代教育价值[J]. 教育观察 2019(42)
    • [2].经典文本“陌生化”的时代审美与意义——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电影文学 2020(01)
    • [3].出版技术与经典文本的历史迁徙[J]. 寻根 2020(01)
    • [4].问迹寻道:经典文本的进路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17(01)
    • [5].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教学研究[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09)
    • [6].经典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古今意义对照——再谈面向初中学生解读《诫子书》[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20(06)
    • [7].解读角色的突围——评王君《经典文本中的角色突围初探》[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0(05)
    • [8].经典文本教学策略探析[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25)
    • [9].流行文化影响下的经典文本教学[J]. 语文教学之友 2010(08)
    • [10].经典文本微观解读三题[J]. 学语文 2016(06)
    • [11].经典文本,可以这样“读”[J]. 语文教学之友 2017(07)
    • [12].初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及实践研究[J]. 甘肃教育 2017(12)
    • [13].从学生视角解读经典文本[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12)
    • [14].经典文本教学解读的四种意识[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7(Z1)
    • [15].经典文本的微探究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6(28)
    • [16].对话经典文本 挖掘定篇价值——以《夸父追日》《纵囚论》两课为例[J]. 中国教师 2017(07)
    • [17].论经典文本的教学指向与价值重塑[J]. 江苏教育 2017(25)
    • [18].高校传统文化教学中经典文本意识的运用[J]. 文教资料 2017(18)
    • [19].紧扣人物性格,深入理解经典文本[J]. 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6(10)
    • [20].呈现原文,让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不再孤单[J]. 语文天地 2016(36)
    • [21].寻找经典文本学习的思维主线——以《最后一课》为例[J]. 中学语文 2017(01)
    • [22].从经典文本中学以“实”写“虚”[J]. 课外语文 2017(02)
    • [2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经典文本阅读教学[J]. 科普童话 2017(16)
    • [24].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庄子》的英译[J]. 青年文学家 2017(17)
    • [25].从古诗《所见》解读,谈经典文本的特征[J]. 黄金时代(学生族) 2017(07)
    • [26].如此读经典,语文更厚重——浅谈初中阶段如何深度解读经典文本[J]. 中学教学参考 2017(24)
    • [27].经典文本的文化精神取向——以《曹刿论战》的教学为例[J]. 福建教育 2017(37)
    • [28].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研究的双重视角(英文)[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03)
    • [29].将体验融入教学,感受经典文本的“温度”[J]. 中学生百科 2019(32)
    • [30].例谈经典文本深度解读的角度[J]. 江西教育 2016(09)

    标签:;  ;  ;  ;  

    “《诗》无达诂”与“《诗》言志” ——在解释学意义上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