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融合:辛西娅·奥兹克小说中犹太道德观和西方美学的研究

文化的融合:辛西娅·奥兹克小说中犹太道德观和西方美学的研究

论文摘要

作为杰出的美国犹太作家,评论家,随笔作家,辛西娅·奥兹克享有“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及“当代学识最渊博,用词最得体的文体家之一”等盛誉。在她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曾获得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包括四次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国家图书奖,以及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委员会的终身成就奖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17种不同国家的语言。奥兹克出生于美国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是希伯来语学者,她的叔叔是以色列诗人,家人平时都用希伯来语交谈。家庭的熏陶使她从小就对犹太传统有深厚的了解,并深深迷恋犹太传统文化和道德。她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犹太人或者犹太后裔,故事情节也和犹太历史,犹太道德息息相关。而作为在美国出生长大,接受美国文化教育的美国公民,奥兹克的写作风格也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等西方美学的影响。虽然是美国第二代犹太移民,奥兹克喜欢把自己归类为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和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穆德,以及菲利普·罗斯等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不同,第三代作家能够欣然接受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后现AI写作作特征等西方美学,并在创作中充分体现了美学。奥兹克认为文化的相互渗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奥兹克的作品实际上是犹太传统道德,犹太历史文化和西方美学的完美融合体。在本论文中,奥兹克的道德观指的是犹太历史,犹太传说,以及犹太的传统道德意识。本论文选取奥兹克的四部小说集:《升空:五个故事集》(1982),《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1987),《披巾》(1989),和《帕特梅莎传奇》(1997)的四个主要故事《升空》、《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披巾》、《帕特梅莎与赞瑟普》,以文本分析为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双重身份问题”,“犹太道德观和文学的想象”,以及“语言的疗伤和救赎功能”,结合奥兹克小说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等西方美学来阐述奥兹克如何在她的作品中完美融合传统犹太道德观和现代西方美学。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将选取《帕特梅莎与赞瑟普》和《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中的两个主人公为例,来分析奥兹克作品中的西方犹太人双重身份。帕特梅莎按照犹太传统方法,创造出一个泥人,并用魔法召唤赋予她生命,希望满足她有一个女儿和拯救腐败的纽约乃至世界的愿望。而《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的拉尔斯也是一样,他是一个书评家,因为是孤儿以及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他杜撰出自己的生父是已故的荷兰犹太作家,他还有一部未出版的关于犹太文化的遗作《弥赛亚》。帕特梅莎和拉尔斯都是生活上被同化的北美犹太人,由于个体的独特需求,他们创造出泥人和先人,目的只是为了消除个人和集体、犹太教和西方思想、西方社会能接受的和不容许的事情之间的隔阂。对泥人的魔法召唤以及杜撰的先人恰恰说明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处境。所以,他们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自己和整个世界的统一,寻求西方和犹太双重身份的最佳统一。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将以分析《升空》和《帕特梅莎与赞瑟普》为例,主要讨论奥兹克如何平衡偶像崇拜和想象创作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后现代主义“想象”写作中融入她的传统犹太道德观,从而创作出独具奥兹克特色的关于“道德的想象”的小说。“想象”可以说是后现代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言人之一,在奥兹克所有的小说中都能找到“想象”的存在。不仅如此,她在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中也提到了“想象”,并认为“想象”是文学的“血肉之躯”。但是,在传统的犹太教中,文学写作本身就是偶像崇拜,而“想象”更是明令禁止的。在《帕特梅莎与赞瑟普》中,帕特梅莎依照犹太传统方法创造出泥人,并赋予她生命。泥人赞瑟普帮助帕特梅莎实现了“公平和和平纽约”的梦想。但是,泥人赞瑟普随着体积的增大,野心也越来越大,最后将帕特梅莎的心血毁于一旦。在前情人的帮助下,帕特梅莎仍然按照犹太历史记载的方法,将泥人赞瑟普解体,归于尘土。在《升空》中,当“真正的犹太人”聚集在客厅,带着凝重的神情听一个大屠杀幸存者讲他的亲身经历时,奇迹发生了,整个客厅以及里面聚集的犹太人徐徐升空,就像“漂在水面的诺亚方舟”。这两部小说都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除了故事完全是虚构之外,奥兹克也运用了后现代的叙事风格:如《帕特梅莎与赞瑟普》中“自我意识”的叙事者,以及《升空》的滑稽批评文体。因其从独特的犹太传统道德视角来创作富有想象力的后现代文学作品,奥兹克被评论家称为美国的“卡夫卡”,犹太的“亨利·詹姆斯”。本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以《披巾》和《升空》两部小说为例,分析奥兹克如何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的语言功能和运用的描述,将犹太道德观融合于她的美学创作中去。自《旧约》以来,犹太人就是通过语言,通过对他们民族生存的描述,通过西乃山民族盟约(即摩西律法)的建立才得以了解和延续犹太传统和文化的。所以,奥兹克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通过语言来书写或是诉说他们所遭受的迫害和伤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谈心疗法”),以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在《披巾》中,罗莎是大屠杀幸存者,她在犹太集中营中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孩子玛格达被纳粹扔向电网。虽然最后获救,却无法从失去孩子的悲痛中恢复过来。于是,她假想玛格达还在世,经常给她写信。在信中,她用的是文学体的波兰语,非常注意措辞和美学的运用。而在《升空》中,费恩歌德夫妇和他们的一帮犹太朋友在家里聚会,讨论犹太过去和历史。当一位亲历大屠杀的朋友被要求详细描述受迫害过程以及内心经受的恐惧时,他们所处的房间开始升空。通过对犹太历史的复述,他们得以升空和救赎。在奥兹克的其他短篇小说如《唯利是图》等中,奥兹克也多次提到关于诉说和书写对于犹太移民的重要性。这些主人公所做的这一切正好证明了文字对于犹太人的重要性,它既是他们和犹太历史相联系的土壤,也是他们通向未来生活的桥梁。通过对主人公语言运用的描写,以及他们和犹太历史、犹太传统道德的联系,奥兹克再一次完美结合犹太道德观和西方美学。作为备受尊崇的当代传奇美国犹太女作家,奥兹克是西方美学---启蒙思想和后现代主义写作的代言人。同时,在小说创作中,她从未放弃对犹太道德观的追寻。通过对犹太传统道德观和西方美学创作的完美融合,奥兹克不仅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奥奇克作品,更为犹太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和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Jewish Ethics and Western Aesthetics: Dual Identities
  • 1.1. Ozick as American Jewish Writer
  • 1.2. The Defender and Redeemer: The Double in The Puttermesser Papers
  • 1.3. The Creator and The Created: The Double in The Messiah of Stockholm
  • Chapter Two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Jewish Ethics and Western Aesthetics: Ethical Imagination in Ozick’s Fiction
  • 2.1. Idolatry and Imagination in Ozick’s Essays and Stories
  • 2.2. Ethical Imagination in Puttermesser and Xanthippe
  • 2.3. Ethical Imagination in Levitation
  • Chapter Thre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Jewish Ethics and Western Aesthetics:Words as the Cure of Persecution and Pain
  • 3.1. Rosa’s Letter-Writing in the Shawl
  • 3.2. Recitation of the Jewish History in Bloodshed
  • 3.3. Telling and Writing in Ozick’s other stories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奥兹克的复调叙事看美国犹太作家的创作困境[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02)
    • [2].浅析埃娃.梅纳瑟小说《维也纳一家人》[J]. 青年文学家 2016(35)
    • [3].联邦德国文坛上的一支生力军——刍议俄罗斯裔犹太作家的创作[J]. 当代外国文学 2019(01)
    • [4].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两性意识[J]. 芒种 2012(04)
    • [5].美国犹太作家的双重身份认同[J]. 品牌 2014(04)
    • [6].美国犹太作家笔下的现代城市[J]. 当代外语研究 2010(01)
    • [7].新世纪俄裔美国犹太作家移民叙事探析[J]. 当代外国文学 2018(03)
    • [8].耐心地走向梦想[J].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20(01)
    • [9].一位犹太作家的自画像[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9)
    • [10].尊严[J]. 作文与考试 2020(29)
    • [11].保罗·奥斯特与当代美国犹太作家[J]. 译林 2012(06)
    • [12].美国犹太作家作品中人物的圣经原型及其文化内涵[J]. 飞天 2010(10)
    • [13].从内森·英格兰德尔看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的文化立场[J]. 当代外国文学 2015(03)
    • [14].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乔国强教授访谈录[J]. 山东外语教学 2012(02)
    • [15].犹太传统在犹太文学中的具体特征化——论犹太作家创作手法上的特质[J]. 现代交际 2010(01)
    • [16].声音[J].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2012(05)
    • [17].作为社会批评的文学——索尔·贝娄文学思想略论[J]. 当代文坛 2017(04)
    • [18].美国犹太文学:概念研究综述与评价[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3(01)
    • [19].美国犹太文学“第三代”现象研究——犹太叙事中的民族身份建构[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0].从“偶像崇拜”到“礼拜式文学”——论辛西娅·欧芝克的反偶像书写[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1].以色列犹太作家笔下的阿拉伯人形象的历时性演变[J]. 北方文学 2018(30)
    • [22].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J]. 当代外国文学 2009(01)
    • [23].十八层地狱之下——《中国战俘劳工录》评介[J]. 军营文化天地 2015(11)
    • [24].美国犹太文学中犹太主人公身份的演变[J]. 科技信息 2012(31)
    • [25].从自然主义看马拉默德的名作《伙计》[J]. 语文建设 2012(22)
    • [26].困境中的自我解救——《勿失良机》中的“寻找”情节[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07)
    • [27].《一切皆被照亮》中的“后记忆”与犹太性[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8].放飞你的梦想[J]. 阅读 2014(19)
    • [29].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犹太问题[J]. 俄罗斯文艺 2013(04)
    • [30].“种族的记忆,文学的救赎”——论奥兹克的“礼拜式文学”[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0(02)

    标签:;  ;  ;  ;  

    文化的融合:辛西娅·奥兹克小说中犹太道德观和西方美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