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观论文-孙志煜,陈茜

主权观论文-孙志煜,陈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权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国家主权观,中国实践

主权观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煜,陈茜[1](2018)在《国家主权观的中国实践:以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国家主权观对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建构与运行将产生重要影响。在区域贸易争端解决领域,与其关系较为紧密的国家主权主要表现为政治主权、司法主权和经济主权。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纵深发展,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形成具有国家主权弱化和强化的双重表征。中国在构建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过程中,需正确认识主权权力和主权权利、国家主权的工具性特征以及区域贸易争端解决领域中的主权让渡与共享。(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江治刚[2](2018)在《主权规范传播与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基于国际规范传播的翻译实践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化理论强调文化匹配是国际规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前提,而对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的国际规范传播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社会学的"行为-结构"互动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国际政治的语际性、国际规范传播的跨文化性和翻译实践的文化融合性这叁个前提出发,提出了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翻译实践参与国际规范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追踪翻译实践参与主权规范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与机制,探讨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研究发现,在近代中西方国际秩序观存在文化层面的结构性冲突,造成外来新规范与本土原有规范出现文化不匹配的背景下,为了重新界定身份以融入西方以主权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体系,作为翻译实践的不同文化取向,归化策略的运用促成了主权规范的本地化,异化策略的运用则促成了主权规范的社会化,从而实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近代主权观。(本文来源于《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吕怡维[3](2017)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主权观和人权观的发展与成熟》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中国在国际人权活动中承受到重大压力。为争取主动权,中国调整了主权观,联合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提出"亚洲模式"和"人权相对性"来抵制欧美国家的干涉。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使自己的主权观发展日益成熟。待到90年代末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增长、维护主权的能力大提升之后,签署了两项关键的人权公约。进入21世纪后,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努力为世界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李婷[4](2017)在《黑格尔法哲学中的主权观及其归属》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格尔的主权政治观是其法哲学理论的核心。他反对自由主义的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理论,以"伦理"国家修正传统的"契约"国家,"伦理"国家成为市民社会特殊利益的消解和普遍伦理实现的最终形式。黑格尔将其法哲学的根基从自由主义转向国家主义,即从个人权利转向国家整体和民族精神。黑格尔将一国主权与君主相融合,使抽象的"国家"主权落实到现实的君主身上,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家"主权理论。(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吕怡维[5](2017)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权观与人权观的适时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是中国主权观和人权观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比较活跃地参与到联合国人权机构和国际人权事务活动中。由于国际人权活动既定的游戏规则是在战后欧美国家主导下制订的,与中国长期坚持的主权观与人权观存在着固有的矛盾。中国的现代化战略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对主权观和人权观进行了必要的调适,在坚持维护主权与适应国际人权活动规则之间寻求平衡点,为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吕怡维[6](2016)在《新中国早期的主权观与人权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权与人权都是欧洲近代形成的游戏规则,从诞生起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百年屈辱史"具有刻骨铭心之痛,加之长期存身于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故而坚持近似于"威斯特伐利亚绝对主权"的观点,把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视为最根本的原则问题,作为一切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从最初决定"一边倒"到"反帝、反修"、以及后来的中美关系解冻,均系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为出发点的举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不论从中华传统文化论,还是从社会现状和面临的紧迫任务而论,按欧洲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现代人权理论去强调约束政府权力、伸张公民个人权利,在当时的环境氛围中显然是不合拍的。中国表示支持《联合国宪章》中所提出的人权的基本原则,但强调的是集体人权,体现在对民族自决权的肯定,反对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等,把人权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为一体。(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12期)

章远[7](2016)在《“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主权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基地"组织到"伊斯兰国",宗教极端主义不断地对世俗国际政治体系中包括传统主权国家认知在内的众多国际共识发起挑战。"伊斯兰国"宣称建立"哈里发国"的行为在国际交往的主权观念层面引发了一系列认知问题。"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主权观其基本特征是利用"真主主权"观念,以武力手段拓展领土打破现有的地区国家间主权领域边界,试图最终建立宗教理想主义的宗教政治共同体。在实现其特殊的主权观的过程中,"伊斯兰国"的跨境行为显着地影响着周边政治局面。一个有别于现代民主政治的、以极端伊斯兰为唯一信仰的、政教合一的、回归中世纪先知时代、类主权的极端主义神权国家,将对周边国家构成安全威胁,给国际应对提出诸多考验。(本文来源于《宗教与美国社会》期刊2016年01期)

于志刚[8](2016)在《网络主权观与法治理论的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有关互联网治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互联网治理的努力方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7月16日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9日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20(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6-09-11)

杨帆[9](2015)在《论杰克逊的“当代主权观”——以“权力分配论”为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美国国内关于是否接受"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所导致的"1994年主权大辩论"为开端,对于"主权"在当代国际经贸政策规范的制定、实施过程中所起作用这一关键问题,美国着名国际经济法学家约翰·杰克逊教授逐渐形成、并撰文发表了系列观点,其思维进路即称为Sovereignty-Modern("当代主权观")。杰克逊力图将主权问题异化为权力分配的问题,并倡议以实用主义的导向将此见解吸收到国家的政策决策进程中。对于这种主权观,因其内在的论证逻辑缺陷和法律价值缺失,尤其应予审慎剖析和辩证评价。(本文来源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张龑[10](2014)在《论康德的人民主权观及其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在其政治作品中展现出两个彼此对立的形象,一是绝对王权的辩护者:二是自由民主政治的开拓者。文章从这个对立出发,认为康德是一个共和主义者,他尝试解决这样一个对立,但是从他的主体批判哲学出发,这个论证任务并未完成。因此,本文借助当代商谈哲学重新考察康德的作品,在他的普遍先天联合的人民意志中发掘出主体间性和两种共和国之间的引导性关联,以此来化解康德两种对立形象之间的紧张。(本文来源于《人大法律评论》期刊2014年01期)

主权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化理论强调文化匹配是国际规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前提,而对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的国际规范传播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社会学的"行为-结构"互动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国际政治的语际性、国际规范传播的跨文化性和翻译实践的文化融合性这叁个前提出发,提出了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翻译实践参与国际规范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追踪翻译实践参与主权规范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与机制,探讨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研究发现,在近代中西方国际秩序观存在文化层面的结构性冲突,造成外来新规范与本土原有规范出现文化不匹配的背景下,为了重新界定身份以融入西方以主权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体系,作为翻译实践的不同文化取向,归化策略的运用促成了主权规范的本地化,异化策略的运用则促成了主权规范的社会化,从而实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近代主权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权观论文参考文献

[1].孙志煜,陈茜.国家主权观的中国实践:以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为中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江治刚.主权规范传播与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基于国际规范传播的翻译实践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8

[3].吕怡维.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主权观和人权观的发展与成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4].李婷.黑格尔法哲学中的主权观及其归属[J].宁夏社会科学.2017

[5].吕怡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权观与人权观的适时调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6].吕怡维.新中国早期的主权观与人权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7].章远.“伊斯兰国”的极端主义主权观[J].宗教与美国社会.2016

[8].于志刚.网络主权观与法治理论的创新[N].光明日报.2016

[9].杨帆.论杰克逊的“当代主权观”——以“权力分配论”为核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

[10].张龑.论康德的人民主权观及其批判[J].人大法律评论.2014

标签:;  ;  ;  ;  

主权观论文-孙志煜,陈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