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作者: 侯立兵
导师: 张新科
关键词: 汉魏六朝,多维视野,文学解读,文化阐释
文献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是一篇以汉魏六朝赋为基本文本的赋学论文。在材料梳理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论文分别从文学源流、文学生产学、哲学、接受学、民俗学、文体学、题材学和意象学等视野对这一时期的赋体文学进行了多维考察。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9章,25万余字,随文插入各类统计表格14幅。 绪论部分除了陈述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相关学术背景之外,着重阐述了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文化阐释、人本立场、文学本位和多维透视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是所有论述的四条基本原则。 第一章从源流论的角度来探究汉魏六朝赋体文学,着眼于文化精神之变迁,历时态地考察赋在汉魏六朝期间嬗变的主要规律。首先分别从诗骚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视角对赋的文化精神之源予以探析,认为《诗经》的讽谏传统、楚辞的骚怨精神、纵横家的雄伟气度以及地域、民间、史官、巫觋等文化因子共同融汇成了赋的文化精神之源。接着,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两方面考察赋在汉魏六朝八百年期间演进的基本轨迹及其文化成因,认为抒情因素日趋强化、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和批判精神日益显露是这一时期赋的文化精神嬗变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从文化生产学的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本章在探究赋的生产机制时,着重将那些带有制度性意味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集中论述了献赋、试赋、酬赋、和赋的留存状况、表现形态和文化生成等相关问题。 第三章从接受学视野来考察汉魏六朝赋。文学接受学涉及范围甚广,本章主要选取了在赋体文学发展进程中较为突出的模拟与批评问题作为讨论重点。在探讨模拟问题时,本章对赋作群、同题赋等现象予以了分析,并从社会环境和心理动因等方面分析了模拟之风盛行的原因。在论及批评时,本章着重阐述了赋学批评的诗学视阈、功利与审美的矛盾、事类与情义的关系三个主要问题。 第四章从哲学和宗教视野来分析儒释道玄入赋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文章以时间段分别论述儒道与两汉赋、玄学与魏晋赋、佛教与南朝赋的关系。在探讨完儒道分别给汉代体物、言志两类赋带来的影响之后,本章还描述了玄学给魏晋赋所带来的老庄的哲理命题、逍遥的人生境界和浓郁的思辨色彩。随后,从题材引入、艺术浸染等方面讨论了佛教对南北朝赋的影响。 第五章则主要从民俗学和俗文化的视野来观照。在这一章中,汉魏六朝赋中所蕴藏的节日、婚育、信仰、礼仪和游艺等民俗文化内涵得以发掘;作为雅文化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承袭与新变:汉魏六朝赋文化精神源流
第一节 赋的文化精神溯源
一 古诗之流:从诗之讽谏到赋之讽谏
二 灵均余影:从骚之怨愤到赋之怨愤
三 策士遗梦:从战国纵横到赋坛纵横
四 海纳百川:其他文化因子之渗入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文化精神嬗变
一 汉魏六朝赋精神嬗变轨迹
二 文化环境变迁对赋的体制影响
第二章 功利与交际:汉魏六朝赋的生产机制
第一节 汉魏六朝之献赋
一 献赋之溯源
二 献赋之类型
三 献赋的文化生成
第二节 汉魏六朝之试赋
一 非制度性试赋之嬗变
二 制度性试赋之滥觞
三 试赋的文化成因
第三节 汉魏六朝之酬赋与和赋
一 汉魏六朝酬赋与和赋的留存概况
二 情义:酬赋与和赋的普遍主题
三 赋的交际功能的文化成因
第三章 模拟与批评:汉魏六朝赋的接受形态
第一节 汉魏六朝赋模拟现象的文化审视
一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范畴与类型
二 模拟赋的生成形态:赋作群、同题赋
三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文化生成
四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接受学阐释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理论的文化阐释
一 以诗论赋:赋学批评的诗学视阈
二 欲讽反劝:功利与审美的矛盾
三 由物及我:事类与情义的关系
第四章 理趣与理障:儒释道(玄)入赋之考察
第一节 儒道与两汉赋
一 儒道绌补与汉赋变迁
二 儒家思维方式对汉赋创作之影响
三 儒道与汉赋二体
第二节 玄学与魏晋赋
一 老庄的哲理命题
二 逍遥的人生境界
三 浓郁的思辨色彩
第三节 佛教与南北朝赋
一 佛教题材之引入
二 僧赋与赋僧
三 佛经译传对赋体创作艺术之沾溉
四 余论:玄释合流对赋之综合影响
第五章 民俗与通俗:汉魏六朝赋的俗文化观照
第一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民俗文化
一 节日民俗
二 婚育民俗
三 信仰民俗
四 礼仪民俗
第二节 汉魏六朝游艺赋与游艺民俗
一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留存状况
二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民俗价值
三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哲理内涵
四 汉魏六朝游艺赋的伦理意蕴
第三节 汉魏六朝俗赋与俗文化
一 俗赋的界定和留存情况
二 俗赋的审美特征
三 俗赋的文化生成
第六章 文体与载体:汉魏六朝特殊赋体考察
第一节 汉魏六朝的设论体
一 设论体之界定
二 设论体之源流
三 设论体之留存
四 设论体的心理学阐释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七体
一 七体之留存
二 七体之溯源及其文体特性
三 七体之评论
四 七体之嬗变
第三节 汉魏六朝的连珠
一 连珠之留存
二 连珠之滥觞
三 连珠的文体特性
四 连珠的文体嬗变及其文化意蕴
第七章 教化与审美:汉魏六朝艺术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汉魏六朝乐舞赋与乐舞文化
一 汉魏六朝乐舞赋的留存
二 从共时性视角看乐舞赋的文化内蕴
三 从历时性视角看乐舞赋的嬗变
第二节 汉魏六朝书法赋与书法文化
一 汉魏六朝书法赋的留存与考论
二 汉魏六朝书法赋的文化观照
第八章 宇宙与伦理:都邑赋的城市文化内蕴
第一节 都邑赋之留存及其与城市文化之关联
一 都邑赋的留存状况
二 都邑赋嬗变与社会变迁
三 都邑赋与城市文化之关联
第二节 汉魏六朝都邑赋的城市文化意蕴
一 宇宙意蕴
二 伦理意义
三 民俗文化
四 余论:“都邑赋与城市文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 符号与象征:汉魏六朝赋的意象构建
第一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鸟意象
一 赋中鸟意象之溯源
二 汉魏六朝咏鸟赋之留存
三 汉魏六朝赋中鸟意象之范型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蝉意象
一 咏蝉赋之留存
二 蝉意象的文化内涵
三 蝉意象的文化生成
第三节 汉魏六朝赋中的扇意象
一 咏扇赋之留存
二 扇意象的生命体验
三 扇意象的文化生成
结束语:文学本位与多维视野的融合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 徐可超.复旦大学2003
- [2].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 陈恩维.苏州大学2005
- [3].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 庄新霞.山东大学2007
- [4].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 蔡爱芳.南京师范大学2008
- [5].汉魏六朝四言诗与赋研究[D]. 牛香兰.陕西师范大学2014
- [6].生的极限与超越[D]. 黄莹.南京师范大学2011
- [7].俗赋研究[D]. 伏俊连.西北师范大学2001
- [8].逯钦立研究[D]. 王卓玉.广西师范大学2011
- [9].唐前传说研究[D]. 王兴芬.西北师范大学2010
- [10].《文选》赋研究[D]. 冯莉.北京语言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文选》赋研究[D]. 冯莉.北京语言大学2008
- [2].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 金前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 [3].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D]. 郑明璋.山东大学2006
- [4].汉赋与汉代社会[D]. 龙坚毅.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