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影响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影响

于璐璐

(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141-01

摘要:陶渊明将田园生活题材成功地引入诗歌创作当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其田园诗开辟了一种新的审美艺术表达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依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非凡的文学功力,将田园生活题材成功地引入诗歌创作当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半生一直隐居在浔阳,田园为伴,亦耕亦读,怡情养志。对于陶渊明来说,乡土田园并非暂时的居所,而是真实而可靠的生存空间,是精神和肉体永久的归宿。陶渊明将自己的耕种和文学创作看作田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田园诗所反映的不仅是田园生活,更有内心情怀的升华。与此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和对命运的感叹。田园被陶渊明用文学手段纯化了、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手段,为后来的中国落魄文人所纷纷效仿。

一、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

(一)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人志向。

陶渊明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为其田园诗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而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名士。陶渊明年幼时,其家庭开始衰落,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陶渊明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家里生活。家乡故园的风光和外祖父孟嘉的名士风度影响着少年时期的陶渊明,这对他将来的思想形成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成年后的陶渊明曾做了几年的小官,但终因不得志而弃官归隐,仕宦归来的陶渊明“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陶渊明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乡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茶淡饭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二)复杂的政治环境造就独特价值观。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与南朝的宋王朝易代之际,政治环境异常复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统治者更加热衷于权力之争,无暇整顿政治。在这样混乱的政治环境中,陶渊明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另外,东晋政权是依靠士族建立起来的。王权对士族的庇护,使士族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从而堵塞了庶族寒门的从政入仕之路。

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充满了血雨腥风,正如陶渊明晚年《感士不遇赋》中所写:“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官场中不仅仅是污浊、庸俗和压制,更充满了种种骇人的阴谋危机和残酷屠杀,这一时期许多知名的文士被冠以各种罪名而遭杀害,致使众多文士对政局丧失了信心,他们或隐居乡间,或故作旷达以逃避迫害。在动荡不安的晋宋社会现实中,已经失去了士大夫建功立业实现济世理想的条件,那么,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追求则只能放归理想,在其精神境界中继续其自我实现的执着。

因此,在陶渊明的田园诗里,我们不仅可以读到对美好田园生活的热爱,我们还可以读出陶渊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一赞一贬之间更加突出了农村田园之美,并以此反衬了社会现实之丑,同时达到了揭露现实、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操的目的。

(三)儒、道两家思想特别是老庄哲学的影响。

除了现实生活的影响外,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道两家思想对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显著的影响。陶渊明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其政治抱负,本是继承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归隐后却实践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陶渊明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悠悠上古,厥价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黄唐莫逮,慨独在余”(《时运》)。“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纂”(《饮酒》)。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其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然后上古之世,悠邀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田园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

(四)魏晋玄学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个易变的时代,社会的变动往往会引起思想上的解放,思想上的解放结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便产生了玄学。玄学主要是讨论本体论的问题。玄学家们关注的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的问题。

受魏晋玄学影响的陶渊明,在确立了审美的人生态度之后,他眼中的田园和山林便都蕴含着“道”的灵性,朴素、贫寒、辛劳的田园生活流溢着美的光彩。“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几间房,几亩地,榆柳有阴,桃李有花,袅袅轻烟中,飘荡着远处鸡狗的鸣吠声。处处可见的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构成了一种境界,宁静安谧、淳朴祥和。他笔下的青苗也是那样地富有生机,“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他笔下的劳作也是那样地富有情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二)。

可见,无论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田园诗歌,都将玄理融入了田园生活,又从田园风光、生活中体悟玄理。而这些同时也影响了他田园诗的风格。

二、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和新的艺术境界,为中国的诗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虽然之前的一些玄言诗人已经注意通过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并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田园生活。只有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首次被作为审美的第一视角,陶渊明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歌颂包含在劳动生活中的美的易趣,这种审美方式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意味独特的空间。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观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因此,在他的诗中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也很难发现深奥的语句。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陶渊明的诗歌充满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是激荡而缺乏理智的,更多的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他的那个时代前所未有的。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朴素,不是脱口而出,毫无加工的,而是高度提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的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其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段吸引人。

参考文献:

[1]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标签:;  ;  ;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