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喀斯特植被论文-俞月凤,何铁光,杜虎,韦彩会,蒙炎成

退化喀斯特植被论文-俞月凤,何铁光,杜虎,韦彩会,蒙炎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退化喀斯特植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被群落,石灰土,退化,物种组成

退化喀斯特植被论文文献综述

俞月凤,何铁光,杜虎,韦彩会,蒙炎成[1](2019)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很多自然生态系统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损害,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是一个复合过程,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特征有何差异有待研究。该文采用样方法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个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群落物种组成和生活型组成有较大差异,潜在退化群落科属种丰富度最高,沿着退化程度递增的梯度,群落乔木树种逐渐减少至消失,灌木比例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草本比例逐渐增加。(2)调查到维管束植物218种,隶属于86科168属;以大戟科、楝科、蔷薇科、马鞭草科、禾本科和肾蕨科植物为主;退化过程中,优势种的重要值逐渐降低,其在群落内的支配地位逐渐减弱,伴生种重要值逐渐升高。(3)退化过程中,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群落木本植物密度、高度和盖度逐渐减少。(4)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乔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群落总植被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2期)

付帮奎[2](2016)在《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建植与退化植被恢复技术推广示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对于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但对于植被恢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却相当匮乏,导致技术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研究植被恢复技术的推广与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3](2015)在《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趋势,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植被生物量随恢复进程递增,其中乔木层与其变化一致,草本层、灌木层则相反;喀斯特植被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较低,尤其灌木层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最低;加权平均含碳率随恢复进展递增;随恢复进程,植被乔木层碳密度递增,草本层、灌木层碳密度递减;总体上生态系统及其植被、土壤的碳密度由恢复早期(草本阶段、草灌阶段)经中期(灌木阶段、灌乔阶段)至后期(乔木阶段、顶极阶段)呈增加趋势,而凋落物的相反。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的恢复进程中,植被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木本植被,而土壤的影响较小,因此,加强植被恢复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碳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4](2015)在《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δ~(13)C值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与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SOCδ13C值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25.72‰~-19.91‰)趋正、>20 cm土层(-23.76‰~-18.13‰)先趋正后趋负。随土层加深除草灌、灌乔外其他阶段均趋正,草灌阶段上层土与乔木、顶极阶段底层土SOC为C4碳,SOCδ13C值变化受地带性和喀斯特环境的双重影响。群落优势种凋落叶δ13C值(-31.79‰~-16.76‰)随恢复进展趋负,说明生境日益改善,其与0~20cm土层SOCδ13C值呈极显着正相关(R2>0.96,p<0.01)、而与>20 cm土层极不相关,说明0~20 cm土层主要为新碳;SOC周转速率随恢复进展递增、随土层加深递减,土壤生化反应具较强表聚性;SOCδ13C值与土壤可矿化碳、易氧化碳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R2>-0.50,p<0.05),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2=-0.389),SOCδ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SOC的活性;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是复杂多变、多途径的统一,其中C4植物在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碳同位素方法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重现喀斯特植被更替的历史。(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卢永飞,喻理飞,张玉武[5](2014)在《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王佩将,戴全厚,丁贵杰,程富东[6](2014)在《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时空互代法,以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坡耕地与人工林为对照,通过室内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土壤抗蚀性。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0.05 mm粉黏粒含量、<0.001 mm黏粒含量和结构性颗粒指数可以作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各样地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灌草丛>乔灌过渡林>灌木林>乔木疏林>人工林>草坡>坡耕地。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能最差;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抗蚀性能先逐渐变好,后逐渐变差,转折点在灌草阶段。以灌草搭配的植被恢复模式可能比较适合喀斯特地区。(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邹军,李媛媛,张玉武,喻理飞[7](2013)在《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中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贞丰县典型喀斯特峡谷区选择裸地、草本、灌木、乔林植被恢复的4个阶段样地,按春、夏、秋、冬季分别进行取土,带回实验室风干磨细。分别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蔗糖酶活性,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容量法(用0.1N的标准KMnO4液滴定)测定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恢复而提高,即裸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林阶段;根际土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A层大于B层;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不同的酶表现不尽相同,不同层次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相同。(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4期)

孙德亮,张军以,周秋文[8](2013)在《喀斯特地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岩溶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喀斯特地区防治石漠化、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最重要屏障,但其自身生产力、生物质保有量明显低于同纬度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发生退化。在深刻理解退化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喀斯特森林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的一般特征,并对典型退化森林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进行了总结概括。(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肖德安,罗维均,王世杰,陈生华[9](2012)在《喀斯特地区浅层地下水对植被退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响应——以贵州荔波拉桥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响应是喀斯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选择贵州荔波拉桥小流域中四个不同植被类型的样地作为对象,按月采集浅层地下水(土壤水和表层泉水),对其进行水文地球化学各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中Ca2+、Mg2+、HCO3-、EC和pH值,表层泉水中Cl-、NO3-和SO24-等对植被退化响应敏感;而土壤水中NO3-和SO24-,表层泉水中Mg2+、NH4+、HCO3-和EC,以及土壤水和表层泉水中δ13 CDIC值则可能还受到其他过程的影响,需谨慎使用。由此可见,对于土壤层,阳离子和与土壤CO2气体浓度有关的HCO3-可能有较好的响应,而对于表层泉水,HCO3-以外的阴离子可能更敏感。(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2年03期)

唐樱殷,谢永贵,余刚国,吴春平,刘崇欣[10](2012)在《黔西北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全面有效地评价黔西北喀斯特区域退化植被的恢复潜力,从而为该区域退化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以及恢复策略和技术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基于地上群落、繁殖体库、土壤基质和干扰状况4类指标群信息的13个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区域自然恢复过程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11个群落进行恢复潜力评价。结果将11个退化群落样地(1~11号)按综合恢复潜力指数(PI)分为四类,即PI<0.20(1、2号样地);0.20<PI<0.40(3、5号样地);0.40<PI<0.55(8、9号样地);0.55<PI<0.70(6、7、10、11号样地),这一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总的来看,与地上群落和繁殖体库相比,土壤基质状况较好且变异较小,说明土壤基质不是该区域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充足的木本植物繁殖体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模型可作为一个有效的技术来监测喀斯特退化植被的恢复进程。(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退化喀斯特植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对于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但对于植被恢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却相当匮乏,导致技术与实际相脱节,所以,在喀斯特石漠化区研究植被恢复技术的推广与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化喀斯特植被论文参考文献

[1].俞月凤,何铁光,杜虎,韦彩会,蒙炎成.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J].广西植物.2019

[2].付帮奎.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建植与退化植被恢复技术推广示范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

[3].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生态系统碳吸存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5

[4].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杨瑞.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δ~(13)C值特征[J].土壤学报.2015

[5].卢永飞,喻理飞,张玉武.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J].贵州科学.2014

[6].王佩将,戴全厚,丁贵杰,程富东.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抗蚀性变化[J].土壤学报.2014

[7].邹军,李媛媛,张玉武,喻理飞.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中土壤蔗糖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

[8].孙德亮,张军以,周秋文.喀斯特地区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3

[9].肖德安,罗维均,王世杰,陈生华.喀斯特地区浅层地下水对植被退化的水文地球化学响应——以贵州荔波拉桥小流域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2

[10].唐樱殷,谢永贵,余刚国,吴春平,刘崇欣.黔西北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潜力评价[J].山地学报.2012

标签:;  ;  ;  ;  

退化喀斯特植被论文-俞月凤,何铁光,杜虎,韦彩会,蒙炎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