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生活记忆 ——论我国现代大城市中街区生活空间设计

重拾生活记忆 ——论我国现代大城市中街区生活空间设计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少,以往在街道和小区中发生的“人情世故”慢慢消失。这和我们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忽略人的心理需求,一味追求宏大的设计效果。现代城市的很多开发过程也使一些原本包容生活功能的街道消逝,进而以巨大尺度的建筑和街道代替。街道在这个开发过程中被纯化为纯交通体。与传统的城市空间相比较,许多现代的街区容纳更少的生活活动,一些传统的生活场景被排除在生活空间之外。缺乏活力,人们己经不可能在狭窄的楼梯和封闭的走廊里听见胡同里卖早餐的吃喝声,闻不到邻居家的花香。有的是各种采光通风设施和大片观赏性禁止进入的草坪,在这样的条件下,“居民们宁愿呆在家中看电视,或者呆在自家的阳台及其他较为私密性的户外空间。”盲目追求视觉效果建造一些景观大道、广场而忽视它们的生活功能。这造成一些大而不当的广场和虽然气派却不能容纳人们逗留的大街。这些设计不当的空间对人性来说可能却是消极的。它对人的身心健康、安全感提出了挑战,还会带来社会的人情冷漠、孤独感和缺乏生活气息,追求纯粹“理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不能仅仅因为关注建筑的功能,而忽略人们生活对空间的要求。论文通过分析存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试图寻找适合我国人们生活的设计方法,提出更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更好的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从机械化的街区中回到充满人情味的街区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理论背景
  • 1.1.1 功能主义非人性设计的反思
  • 1.1.2 以人为本思想的回归
  • 1.2 现实背景
  • 第二章 街区生活空间的历史演变
  • 2.1 我国古代街区的发展特点
  • 2.1.1 院落式的中国古代民居
  • 2.1.2 街坊制的中国古代城市
  • 2.2 西方古代街区的发展特点
  • 2.2.1 十九世纪前西方街区生活空间的发展特点
  • 2.3 十九世纪后西方街区生活空间的发展特点
  • 2.3.1 英国的城郊社区
  • 2.3.2 美国小型居住型街道
  • 第三章 现代街区生活空间设计的发展现状
  • 3.1 西方现代街区的发展
  • 3.1.1 欧洲现代主义思潮——“街道的死亡”
  • 3.1.2 美国官方机构的道路标准
  • 3.2 我国当代街区生活空间设计
  • 第四章 当前大城市街区生活空间的反思及研究
  • 4.1 新传统社区
  • 4.1.1 肯特兰兹
  • 4.1.2 西拉瓜那
  • 4.2 共享街道的设计特征
  • 4.3 尽端路的设计模式
  • 4.4 新都市主义
  • 第五章 街区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与设计原则
  • 5.1 街区生活空间的基本要求
  • 5.1.1 可达
  • 5.1.2 安全
  • 5.1.3 交往
  • 5.1.4 归属
  • 5.2 设计原则
  • 5.2.1 坚持自然与乡土特色的原则
  • 5.2.2 多样性功能的原则
  • 5.2.3 基本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协调原则
  • 5.2.4 院落化设计原则
  • 5.2.5 完善的步行网络设计原则
  • 5.2.6 以等级区分街道原则
  • 第六章 街区生活空间的空间设计策略
  • 6.1 平面构成要素
  • 6.1.1 道路形态
  • 6.1.2 交叉口形态
  • 6.1.3 界面
  • 6.1.4 街道端部处理
  • 6.2 空间构成要素
  • 6.2.1 尺度
  • 6.2.2 比例
  • 6.3 空间的过渡
  • 6.3.1 庭院
  • 6.3.2 住宅底层与室外空间设计的过渡
  • 第七章 实际案例分析
  • 7.1 紧凑型住宅——武汉市流芳新镇启动区规划设计
  • 7.2 延续城市传统空间的居住模式——上海七宝柳街邻住区规划
  • 7.3 国外案例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重拾生活记忆 ——论我国现代大城市中街区生活空间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