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834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不同顺序的气管插管与除颤模式对出现窒息症状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出现窒息症状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先除颤后插管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采用先插管后除颤的模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窒息症状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除颤的实际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窒息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先插管后除颤的模式对出现窒息症状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先插管后除颤;窒息;心肺复苏;治疗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乃至全社会范围内公认的一种最为危重的急性医学事件,该类疾病主要包括:心室颤动、快速室性心动过速、无脉性电活动和心电静止等四种病理学状态,近年来随着临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病在救治方式及方法方面有了长足性的进步[1]。本次对出现窒息症状的患者应用不同顺序的气管插管与除颤模式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出现窒息症状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窒息发生时间1-17min,平均发生时间(4.4±0.8)min;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46.7±1.5)岁;治疗组患者窒息发生时间1-18min,平均发生时间(4.6±0.7)min;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1-88岁,平均年龄(46.9±1.4)岁。上述自然指标研究对象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采用先除颤后插管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1)第一时间开通气道,通过面罩气囊进行辅助呼吸。(2)对患者实施正确的胸外按压。(3)进行除颤仪监护并确定显示为心室颤动。(4)除颤:采用双向波,能量水平控制在200J,窦性心律恢复之后可以确定为抢救成功,如过患者在经过连续3次的除颤之后,仍然存在心室颤动,应该继续进行下一步抢救。(5)气管插管。(6)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7)通过静脉推注方式给予肾上腺素。(8)采用双向波进行除颤,能量水平控制在200J。(9)再次通过静脉推注方式给予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碳酸氢钠等药物。(10)如果患者仍然存在心室颤动症状,可以将(8)和(9)两步骤交替进行。采用先插管后除颤的模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第三步进行气管插管操作,第四步进行除颤仪监护,第五部进行除颤操作,其余各操作步骤与对照组相同[2]。
1.3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患者的自主心律表现恢复正常,心电图检查结果没有出现异常,瞳孔明显缩小;有效:患者的自主心律表现有显著改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正常,瞳孔明显缩小;无效:患者的自主心律表现没有任何改善,心电图检查显示有明显异常,或患者已经死亡[3]。
1.4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窒息症状救治效果、除颤的实际成功率、窒息救治时间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5数据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用(±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窒息症状救治效果
对照组患者窒息救治总有效率达到69.1%;治疗组患者窒息救治总有效率达到90.5%。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除颤的实际成功率
对照组患者窒息救治期间有8例除颤成功,成功率达到19.0%;治疗组患者窒息救治期间有24例除颤成功,成功率达到57.1%。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窒息救治时间
对照组患者窒息救治计划共计实施(5.39±0.58)h,治疗组患者窒息救治计划共计实施(3.11±0.48)h,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由于大多数情况导致窒息症状出现的原因均为心脏骤停,临床对该病实施救治的关键步骤就是开通气道。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病理学和生理学因素,与窒息性心脏骤停疾病的病理学和生理学因素之间存在着根本性不同,导致后者发生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肌局部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心脏发生电生理紊乱,该病患者大多数情况下循环血液中的含氧量水平会相对较高,因此在除颤操作之后窦性心律的恢复显得较为容易,有些时候有一部分患者甚至在除颤操作开始之前的胸外按压过程中就能够恢复窦性心律[4、5]。本次研究认为,采用先插管后除颤的模式对出现窒息症状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在救治效果方面较先除颤后插管模式更具优势,不仅可以提高除颤成功率和救治有效率,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救治时间,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孟晓煦.三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1(03):354-355.
[2]樊黎丽.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6(12):1443-1445.
[3]孟凡山,孙菁.急诊护士心肺复苏操作培训效果的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3,10(14):948-949.
[4]李小宁,李亚林.4349例急诊抢救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2,28(10):950-952.
[5]徐惠梁,陆峰,管敏.123例心脏骤停院前复苏成功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6(10):110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