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护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了解慢性心衰患者的正负情绪状态,探讨其正负情绪状态与焦虑、抑郁,认知障碍,个体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关系,旨在为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提升该类人群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心衰患者;正负情绪;影响因素
1前言
慢性心衰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我国目前35~74岁成年人中约有400万心衰患者,患病率达0.9%。[1]研究者对国内多家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后报道,慢性心衰患者占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1/5,死亡率40%,即近一半患者预后结局较差。该疾病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猝死可发生在疾病的任一阶段,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血栓、水电解质失衡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合并症。疾病使得患者终生服药治疗、生活习惯改变、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丧失、身心双重负担导致其易产生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甚至罹患精神疾病,负性情绪反之又通过一系列神经内分泌途径继续加重慢性心衰的症状。Vieweg等认为负性情绪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使得凝血因子活性增加,同时冠状动脉内皮受损更加严重,导致原发病愈发加重。[2]由此可见,负性情绪与慢性心衰二者相辅相成,循环不已。因此,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情绪状态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慢性心衰患者情绪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慢性心衰患者情绪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负性情绪。既往研究表明,大部分心脏病患者包括慢性心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主要包括焦虑、抑郁,负性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影响不良,易发生碎死等心血管恶性事件。刘萍萍等在心衰住院患者焦虑抑郁发病情况调查中发现,20.5%的患者存在焦虑情况,30.4%的患者伴有抑郁。[3]Friedmann等研究发现在心衰门诊患者中也存在严重的负性情绪,焦虑和抑郁发病率分别为45%和36%,并且指出心衰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后死亡率大幅升高。[4]
慢性心衰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每次发作对患者都是一个应激过程,按照应激理论,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应对策略,是面对应激时个体产生的保护因子,使处于逆境中的个体采取尽可能少的消极行为,产生适应良好的结局,有助于身心健康。Bonanno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困境中有效复原以及积极地面对各种灾难、不幸的能力。[5]也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面对危险情景时积极主动的过程。既往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正负情绪状态、希望特质、乐观特质均有密切关系。研究者指出心理弹性通过正性情绪的中介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Davydov等指出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具有较好的乐观特质,有助于心理健康及良好适应。[6]
慢性心衰是老年人群中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一个慢性、进行性恶化的过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随之上升。国外文献报道,步入中老年阶段后,每增长一旬,罹患心衰的几率将翻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均寿命延长,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显著增多,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均表现为慢性心衰,以此可以预计,在人群中心衰患者群体将逐步扩大,患者一旦被诊断为慢性心衰之后,身体就进入一个慢性衰退的过程,因此慢性心衰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首要死亡原因之一。尽管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医疗水平较前大幅度提高,对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的预防治疗卓有成效,但罹患心衰的人群仍居高不下。
3慢性心衰患者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
3.1焦虑、抑郁因素
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感、对症状恶化的恐惧和担心自己成为家庭负担等使心衰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Cornelia等对8723名社区居民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发病后心衰患者的焦虑水平明显升高,12个月时仍维持在高水平;抑郁程度6个月后开始增高并持续恶化,12个月时发生率达到31%。[7]据调查,我国心衰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更高,达39.2%。[8]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会使人意志消沉,导致生理功能下降,免疫力下调,治疗依从性下降,并可导致躯体疾病症状的扩大和社会功能缺陷,从而使生活质量下降。Carels的研究表明,抑郁与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它对生活质量的负性影响甚至强于疾病严重程度和生理功能缺陷。[9]
3.2认知障碍因素
认知障碍常表现为记忆力、判断力、人格特征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变。认知能力与生活质量明显相关。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认知能力越强,其完好状态、自我控制能力和当前健康状况越好。对冠心病患者的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影响其总体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心衰患者由于脑供血不足,加上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高龄等因素的存在,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很高。据报道,28.6%的心衰患者患有认知障碍,80%的严重心衰患者伴有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10]认知障碍使患者交流、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下降,从而使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照护能力下降。
3.3个体心理特征因素
个体心理特征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为和认知机制影响心血管患者的功能恢复,从而影响其情绪状态。其中自我效能(个体在一系列情景中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个特定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对心衰患者的作用最为显著。Kempen等对新发慢性心衰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患病后功能下降幅度较小。[11]自我效能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并通过其间接作用于功能状态。
参考文献:
[1]顾东风、黄广勇、何江等.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3(01):3-6.
[2]ViewegWVR,JuliusDA,AntonyF,etal.Treatmentofdepressioni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J].AmericanJournalofMedicine,2006(07):567-573.
[3]刘萍萍、张健、杨跃进等.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抑郁调查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07(04):285-288.
[4]Friedmann,ThomasSA,FangL,etal.Relationshipofdepression,anxiety,andsocialisolationtochronicheartfailureoutpatientmortality[J].AmericanHeartJourna1,2006(05):940-941.
[5]BonannoGA.Loss,trauma,andhumanresilience:haveweunderestimatedthehumancapacitytothriveafterextremelyaversiveevents?[J].AmPsychol,2004(01):20-28.
[6]DavydovDM,StewartR,RitchieK,etal.Resilienceandmentalhealth[J].ClinPsycholRev,2010(05):479-495.
[7]CorneliaHM,RobbertS,IdaM,etal.Changesin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inolder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orcongestiveheartfailure:aprospectivestudy[J].JAmGeriatrSoc,2001(08):1052-1058.
[8]曹癸兰、王朝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状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02):149-151.
[9]CarelsRA.Theassociationbetweendiseaseseverity,functionalstatus,depressionanddailyqualityoflifeincongestiveheartfailurepatients[J].QualLifeRes,2004(01):63-72.
[10]AlmeidaO,FlickerL.Themindofafailingheart:asystematicreviewoftheassociationbetweencongestiveheartfailureandcognitivefunctioning[J].InternMedJ,2001(05):290-295.
[11]KempenM,SandermanR,MiedemaI,etal.Functionaldeclineaftercongestiveheartfailureand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ndtheimpactofpsychologicalattributes[J].QuallifeRes,2000(04):43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