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城市化新城市形态生成 ——以聚源新城规划为例

当代中国城市化新城市形态生成 ——以聚源新城规划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随之进入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各类城市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不断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而就城市化普遍意义上理解,即“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这些建设意味着农村的快速消失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城市化在实现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形态、农村形态甚至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众多问题地不断显现,并随时间发展而愈发严重。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分别是组成城市的实体与抽象部分,在东西方城市化过程中都曾做过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试验。但这些研究在涉及城市形态概念时,多指空间结构,对社会关系重视不够。而各实践与理论案例均可论证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不低于空间结构,因此本文提出“新城市形态”以涵盖空间结构、社会关系,并均等地论证它们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新城市形态生成模式体系不健全是导致城市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为此论文通过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一方面论证新城市形态概念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分析模式不健全的根源、生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此外,鉴于西方国家城市化历时过程久,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丰富,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城市化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借鉴作用,为此论文通过既有理论与实践的多角度阐述和分析指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思想和经验,同时也了论证新城市形态亦适用于西方城市化。在总结了实际情况、借鉴了西方经验后,论文以都江堰市聚源镇灾后重建规划为切入点,针对聚源的实际情况提出综合性的新设计方案,以期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示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 1.1.1 中国城市化发展概述
  • 1.1.2 当代的中国城市化
  • 1.1.3 当代中国城市化特点
  • 1.2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及说明
  • 1.2.1 城市化
  • 1.2.2 城市形态
  • 1.3 问题提出:当代中国城市化中城市形态的生成
  • 1.3.1 传统文化中的城市形态
  • 1.3.2 当代农村与城市化
  • 1.3.3 问题界定一:城市形态“生成模式”
  • 1.3.4 问题界定二:城市形态重新定义——新城市形态
  • 1.3.5 问题当下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第2章 以现实为导向的形态生成探讨
  • 2.1 引言—城市化下郊区农村的快速“被消失”
  • 2.2 城乡结合部现有形态生成模式探讨
  • 2.2.1 城乡结合部简介
  • 2.2.2 现有形态生成模式探讨
  • 2.3 主动生成模式
  • 2.3.1 “主动生成模式”形成机制
  • 2.3.2 “主动生成模式”案例简析
  • 2.3.3 “主动生成模式”的解析
  • 2.4 被动生成模式
  • 2.4.1 “被动生成模式”形成机制
  • 2.4.2 “被动生成模式”案例——北京朝阳区常营回族乡
  • 2.4.3 “被动生成模式”的解析
  • 2.5 “主动生成”与“被动生成”的模式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以理论为导向的问题解决探讨
  • 3.1 引言
  • 3.2 西方城市化进程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 3.2.1 城市乌托邦溯源与早期探索
  • 3.2.2 田园城市
  • 3.2.3 线性城市
  • 3.2.4 新城市主义
  • 3.3 本章小结——反观理论与中国实践
  • 第4章 田中城“聚源新城”规划
  • 4.1 聚源新城规划的背景
  • 4.1.1 都江堰市聚源镇简介
  • 4.1.2 震后都江堰总体规划与聚源新城规划的现实背景
  • 4.2 成都地区特有聚落形态——林盘
  • 4.2.1 林盘简介
  • 4.2.2 林盘特点
  • 4.2.3 林盘现状
  • 4.3 现实与理论的反思和聚源新城概念生成
  • 4.3.1 现实主被动模式的反思
  • 4.3.2 理论案例的反思
  • 4.3.3 聚源新城概念生成
  • 4.4 聚源新城新城市形态生成
  • 4.4.1 新城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规划设计
  • 4.4.2 新城社会关系形态规划设计
  • 4.4.3 新城城市形态“聚源模式”生成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历史与现实双重视角下的城市形态生成总结
  • 5.2 “新城市形态”的再定义
  • 5.3 可期望的未来与愿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关于实施市区规划绿化隔离地区绿化的请示》(7 号文)
  • 附录 B 《关于加快本市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的暂行办法》(20 号文)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航空经济发展对城市形态变化的影响[J]. 科技风 2020(15)
    • [2].城市形态基因研究的热点演化、现状评述与趋势展望[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10)
    • [3].康养旅游产业对城市形态面貌的影响与作用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20)
    • [4].基于要素分析视角的郑州市城市形态演进模型构建[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8(02)
    • [5].一个关于“城市”的另类理论[J]. 时代建筑 2017(02)
    • [6].浅析呼和浩特地区地域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J]. 建设科技 2017(09)
    • [7].低碳生态城市形态结构的规划途径分析[J]. 安徽建筑 2017(03)
    • [8].浅析城市形态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大连城市的形态结构变化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4(11)
    • [9].城市庞杂扩张的祸害:城市如何发展,无序状态为何必须改变[J]. 英语文摘 2016(11)
    • [10].探解近代北京城市变革的基本线索——《民国北京(北平)城市形态与功能演变》读后[J]. 城市史研究 2016(02)
    • [11].华北城市形态与雾霾分布耦合研究——基于PM 2.5浓度的分析[J]. 城市地理 2017(14)
    • [12].镜头守候城市成长[J]. 今日重庆 2017(06)
    • [13].高密度规划能使城市贫困人口受益吗?[J]. 人类居住 2011(Z1)
    • [14].基于城市形态的高密度城市小学校园声环境调查研究——以沈阳市为例[J]. 华中建筑 2020(01)
    • [15].绿色为底色 山水为景观 绿道为脉络 人文为特质 街区为基础 公园城市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J]. 领导决策信息 2019(19)
    • [16].从理论模型到设计概念——城市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解读[J]. 城市建筑 2014(16)
    • [17].论中国城市人口关系的聚集与分离——在新型城市形态的视阈下[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08)
    • [18].新型城市形态之缘起及其视阈下的城乡统筹[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12)
    • [19].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 [20].论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形态[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02)
    • [21].科学发展北京的新型城市形态[J]. 北京观察 2009(03)
    • [22].论我国新型城市形态建设中的政府职能要素[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 [23].探析佛山市南海区城市形态提升的思路及对策[J]. 建材与装饰 2019(01)
    • [24].城市形态发展与绿道规划的共生关系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9(05)
    • [25].疏解整治促提升背景下海淀区田村路街道城市修补的调查与思考[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8(02)
    • [26].多维度看城市[J]. 公共艺术 2018(04)
    • [27].“慢生活”[J]. 国际市场 2011(03)
    • [28].以完善城市职能为主的城市修补初探[J]. 华中建筑 2019(10)
    • [29].城市形态史:工业革命以前[J]. 世界建筑 2018(05)
    • [30].大数据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8(15)

    标签:;  ;  ;  ;  

    当代中国城市化新城市形态生成 ——以聚源新城规划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