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作者: 王文斌
导师: 许余龙
关键词: 隐喻,认知构建,认知解读,主体间性,主体性,自洽原则
文献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这篇论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隐喻构建与解读中的主体认知原则和认知运作机制,题为“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这一选题缘起于一个启示的两个方面。这一启示就是Fauconnier和Turne(rFauconnier 1997;Fauconnier & Turner 1996, 2002)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在进行交谈或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和行动的目的,往往进行概念合成的心理运作,而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Fauconnier & Turner 1996:113)。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理论构筑了一个“四空间”认知模型,认为概念合成的达成,是依凭类指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1(Input I1)、输入空间I2(Input I2)和合成空间(Blend)这四个空间的相互映射和互动作用。我们说这一启示的两个方面是指我们既同意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又认为该理论中的有些方面还需要充实和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之所以赞成概念合成理论,是因为我们也认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如Lakoff、Johnson和Turner(Lakoff & Johnson 1980;Lakoff 1987, 1993;Lakoff & Turner 1989)所声言的从一个心理空间映射到另一个心理空间的一个单向运作,而更多的是一个心理空间与另一个心理空间通过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而最终导致合成或整合的结果。所以,本文将以概念合成理论为基本视角,阐发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然而,我们不完全同意这一理论。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以下七种观点:一是我们认为,概念合成理论并未解决隐喻使用者和受众这两个认知主体在隐喻构建与解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也没有紧紧抓住这两个认知主体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我们所认为的主观“冲洗”这一十分关键的认知运作机制,似乎是只要根据概念合成理论中的“四空间”认知模型,认知主体便会对两个输入空间会进行自然或自动的合成,而且似乎是不同的隐喻使用者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会合成出同样的隐喻,不同的隐喻受众对于同一个隐喻也会合成出如出一辙的隐喻意义,由此达到我们在此所称的同隐喻性(homometaphoricity)的形成,即不同的隐喻使用者对于同一个目标域似乎会构建出同样的始源域,不同的隐喻受众对于同一个隐喻似乎也会解读出同样的隐喻意义。但是,在隐喻的认知构建或解读过程中,不同的隐喻使用者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而且即便是同一名隐喻使用者,在特定的情况下,对于同一个认知对象也可能会构建出不同的隐喻,由此造成异隐喻性(heterometaphoricity)的产生。再者,异隐喻性也同样存在于隐喻受众对隐喻的解
论文目录:
致谢
汉语摘要
英语摘要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由来
1.2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标
1.3 隐喻概念合成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布局
第二章 隐喻研究概观
2.1 引言
2.2 西方隐喻研究史述要
2.2.1 替代论
2.2.2 比较论
2.2.3 互动论
2.2.4 映射论
2.2.5 概念合成论
2.2.5.1 概念合成理论的发展轨迹及主要思想
2.2.5.2 概念合成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动态与应用情况简述
2.2.5.3 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功绩
2.2.5.4 概念合成理论存在的问题
2.3 国内隐喻研究简述
2.4 结语
第三章 隐喻始源域的实现方式
3.1 引言
3.2 始源域的语言表达形式
3.2.1 名词性隐喻
3.2.1.1 充当主语
3.2.1.2 充当动词宾语
3.2.1.3 充当名词性表语
3.2.2 动词性隐喻
3.2.3 形容词性隐喻
3.2.4 副词性隐喻
3.2.5 介词性隐喻
3.2.6 量词性隐喻
3.3 隐喻的始源域之源
3.3.1 具体始源与抽象始源
3.3.2 抽象始源在隐喻中的现实性
3.3.3 抽象始源在隐喻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4 始源域的心理假设
3.4.1 始源域心理假设的各种表现方式
3.4.2 始源域概念场
3.5 结语
第四章 隐喻使用者的主体自洽
4.1 引言
4.2 隐喻使用的触发机制
4.3 隐喻使用的自洽原则:其指导作用与约束作用
4.4 自洽原则与概念合成理论
4.5 隐喻使用者的主体性、认知多视角和异隐喻性
4.6 隐喻使用者的主体自洽与认知聚焦方式
4.7 结语
第五章 隐喻受众的主体自洽
5.1 引言
5.2 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与受众的主体自洽
5.3 隐喻解读中的主体性、异隐喻性与受众的主体自洽
5.3.1 使用者和受众的主体性与受众的主体自洽
5.3.2 受众和受众的主体性与受众的主体自洽
5.4 结语
第六章 隐喻主体自洽中的认知相似性
6.1 引言
6.2 使用者的主体自洽与隐喻相似性的构建
6.2.1 隐喻相似性的类型及诸类型之间的关系
6.2.2 主体自洽与隐喻相似性的认知基础
6.3 隐喻相似性对词义发展的效应
6.3.1 关于词义发展的传统观点
6.3.2 关于词义发展的隐喻作用
6.3.3 从相似性到类比:隐喻性词义变化的仙人掌模型
6.4 受众的主体自洽与隐喻相似性的解读
6.5 结语
第七章 结论
7.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7.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12-30
参考文献
- [1].基于英汉语料的仿拟跨学科研究[D]. 罗胜杰.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