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在山东省滨州市发生一种严重危害冬枣的新病害--冬枣树皮疱斑病,该病主要危害冬枣枝干,使枣皮内部变为黄色,发病严重的枝条,树皮开裂。该病影响树势生长、冬枣甲口愈合,进而影响冬枣的产量及品质,给果农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关于冬枣树皮疱斑病病原、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国内外还未见相关的报道。2005~2007年在山东滨州各县区调查,从16批次52个发病树皮分离获得242个分离物,依据其分离性状和形态特征,初步确定为Phoma persicae、Alternaria sp、Fusicoccum sp. 3个分类单位。采用单独或混合接种对3个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只有Phoma persicae单独接种成功且能引起典型症状。病原鉴定确定冬枣树皮疱斑病致病菌为桃尖炫菌(桃茎点霉菌)Phoma persicae Sacc.。冬枣树皮疱斑病一般于每年的4月份冬枣发芽时开始发病,6月份冬枣开花座果期为发病高峰,7~8月份随气温升高病害发展趋缓,9~10月上旬为第二次发病高峰。室内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Phoma persicae在PDA培养基、OUA培养基、CMA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且大量产孢。Phoma persicae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8℃,在5℃和35℃时不能生长。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5℃。光照与黑暗交替(12L:12D)、24h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较快,光照对菌落产孢无明显影响。Phoma persicae在pH6~7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6~7。分生孢子在树皮煮汁溶液中萌发率最高。通过药剂筛选试验,初步确定了苯醚甲环唑(世高)、嘧菌酯(阿米西达)、氟硅唑(福星)等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氟硅唑防效分别为83.2%、79.1%、72%。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引言1.1 枣的起源及分布1.1.1 枣的起源与演化1.1.2 枣树的栽培历史1.1.3 枣属植物的分布与分类1.1.4 枣的品种资源1.2 冬枣的发展现状1.2.1 冬枣的分类地位1.2.2 冬枣的分布1.2.3 冬枣的形态、成分及价值1.2.4 滨州市冬枣生产现状1.3 国内外冬枣病虫害研究进展1.3.1 国外冬枣研究现状1.3.2 国内冬枣研究现状1.3.3 滨州市冬枣的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5 论文设计思路2 材料与方法2.1 冬枣树皮疱斑病发生危害情况调查2.1.1 系统定点调查2.1.2 大田普查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2.2.1 病害标本的采集取样2.2.2 培养基2.2.3 病原菌分离、纯化2.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2.3.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2.3.2 田间接种试验2.3.3 病原菌再分离2.3.4 病原菌鉴定2.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2.4.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2.4.2 温度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2.4.3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2.4.4 pH 值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2.4.5 营养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2.5 药剂试验2.5.1 室内药效试验2.5.2 田间药效试验2.5.3 药剂组配综合防病试验3 结果与分析3.1 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3.2 冬枣田间自然发病典型症状3.3 枣树不同品种发病情况调查3.4 病原物的分离和初步鉴定结果3.5 回接菌株致病性测定3.6 回接后病部再分离试验3.7 病原菌培养形状和鉴定3.8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3.8.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3.8.2 温度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8.3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3.8.4 PH 值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8.5 营养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3.9 药剂试验3.9.1 室内药效试验结果3.9.2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9.3 药剂组配综合防病试验4 讨论4.1 冬枣树皮疱斑病的发生危害4.2 冬枣树皮疱斑病的病原鉴定4.3 药剂筛选4.4 药剂组配综合防病5 结论5.1 冬枣树皮疱斑病的危害5.2 冬枣树皮疱斑病的病原5.3 冬枣树皮疱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5.4 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附录参考文献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冬枣论文; 疱斑病论文; 病原鉴定论文; 生物学特性论文; 病害防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