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技术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技术

一、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白华,周松连,李舒莹,梁维绮[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经历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并行建设阶段、内部控制体系一体化建设阶段等三个阶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体化建设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管控融合的视角来看,企业只有一个管理体系,称其为公司治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只是因为看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这些体系实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只能一体化建设。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两个层面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郝宇杭[2](2021)在《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工业园对于污染排放的管控方式只注重末端治理技术的不足,以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进行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中间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技术的研究。通过调查摸清了长寿经开区整体的大气污染情况和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现状。调研了园区9家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明晰了各个企业的生产情况、原辅料用量,梳理了天然气制甲醇、天然气制乙炔和天然气制氢氰酸等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典型生产工艺及污染物排放状况,作为后续行业大气污染物清单编制及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技术选择的研究依据。为客观评价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控水平,研究选取园区内天然气精细化工片区某典型企业,在其厂界上设置监测点位,针对VOCS、无机物、醛酮类、醇类、恶臭、颗粒物等污染物开展为期一周的手工采样工作,掌握行业大气污染现状水平和变化规律。掌握了VOCs、无机物、臭气浓度和颗粒物以及个别醛酮物质浓度较高的现状,为开展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项目按照有、无组织的排放形式分类,首次编制经开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特征污染物清单数据库。按照生产装置、储存系统、污水处理装置、其它设施四部分更精确地梳理出有、无组织排放污染物对应的排污节点。根据排放清单,摸清了行业年排放量最大的污染物有机组分为甲醇、非甲烷总烃、醋酸,无机组分为SO2、NOx。针对主要污染物VOCs和NOx,行业当前的污染控制仍以末端治理为主,源头和中间为全过程防控体系薄弱环节。为此按照“源头减排-中间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防治思路,分析不同治理阶段主流技术,集成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全过程控制技术库。对理想状态下全过程技术实施后的预期减排效果进行了初步测算,采取全过程防控技术后VOCs最终预期减排效率为92.8%以上,预计减排376.02t;NOx最终预期减排效率可达94%,预计减排1179.65t。按照项目整体安排,本研究重点选取ZG公司开展典型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VOCs的全过程污染控制技术示范。围绕天然气生产氢氰酸及其衍生物的工艺过程重点排放源,依据清单内容识别企业的各工艺环节具体排污节点和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现有的污染治理问题,再参考集成的技术库构建了ZG企业的污染物全过程防控体系。最终测算ZG公司VOCs年排放量预计减少25.25t,降低了84.25%。

许娜[3](2021)在《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迅猛发展,1950年后发展趋于缓慢,但其产量和规模仍在不断增长。20世纪中期纸浆造纸工业一直是美国的污染大户,在纸浆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进入1970年代后,纸浆造纸工业在经营规模、地理位置、行业整合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发生的同时,环境管制也进入了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中。1970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成立后,相继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纸浆造纸工业的制浆和漂白过程中不仅会排放大量的废水而且也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于是美国环境保护署根据《清洁水法》和《清洁空气法》为纸浆造纸工业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制法规。1974年通过颁布目前可用的最适宜控制技术排放标准(BPT)、可实现的最佳可用控制技术排放标准(BAT)、新源执行标准(NSPS)和新污染源预处理标准(PSNS),开始对该行业的废水排放进行限制。1978年颁布了新源执行标准(NSPS),以限制硫酸盐纸浆厂颗粒物(PM)和总还原硫(TRS)的排放。由于过于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支出高额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更新的成本,以遵守环境管制法规。这使得许多企业的运营成本负担加重,财务绩效下降,发展受阻。在环境管制法规颁布初期受到了许多企业的抵制与反对。1980年代初期,大多数纸浆造纸企业基本完成了技术升级,以遵守环境管制法规。且在80年代也并没有颁布对纸浆造纸工业具有重大影响的法规。1982年和1986年虽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排放法规进行了修订,管制的类别更加详细与全面,但在企业的反对声中其管制标准变得更加的宽松。1985年和1986年还给予了欧文斯伊利诺斯股份有限公司(Owens Illinois Incorporated,O-I)创新技术豁免权等等。这种放松管制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末,1998年环境保护署整合并颁布了针对纸浆造纸工业环境管制条例的《综合规章》(Cluster Rules),该合集中包括了纸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排放管制法规》以及新颁布的《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较于1970-80年代企业对于环境管制的反对,进入90年代后,环境管制的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对于环境管制的态度发生转变,企业开始与政府共同寻求环境管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修订的环境管制法规包含了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激励计划,其更加注重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企业自愿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环境管制在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造成了短期高额的污染治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使得许多企业破产、工厂关闭和失业率增长,但长期来看,其给予了企业无法衡量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了该行业结构的调整。

唐伟[4](2020)在《冷轧2230产线宽板板形与稳定通板耦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极限宽规格板带作为冷轧带钢中的极限产品,其产能产值标志着企业冷轧生产能力的强弱。出于市场需求,国内钢铁企业相继提出开展极限规格带钢生产规划,不断提升产线生产能力,拓展其宽规格带钢产品尺寸参数范围。受轧薄所带来的加工硬化影响,冷轧带钢生产需经轧制和连续退火后,才能满足用户使用。而连退过程中,炉辊倾斜、初始板形、炉内张力等因素综合影响,将致使冷轧带钢炉内跑偏,严重影响冷轧带钢连续退火的通板稳定性。带钢炉内跑偏机理较为复杂,而跑偏影响极为严重,故而急需研究连续退火过程中的稳定通板策略。为此,本文提出基于非对称初始板形与带钢连退跑偏的耦合模型,对某冷轧厂2230酸轧生产线的带钢通板跑偏问题开展系列研究,为冷轧极限宽规格带钢的稳定通板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基于板形评价、板形调控的原理,提出了某冷轧厂2230酸轧生产线超宽轧机的有限元建模,并将该模型与辊型自动建模模块相衔接,便于综合分析超宽轧机板形调控能力。同时,从力能参数、窜辊形式、窜辊位置、弯辊机制等角度研究超宽轧机在对称板形问题、非对称板形问题等领域的应对能力,认为超宽轧机能够应对多阶对称板形问题,但非对称板形调控能力不足。其次,基于板形辊与计算机系统的闭环检测机制,开发带钢初始板形提取模块,依托该系统实现五连轧出口板形信息的拾取。考虑连续退火跑偏机理及影响因素,结合带钢参数化初始板形模型,构建带钢-炉辊耦合模型,分析了带钢张力、初始浪形因素与跑偏量之间的敏感性关系,研究炉辊对中能力。考虑超宽轧机板形调控下的非对称板形问题,分析了宽带钢连退跑偏与初始板形的耦合特性。产线排产工业验证表明,非对称浪形对于带钢连退跑偏具有一定影响。基于模式识别理论,建立了带钢横向初始板形的模式分解办法,分析带钢纵向板形缺陷稳定性。结合某冷轧厂2230生产线搭载的PDA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带钢连退跑偏规律,分析非对称板形与跑偏量的耦合关系,制定超宽规格带钢连退生产工艺,为酸轧连退产线的生产提供指导。最后,基于连退跑偏理论和2230酸轧产线的生产实践,提出了重设板形倾斜控制的启动条件、修正酸轧HMI板形曲线调节控制系统、开发连退生产速度预报系统、设计带钢头尾板形控制方案、优化弯辊前馈/反馈机制等跑偏预防及纠偏方法,各方法与产线相结合,提升了产线生产能力,为极限宽规格带钢连退稳定通板技术的拓展提供了指导。

秦幸幸[5](2020)在《基于非参数方法的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进行在线控制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统计过程控制(SPC)是对企业生产过程质量进行在线控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中,当企业产品质量特性数据可以由一个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来描述时,就称这种质量特性数据为轮廓(Profile)数据。对企业生产过程中表现出轮廓类型的质量特性数据进行控制,是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中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主要就轮廓数据内存在相关性、轮廓内测量点位置发生变化以及轮廓数据同时存在参数误差和形状误差时的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分别进行研究。当描述企业产品质量特性的轮廓数据存在内部相关性时,建立了基于密度的第一阶段轮廓控制图,用来识别企业生产过程质量特性轮廓数据中的受控轮廓集。针对存在内部相关性的轮廓数据,使用线性混合模型对其建模;然后基于密度选择初始受控轮廓,通过2统计量和逐次迭代方法建立第一阶段轮廓控制图。同时,分析了密度参数和初始轮廓个数的设置对所提方法的影响。选取了三种典型的第一阶段轮廓控制方法与本文所提基于密度的方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同其他方法相比,基于密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受控轮廓集。当不同轮廓内测量点位置发生变化并且同时存在参数误差和形状误差时,构建了基于差异度量的非参数EWMA(F-P)联合控制图。针对轮廓数据同时出现参数误差和形状误差的情况,提出基于线轮廓误差构建分别能够描述参数误差和形状误差的统计量;然后建立基于差异度量的非参数EWMA(F-P)联合控制图。选取了四种基于差异度量的方法与本文所提方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差异度量的非参数EWMA(F-P)联合控制图在轮廓内测量点发生变化时能够有效克服轮廓模型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同时能够在企业生产过程同时出现形状偏移和参数偏移时及时发出警报,并且对小偏移更为敏感。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非参数方法的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在企业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日益受到相关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企业相关质量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异常,从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排除异常,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以此降低企业因产品质量原因而产生的损失,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李健[6](2020)在《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控制技术改进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今,玉米淀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中,为了便于运输和储存,我国规定玉米淀粉的含水量不高于14%,在淀粉的生产过程中,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问题一直被广泛关注,所以连续的淀粉生产控制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控制过程中,如何实现干燥后淀粉含水量的在线监测与实时控制一直是影响淀粉生产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整个生产过程中影响淀粉含水量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寻得一种能够实现对淀粉含水量快速测量及实时控制的方法。当前国内外玉米淀粉行业的发展现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大多采用手动控制,手动控制动作慢、误差高。对干燥后淀粉含水量的测量也是运用传统的离线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方式耗时长、效率低。一些企业直接采用现场人员用手触摸判断的方式,根据个人经验来判断淀粉含水量的高低,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及时得出结果,但工人的身体状况及周围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测量感知造成干扰,所以这种测量方式可信度并不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出一套合理的控制系统流程以提高产品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设计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是对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控制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采用进热蒸汽调节阀一拖四控制来实现空气加热器出口温度控制的稳定。其次是引入先进的检测设备——在线近红外分析仪,对干燥后淀粉含水量进行实时在线检测,采用一阶惯性数字化滤波算法减少工业现场复杂电磁环境下高频干扰对信号传输产生的影响,同时利用单边死区HDB-PID控制算法解决控制回路中的大滞后、超调振荡等问题,从而对淀粉干燥过程实现更加快速、稳定的控制。通过控制优化后的测量值能够稳定在目标值周围,偏差及标准差明显减小,说明控制效果稳定,目前淀粉水分的平均线由12.46%提高到13.16%,更加接近目标值,达到系统稳定的同时增加了企业收益。

王曙光[7](2020)在《内部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 ——基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如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在企业竞争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越来越大,产值越来越高,但关键性的技术创新却仍显欠缺,呈现出了“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众多的制造业产业中,医药制造业由于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安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医药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要求、高利润率是它的特点,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医药业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稳健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各项投入和努力是否能够真正地促进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提升,就成为了备受企业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进行医药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和引导,就有了充分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使用Stata与SPSS计量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以我国2014-2018年沪深A股上市医药制造业企业702个观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计量分析,构建了多指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别对技术创新能力与医药制造业企业价值的关系、内部控制与医药制造业企业价值的关系、内部控制对技术创新能力与医药制造业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三个论点进行研究。研究证实对于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来讲,存在以下三点结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价值就越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价值就越高;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价值就越高。文章最后根据这些结论向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常维民[8](2020)在《基于802.1x的企业网络终端准入系统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与网络信息系统相关的安全事件持续增多,病毒、木马等程序的恶意入侵和攻击不断对企业网络系统造成威胁。很多企业在网络和信息系统规模逐渐扩大的同时,面临着缺乏对接入企业内部网络终端有效管控和因终端操作系统、安全配置不合规而导致的企业整体网络安全风险增加的问题。如何按照企业制定的统一规则进行用户终端的入网安全管控,并实现接入终端自主进行安全合规配置,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在网络安全建设和升级中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企业办公网络存在的终端接入安全问题及需求,研究了RADIUS认证协议、802.1x认证、802.1x准入控制等常用技术。(2)研究了企业办公网络准入控制实现流程以及建立网络准入控制系统的方法,设计了基于网络准入和应用准入安全分层防护的企业办公网络终端准入控制系统,实现了企业网络终端接入管控策略、技术与管理的结合。(3)给出了基于802.1x的准入控制系统整体流程及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了身份认证、终端安全项合规检查、阻断与隔离、重定向与修复等功能模块。(4)结合河南某航空运输企业办公网络环境,测试了所设计的准入控制系统整体流程及核心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通过鉴别用户身份,评估用户安全特征及对企业内网用户进行入网管控,可以有效防止非法用户对办公网络进行破坏,保障企业网络与终端、服务器系统与数据的安全。

程媛[9](2020)在《电磁除铁器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磁除铁器是非磁性物料中去除铁磁性杂质的非常重要的设备,是煤炭、水泥、陶瓷等行业必需的设备。它的存在提高了煤炭的质量,减少了破碎机、研磨机等设备发生事故的次数,保护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运输皮带上越来越厚的物料,企业越来越高的除杂要求,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对电磁除铁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电磁除铁器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根据电磁除铁器的使用场合及要求,并结合现有电磁除铁器整体结构方案,择其优点,完成了电磁除铁器结构的优化工作,引入了用鼓形滚筒作为驱动滚筒的自动卸铁装置,减少了卸铁皮带发生跑偏的几率,提高了除铁效率,并运用Solidworks 2014三维建模软件对整体结构进行模型的建立,并论述了各个装置的重要性及结构特点。通过对电磁除铁器主要部件驱动滚筒的力学性能的分析,确定出力学关系,并求出驱动力矩、摩擦力矩等数据,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驱动滚筒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确定出最大应力与变形的分布位置,并以此对滚筒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应用金属检测、PLC控制、信号处理以及智能监控等技术,建立了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该方案达到了节能环保的优良效果;同时,完成了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的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并运用STEP7-Micro/WIN V4.0实现了控制系统程序设计,为实现电磁除铁器的智能化打下基础。利用人机交互技术及远程监控技术,并结合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设计出电磁除铁器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做到了对电磁除铁器节能控制的智能监控,通过Easybuilder8000软件设计了电磁除铁器现场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近程工艺参数设置及功能测试等。同时,通过组态王kingview6.55软件设计了电磁除铁器节能控制的远程监控系统登录界面和监控界面,实现了对除铁信息掌握的及时性、准确性,保证了监控时效性与智能化。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10](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二、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2006—2012年)
    (二)风险管理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并行建设阶段(2013—2019年)
    (三)内部控制体系一体化建设阶段(2020年至今)
三、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四、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两个层面控制的由来
    (二)两个层面控制的建设思路
    (三)两个层面控制协调运行例释

(2)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化工行业发展综述
        1.2.2 末端治理与全过程防控技术发展
    1.3 研究来源、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
    2.1 长寿经开区总体概况
        2.1.1 长寿经开区简介
        2.1.2 长寿经开区行业概况
    2.2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概况
        2.2.1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总体概况
        2.2.2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企业生产信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环境现状及防控水平
    3.1 园区天然气化工企业实地监测
        3.1.1 污染源厂界监测
        3.1.2 监测方法
        3.1.3 监测结果
    3.2 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2.1 VOCs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3.2.2 醛酮监测结果分析
        3.2.3 醇类、无机物及臭气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3.2.4 PM_(2.5)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3.3 经开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防控水平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4.1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有组织废气排放清单编制
        4.1.1 企业废气有组织排放清单
        4.1.2 企业有组织排污节点
    4.2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无组织废气排放清单编制
        4.2.1 企业废气无组织排放清单
        4.2.2 企业无组织排污节点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控技术集成
    5.1 当前行业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评估
        5.1.1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当前VOCs治理技术评估
        5.1.2 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当前NO_x治理技术评估
    5.2 VOCs全过程防控技术集成
        5.2.1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源头减排
        5.2.2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中间控制
        5.2.3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末端治理
    5.3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
        5.3.1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源头减排
        5.3.2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中间控制
        5.3.3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末端治理
    5.4 污染物减排潜力预测
        5.4.1 VOCs全过程控制技术预期减排潜力
        5.4.2 NO_x全过程控制技术预期减排潜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然气精细化工企业VOCs全过程防控减排示范
    6.1 ZG公司简介
        6.1.1 企业厂区布置
        6.1.2 企业生产信息
    6.2 ZG公司VOCs污染分析
        6.2.1 ZG公司VOCs排放来源
        6.2.2 ZG公司VOCs现有治理问题
    6.3 ZG公司VOCs污染物全过程防控研究
        6.3.1 源头减排
        6.3.2 过程控制
        6.3.3 末端治理
        6.3.4 VOCs减排测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1)论文发表情况
    (2)科研参与情况

(3)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学术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原始资料
        (二)环境管制的政策法规
        (三)国外研究概述
        (四)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和问题意识
        (一)研究思路
        (二)问题意识
    四、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污染概况
    一、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20 世纪60-70 年代初规模扩张期
        (二)20 世纪70-80 年产业结构转型期
        (三)20 世纪90 年代产业资本并购期
    二、纸浆造纸工业的污染概况及其环境影响
        (一)纸浆造纸工业的工厂分类及产品
        (二)纸浆造纸工业的污染概况及环境影响
第二章 20 世纪70-90 年代《清洁水法》对纸浆和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应对
    一、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1974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二)1977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
    二、20 世纪8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1982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二)1986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三、20 世纪9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纸浆造纸工业子类别的重新整合
        (二)1998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第三章 20 世纪70-90 年代《清洁空气法》对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应对
    一、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硫酸盐纸浆厂新源执行标准
        (二)纸浆及造纸厂使用的锅炉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
    二、20 世纪80 年代环境管制法规的演变
        (一)硫酸盐纸浆厂新源执行标准的修订
        (二)纸浆及造纸厂使用的锅炉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修订
    三、20 世纪90 年代环境管制法规的演变
        (一)1998 年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颁布
        (二)1998 年纸浆厂回收燃烧排放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提议标准
        (三)1998 年自主技术创新激励计划漂白系统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第四章 20 世纪70-90 年代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影响,以惠好纸业公司为例
    一、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影响
        (一)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资本投资和工业成本的影响
        (二)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市场的影响
        (三)环境管制对技术创新的推动
        (四)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厂存亡及劳动力的影响
    二、美国惠好纸业公司(Weyerhaeuser Paper Co.)个例分析
        (一)环境管制下美国惠好纸业公司的应对措施
        (二)环境管制下惠好纸业公司的经营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冷轧2230产线宽板板形与稳定通板耦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带钢板形控制技术
        1.2.1 板形控制技术综述
        1.2.2 国外先进技术及其控制原理与特点
        1.2.3 国内先进技术及其控制原理与特点
    1.3 冷轧带钢轧机研究现状
    1.4 连续退火稳定通板技术的研究现状
        1.4.1 连退稳定通板国内研究现状
        1.4.2 连退稳定通板国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超宽轧机有限元建模及板形控制技术研究
    2.1 带钢板形类型及成因分析
        2.1.1 带钢板形的基本介绍
        2.1.2 浪形的生成过程和影响板形的主要因素
    2.2 某冷轧厂2230酸轧生产线概述
        2.2.1 连续酸轧生产线介绍
        2.2.2 酸轧机组非对称工作辊的优点
        2.2.3 酸轧机组边部变凸度工作辊的优点
    2.3 某冷轧厂2230超宽轧机辊系有限元建模
        2.3.1 超宽轧机基本参数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
        2.3.3 边界条件处理
        2.3.4 辊型构建模块
    2.4 超宽轧机板形调控能力分析
        2.4.1 轧制力对板形调节能力的影响
        2.4.2 CVC辊零窜下弯辊力对板形调控能力的影响
        2.4.3 CVC辊正窜下弯辊力对板形调控能力的影响
        2.4.4 窜辊位置对板形调节能力的影响
        2.4.5 传统轧机板形调控机理与超宽轧机板形调控机理的关联与不同
    2.5 冷连轧机轧制模型研究
        2.5.1 某厂2230mm冷连轧机数学模型
        2.5.2 基于神经网络与数学模型结合的轧制模型的建立
        2.5.3 变形抗力修正预测方法
        2.5.4 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值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宽带钢连续退火跑偏机理分析及影响因素
    3.1 连续退火过程中带钢跑偏机理分析
    3.2 带钢初始板形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开发
        3.2.1 带钢初始板形提取模块开发
        3.2.2 带钢壳单元本构方程
        3.2.3 带钢参数化初始板形模型
        3.2.4 带钢炉辊耦合模型建模
    3.3 带钢连退跑偏敏感特性分析
        3.3.1 带钢张应力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3.3.2 初始浪长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3.3.3 初始浪高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3.3.4 板宽的跑偏敏感性分析
    3.4 连退炉辊对中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带钢连退跑偏与初始板形的耦合特性分析
    4.1 连退炉内带钢跑偏原因的工业验证
    4.2 带钢初始板形的模式分解
        4.2.1 带钢横向初始板形模式分解
        4.2.2 带钢板形缺陷稳定性分析
    4.3 带钢初始板形与连退跑偏影响关系
        4.3.1 多规格带钢跑偏规律
        4.3.2 初始非对称板形与带钢跑偏的相关性研究
        4.3.3 超宽规格带钢连退生产工艺
    4.4 板形模式识别及连退预报系统开发
        4.4.1 系统设计
        4.4.2 不同型号钢卷板形模式识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宽带钢连续退火跑偏控制工业实验
    5.1 酸轧基板板形目标曲线动态调整
    5.2 带钢非稳态工况下的板形控制
        5.2.1 弯辊力前馈和反馈功能优化研究
        5.2.2 控制功能逻辑结构存在的问题
        5.2.3 弯辊力前馈限幅和调整系数优化
        5.2.4 同规格带头弯辊力继承优化
        5.2.5 带钢头尾弯辊和倾斜控制研究
        5.2.6 2230酸轧大盘旋转倾斜投入
    5.3 连退最大跑偏预控系统软件开发
        5.3.1 神经网络技术
        5.3.2 连退生产预报系统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基于非参数方法的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第一阶段轮廓控制研究综述
        2.1.1 基于参数方法的第一阶段轮廓控制
        2.1.2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第一阶段轮廓控制
    2.2 第二阶段轮廓控制研究综述
        2.2.1 基于参数方法的第二阶段轮廓控制
        2.2.2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第二阶段轮廓控制
    2.3 综述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简介
        3.1.1 统计过程控制基本理论
        3.1.2 控制图的统计意义
        3.1.3 第一阶段轮廓控制基本理论
        3.1.4 第二阶段轮廓控制基本理论
    3.2 考虑轮廓内部相关性的非参数轮廓控制图
    3.3 基于差异度量的轮廓控制图
第四章 基于密度的第一阶段轮廓控制
    4.1 基于密度的第一阶段轮廓控制图设计
        4.1.1 密度概念
        4.1.2 基于密度的第一阶段轮廓控制图实施步骤
    4.2 P、Q和对控制图性能影响研究
        4.2.1 性能指标选取
        4.2.2 仿真设置
        4.2.3 P和 Q对控制图的性能影响分析
        4.2.4 置信水平α对控制图性能的影响分析
    4.3 与其他典型方法的性能比较研究
    4.4 本章小结
        4.4.1 几点建议
        4.4.2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差异度量的第二阶段轮廓控制
    5.1 基于差异度量的EWMA(F-P)联合控制图设计
        5.1.1 、差异度量的概念
        5.1.2 EWMA(F-P)联合控制图统计量的构建
    5.2 EWMA(F-P)联合控制图的实施
        5.2.1 控制限的确定
        5.2.2 分配系数w的设定
        5.2.3 基于差异度量的EWMA(F-P)联合控制图的实施步骤
    5.3 性能比较研究
        5.3.1 仿真设置
        5.3.2 只存在参数误差时各控制图检测性能比较
        5.3.3 只存在形状误差时各控制图检测性能比较
        5.3.4 参数和形状误差都存在时检测性能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控制技术改进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玉米淀粉加工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1.3 DCS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工艺
    2.1 玉米淀粉的应用
    2.2 淀粉脱水及干燥工艺流程
    2.3 淀粉脱水干燥主要设备
        2.3.1 空气加热器
        2.3.2 干燥管
        2.3.3 刮刀离心机
        2.3.4 在线近红外分析仪
    2.4 淀粉脱水及干燥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2.5 主要参数监测点及控制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PCS7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3.2 PCS7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3.3 控制硬件设计组态
    3.4 网络通讯设计
        3.4.1 PROFINET
        3.4.2 现场通信设备
        3.4.3 第三方通讯设计
    3.5 控制系统冗余分析
    3.6 系统柜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系统程序与人机界面设计
    4.1 PCS7 基本功能块
        4.1.1 电机控制功能块
        4.1.2 阀门控制功能块
        4.1.3 数字量监控功能块
        4.1.4 模拟量监控功能块
        4.1.5 PID控制器功能块
    4.2 空气加热器出口温度监测控制回路设计
    4.3 含水量监测控制回路设计
    4.4 解碎盘称重控制回路设计
    4.5 上位机操作界面
        4.5.1 玉米淀粉工艺主画面
        4.5.2 用户管理器
        4.5.3 操作记录及消息报警系统
        4.5.4 历史趋势曲线及数据归档
第5章 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控制技术改进与应用
    5.1 数字化滤波算法
        5.1.1 惯性滤波算法基本原理
        5.1.2 一阶惯性数字化滤波电路
        5.1.3 一阶惯性滤波在PCS7 系统中的应用
    5.2 空气加热器温度节能控制改进
        5.2.1 出口温度定值控制
        5.2.2 蒸汽调节阀一拖四节能控制
    5.3 成品淀粉含水量控制算法改进
        5.3.1 含水量控制流程
        5.3.2 常规PID控制器算法
        5.3.3 常规PID控制回路仿真
        5.3.4 常规死区PID控制器
        5.3.5 单边死区HDB-PID控制算法
        5.3.6 单边死区控制程序设计应用
        5.3.7 控制程序应用及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7)内部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 ——基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章结构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综述
    2.1 文献回顾
        2.1.1 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2.1.1.1 技术创新概念
        2.1.1.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2.1.2 企业价值的相关研究
        2.1.2.1 企业价值概念
        2.1.2.2 企业价值评价
        2.1.3 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
        2.1.3.1 内部控制概念
        2.1.3.2 内部控制评价
        2.1.4 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相关研究
        2.1.5 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相关研究
    2.2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竞争优势理论
        3.1.2 技术创新理论
        3.1.3 委托代理理论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2.1 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2.2 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2.3 内部控制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指标选择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4.1.3 调节变量
        4.1.4 控制变量
        4.1.5 变量定义汇总
    4.2 模型构建
    4.3 研究样本选取
第五章 研究过程与结果
    5.1 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5.1.1 适度性检验
        5.1.2 主成分分析
        5.1.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量化
    5.2 描述性统计
        5.2.1 因子分析指标
        5.2.2 回归分析指标
    5.3 变量相关性分析
    5.4 多元回归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和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8)基于802.1x的企业网络终端准入系统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企业内网安全与终端准入控制技术
    2.1 企业TCP/IP分层的网络安全防护
    2.2 802.1X相关准入控制技术
        2.2.1 RADIUS认证协议
        2.2.2 IEEE802.1x协议
    2.3 802.1X型准入控制
    2.4 准入产品技术分析
        2.4.1 思科NAC准入技术分析
        2.4.2 Juniper UAC准入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办公网络终端准入控制需求分析
    3.1 终端安全缺陷分析
    3.2 准入系统功能需求
        3.2.1 认证与准入控制功能
        3.2.2 阻断与修复功能
        3.2.3 安全项合规检查功能
        3.2.4 安全防护软件评估功能
        3.2.5 系统性能需求
    3.3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描述
        4.1.1 系统设计原则
        4.1.2 系统框架
        4.1.3 总体功能框架
        4.1.4 用例图
    4.2 准入控制流程设计
        4.2.1 NAC准入控制器架构
        4.2.2 认证服务与准入客户端模块
    4.3 准入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过程
        4.3.1 网络准入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4.3.2 应用准入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4.3.3 准入控制实现的功能
    4.4 安全项合规检查功能设计与实现
        4.4.1 安全项检查流程
        4.4.2 安全项合规检查模块设计与实现
        4.4.3 策略比对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环境需求
    5.2 终端用户界面功能测试
    5.3 接入管理配置功能测试
    5.4 准入控制及修复引导功能测试
        5.4.1 网络准入控制功能测试
        5.4.2 应用准入及修复引导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电磁除铁器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除铁器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3.1 当前除铁器设备存在的问题
        1.3.2 除铁器设备的发展方向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磁除铁器结构设计与三维模型建立
    2.1 电磁除铁器主要技术参数
    2.2 电磁除铁器整体结构的设计
        2.2.1 现有电磁除铁器结构方案分析
        2.2.2 电磁除铁器结构方案确定
        2.2.3 电磁除铁器工作原理
    2.3 电磁除铁器的三维模型建立
        2.3.1 吸铁装置的三维模型建立
        2.3.2 自动卸铁装置的三维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3 电磁除铁器主要部件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仿真软件的介绍
    3.2 驱动滚筒的受力分析
    3.3 驱动滚筒的有限元仿真与改进
        3.3.1 驱动滚筒的ANSYS有限元分析
        3.3.2 驱动滚筒的改进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确定
        4.2.1 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介绍
        4.2.2 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工作原理
    4.3 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硬件设计
        4.3.1 金属探测仪
        4.3.2 信号处理单元
        4.3.3 其它构成硬件的选择
    4.4 电磁除铁器控制方案软件设计
        4.4.1 STEP7-Micro/WIN V4.0 编程软件介绍
        4.4.2 控制程序编写
    4.5 本章小结
5 电磁除铁器智能监控系统
    5.1 引言
    5.2 软件介绍
        5.2.1 Easybuilder8000 软件介绍
        5.2.2 组态王kingview6.55 软件介绍
    5.3 人机交互系统方案设计
        5.3.1 人机交互系统简介
        5.3.2 人机交互系统方案确定
        5.3.3 人机交互界面布置
    5.4 远程监控技术
    5.5 远程监控系统
        5.5.1 远程监控系统登录界面
        5.5.2 远程监控系统监控界面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四、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 白华,周松连,李舒莹,梁维绮. 财会通讯, 2021(20)
  • [2]工业园区天然气精细化工行业大气污染全过程防控研究 ——以长寿经开区为例[D]. 郝宇杭.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3]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D]. 许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冷轧2230产线宽板板形与稳定通板耦合机理研究[D]. 唐伟. 燕山大学, 2020(07)
  • [5]基于非参数方法的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研究[D]. 秦幸幸.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6]玉米淀粉脱水及干燥控制技术改进与应用研究[D]. 李健.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0)
  • [7]内部控制、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 ——基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王曙光.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8]基于802.1x的企业网络终端准入系统研究及设计[D]. 常维民. 郑州大学, 2020(02)
  • [9]电磁除铁器及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D]. 程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10]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