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生物实验中对初中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浅析在生物实验中对初中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李洪

摘要: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自主性、启发性、民主性、实践性、探索性、个性化和开放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新动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操作技能。

关键词:生物实验;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

《当代教育新理念》提出:“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未来,突出创新”,“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还包括新的发明和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术与技术”。创新还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的一种合理、科学的扬弃。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是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

生物学既是新世纪的前沿科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窗口。

生物规律的发现和生物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生物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地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体现创新教育的自主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初中学生活拨好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材料,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的现象都感到新鲜,但不能持久。因此,在生物实验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如: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实验的第一个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显微镜属于精密仪器,要让每名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为主,都能独立操作显微镜,保证每名学生都有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机会。掌握相对规范的操作方法,为以后进一步观察微小的生物和结构提供基本条件。让学生由宏观的实物过渡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胞,激发学生想了解微观世界的欲望,从而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让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的操作或在学生实验时,由学生上台作示范,以培养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主体的发展是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其主体性,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二、体现创新教育的启发性原则,利用章前图片和引言,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单元首页引言引用了一位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形容绿色植物的话:“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一句话指向三个方面:“窃取天火”指向绿色植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光合作用,也包括相应的形态结构;“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指向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指向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这段引言实际上已经暗示:本单元不是单纯介绍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类群等传统的植物学知识,而是从生物圈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绿色植物的知识时,特别关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就是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释放的氧气满足了绝大多数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需要。因此,绿色植物被誉为生物圈的基石,绿色植物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教师在教学时要借助教材提出的问题“你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吗?”引起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体现创新教育的实践性原则,培养多种实验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让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一定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欲,激发创新欲望,引导学生把创新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把创新目标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自觉地努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体现创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有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应生成一种民主、平等的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既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又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只有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桥梁,以保证学生的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才能使各种智力的、非智力的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教师要在发挥主导性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进而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多表扬肯定学生的勇敢精神,通过讨论加以指导。

五、体现创新教育探索性原则,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育教学活动要贯彻探索精神,为学生创设探索情景,提出探索性问题。坚持探索性原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解放学生的思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火花,导向其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形成。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从而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教师应善于捕捉教学中的“创新点”,进行加工处理,及时“放大”,鼓励学生敢疑、好问、多想、善猜、常比、深究、互辩,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材21页引导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在讨论和完善计划中提出:“想一想,怎样才能尽量减少花生种子燃烧中热量的散失?”课前,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且设计、制定探究方案。结果学生设计出了几种装置:有的用废弃的大可乐塑料桶,有的用倒置的漏斗,有的用牛奶盒或硬纸盒,这些装置既节能,又方便,有较强的稳固性,特别是增加了实验时的安全性。

六、体现创新教育的个性化原则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力,都有可能成才,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七、体现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活动要师生开放,向现代社会开放,敢于吸收国内外一切最新的适合于我国实际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

初中生物实验孕育着大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各种因素。在实验时,丰富的生物事实作用于感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感官刺激,各种需要回答的课题,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源泉,各种自然规律运用于实际,为学生创造想象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不断出现的各种错误,失败,为学生创新精神增添了动力。教师应把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每个创新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如何突破原有模式的束缚,敢于创新:首先,教师要对教什么进行充分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设计与开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空间;其次,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模式的选用,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组合、联系、检验、选择、修正,激发教学的智慧和活力,使其与教育发展的趋势同向,力争在教学前沿努力探索、匠心独具并有所创造,让教学充满智慧和挑战;此外,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知识的理性达成最佳的匹配,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让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洋溢着创造性和艺术性。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城郊中学

邮政编码:646400

标签:;  ;  ;  

浅析在生物实验中对初中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