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四川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剂科6170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7-0058-02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几年国内有关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报告,综合性分析。结论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效果显著,但引起儿童胃肠系统、血液、肝肾等组织和器官的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充分掌握其药物机理、副作用等特性,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因其不良反应带来的药源性疾病。
【关键词】布洛芬小儿发热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布洛芬作为非甾体抗炎药(ZSAIDs)环氧酶(COX)抑制药被市场开发上市后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特别是除了应用于风湿、类风湿的炎症和镇痛外,近年来还因其儿童解热效果突出而被儿科医生用于各种因素感染引起高热的药物治疗。炎症反应时,细胞膜磷脂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PG)及血栓素(TXA2),布洛芬抑制COX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解热作用。该药因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吸收量较少受食物和药物的影响而被广泛应用。
临床疗效
小儿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病症,其原因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通常在一般情况下体温低于38.5℃时,原则上都不需要首先给予降温处理。但是,对体温过高或高热持续不退的患儿,为避免引起脑细胞损伤和体温升高而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而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布洛芬因抑制下丘脑致热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发挥良好的解热作用,目前在临床除了应用于风湿、类风湿等疾病抗炎、镇痛外,现已普遍应用于儿童发热的药物治疗。楼雁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180例中,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80例,分别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栓剂,结果两组用药后第1—2h内退热效果基本相同,但对照组在3—4h后体温呈回升趋势,而治疗组能维持6—8h的药效。治疗组的退热的显效率为93%,对照组为67.5%,显示出布洛芬混悬液退热作用强,维持时间长。同样,李金平医师将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症状10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布洛芬混悬液(56例)和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44例)治疗,体温降低1.5℃前2h两组基本相似,而2h后布洛芬混悬液仍然维持疗效。张国海等人将发热症状患儿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布洛芬混悬液和复方氨基比林治疗,结果同样显示布洛芬混悬液在2h就能使患儿体温降至接近正常水平,并维持6—8h。从上述治疗案例可见:布洛芬与其他ZSAIDs相比,在解热作用上基本相似,但布洛芬维持药效时间相对较长,对高热患儿可减少用药频率而降低药物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不良反应
布洛芬是非选择性ZSAIDs环氧酶(COX)抑制药,对COX—1和COX—2的抑制无明显差别,因COX—1为结构酶,调节人体胃肠、血管、肾等组织的正常功能,对COX—2的抑制才是其发挥药效的基础。由于COX—1的抑制导致其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血小板集聚、外周血管阻力及肾血流量分布等功能的影响,最终表现出相关方面的不良反应。据报道:最常见为胃肠道系统,如腹部不适到严重的出血或使消化溃疡复发,发生率高达30%,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极为常见,但较轻微,如头痛、头晕。长期大剂量使用时可发生血液病或肾损伤。肝毒性作用十分轻微。过敏反应不长常见,可能出现伴有皮疹的发热、腹痛、头痛、恶心和呕吐,肝脏损害甚至出现脑膜炎症状。刘绍德等人通过收集1995—2005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80例布洛芬不良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布洛芬的ADR与用药剂量、疗程及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为主(36.25%),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同样,郑琛通过收集1994—2009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布洛芬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样显示:用药剂量、疗程及合并用药等因素与布洛芬的ADR密切相关,累及系统器官以全身性损害为主(占30.56%),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合理用药
完善而理想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种类、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药物及其制剂,安全、有效、经济治愈疾病为其目的。在布洛芬不良反应的报道中可发现,出现ADR的频率、严重程度与布洛芬用药剂量、疗程及不合理的合并用药有关,由于儿童,尤其新生儿(出生后28天)正处于不断发育时期,身体各种构成成分和器官的生理功能都不成熟,大多数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和ADR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别。因此,安全而有效用药在小儿患者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合适的剂型
发热是婴幼儿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同时也是机体受感染时保护性反应的表现。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应慎用解热药,体温不超过38.5℃时不要用药,可采用物理降温方式适当处理。当体温长时间处于高热状况时,可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采用布洛芬的不同剂型给药,如,年龄较小、依从性较差的患儿可采用栓剂用药,年龄稍大、依从性较好的患儿可采用口服的方式给药,如:混悬液、颗粒剂、片剂等方式。
二、选择适当的剂量及合理的给药间隔时间
剂量不当是儿科ADR发生的主要因素,药物剂量应随小儿成熟度及病情不同而异。小儿年龄、体重、体质强弱都是决定用药剂量的关键因素,而不单单是成人剂量的缩减。在计算用量时,应根据小儿的体重、年龄及肝肾功能等情况综合考虑,常用方法有体表面积法、小儿体重法、年龄计算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布洛芬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或多个复方制剂的重复给药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避免此类现象发生而引起药物超量使用。布洛芬解热的疗效在用药2h左右基本上就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通常能维持6—8h。在用药期间,每天给药以TID(一天三次)为宜,如有体温回升现象,可适当采用冰敷、酒精搽浴等物理降温方式控制,尽量减少用次数。在解热治疗过程中不能超过3天,尽量降低疗程。
三、充分了解药物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及患儿体质状况
熟悉药物特性,掌握药物的禁忌和药物相互作用是合理用药的前提。布洛芬与其它ZSAIDs在解热、镇痛、抗炎药同时用时可增加胃肠道的ADR,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时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倾向。肾功能、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血友病或其它出血性疾病患儿,使用前必须咨询医师。对布洛芬过敏或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儿应禁用。
总之,合理应用布洛芬的退热作用,不仅能及时控制患儿的病症,减轻患者的病痛及药物所带来不良损害,而且还可减少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
参考文献
[1]楼雁.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儿童发热的疗效观察.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年12期.
[2]李金平.布洛芬对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退热作用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9期.
[3]张国海等.布洛芬混悬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比较.儿科药学杂志.2007年13卷第5期.
[4]刘绍德.布洛芬不良反应80例文献分析.中国药业.2008年02期.
[5]郑琛.布洛芬不良反应72例文献分析.海峡药学.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