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何正红,陈朋飞[1](2021)在《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安全分析及改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堤防工程建设不仅关系到抗洪抢险水平和土地资源的科学使用,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堤防道路设计主要依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从交通行业规范的规定和要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位置交通存在安全隐患,提出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改善设计的原则和思路,从平面交叉设计和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两个方面明确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点,以有效提升堤防道路交叉的安全行车水平。
耿飞[2](2021)在《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含砂粉土包含粉土颗粒和砂土颗粒,由河流冲刷和风化作用形成,广泛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地基中。该类土体内部普遍分布有大量孔隙,且由于不含黏粒粘聚力一般偏小或不存在,动荷载下易液化。基于含砂粉土的成因其在江河沿岸广泛分布,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堤防工程地基中。在渗流和地下水浸泡作用下,堤防地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地基中饱和状态的含砂粉土强度较低,同时满足液化破坏的必要条件,在地震荷载下极易发生液化破坏,引发堤防工程发生滑坡、决堤等各类灾害。为了研究含砂粉土的各类物理力学性质,探索其孔压增长规律和液化判别方法,揭示含砂粉土质堤防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理,本文以吉林西部松花江流域的典型含砂粉土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某堤防工程为工程案例,开展了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常规土工试验、静动三轴试验,测试了吉林西部典型含砂粉土物理力学特性,探索了其动力特性并揭示了其在循环荷载下的破坏机理。(2)基于动三轴试验结果,引入深度学习的方法,研究振次、围压对含砂粉土液化临界动应力的影响,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饱和含砂粉土孔压增长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试验结果的仿真性能提出了相应的液化预测和安全区划分方法。经过验证,该模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基于该模型提出的液化预测和安全区划分方法可靠、有效。(3)以吉林西部地区松花江流域某含砂粉土质堤防为工程案例,研究了其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揭示其深层液化机理和致灾原因。
欧阳院平,谢桥军,周丹,岳红艳[3](2021)在《堤防防洪补救措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行政审批项目水影响论证报告编制大纲》,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对现有堤防、护岸工程安全有较大影响,需提出有关补救措施。通过总结工程建设项目隧道下穿或桥梁跨越堤防防洪补救措施等工程经验,提出了堤防防洪补救措施专项设计中的堤防开挖恢复、防渗处理、钻孔封堵等常用工程措施,对于防洪补救应对堤防渗流和堤岸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对提高堤防防洪补救设计质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张鹏[4](2021)在《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加固设计探析——以滏阳新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滏阳新河建成逾50 a来从未经受过特大洪水的考验,经风雨侵蚀,工程老化失修比较严重,堤顶欠高、堤宽不足,部分堤段筑堤土料不符合规范要求,或碾压不够密实,故造成现状堤防险工险段较多,洪水时易发生险情。分析了堤防加固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堤防加固工程的社会效益,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胡晓红,邓越胜[5](2020)在《堤防道路改造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堤防道路作为堤防和道路的结合体,一侧临江挡水、另一侧临布置有市政建筑物、防洪设施等构造物,以及农田、林地等自然资源土地,其地理位置特殊、环境因素多变,堤防道路改造技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解决防洪、交通等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由于道路与堤防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堤防道路属于交叉学科,目前关于堤防道路的改造技术要求研究较少。以严格执行堤防防洪标准、保障行洪安全、不影响堤防原有功能为原则,按道路位于堤顶和道路位于堤脚2种工况、向背江侧拓宽和向临江侧拓宽2种方向,提出了4种堤防道路改造技术方案,研究了路基高度、路基控制不均匀沉降的改造技术、与压浸台结合的路基结构,并提出了堤防道路改造全要素理念。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江北快速路、长江主轴右岸大道,可为类似堤防道路的改造设计提供借鉴。
陈旭[6](2021)在《北方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以滦平县牤牛河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中小河流众多且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防洪安全是河流防洪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河流的生态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山区河道源短流急且季节性强,汛期防洪压力大,而非汛期经常断流,不少河道景观生态效果较差,治理当中需兼顾防洪、生态和景观效果,无疑增加了治理设计的复杂程度。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牤牛河为例,对山区河道生态整治工程进行设计并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牤牛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河段进行了水文、气象、洪水、地质等资料的调查与分析,确定了生态治理的目标和原则为防洪除患;生态优先,接近自然;保护为主,适当考虑开发。(2)将传统工程设计与生态景观元素融合,在防洪工程设计的同时进行了河道沿途及重要节点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而对工程设计中不同材料的运用、不同工程设计方案的选取进行行洪要求、景观效果、工程安全、经济技术综合分析比选,优选了工程设计方案。(3)在通过一维水力计算推求河道水面线的同时,基于MIKE21建立了设计河段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数学模型,计算了设计工况下的河道水位分布、断面流速场,为工程设计提供精细指导。(4)在对河道进行数值模拟时,选取同时具备顺直段、分叉段、弯道段的标志性河段,使计算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为地形复杂的山区河道的水力学计算提供了更加精细的计算方法。融合工程安全与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是实施河道治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流空间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洪水数值模型建立二维水动力模型的研究为复杂山区河道的水力学计算以及工程设计的优化探寻了可行的方法。
孙中禹[7](2020)在《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进行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工作,对FAHP方法展开研究,在国家现行规范导则指导下,根据徐州市堤防工程实际运行管理的特点,统筹结合堤防运管、实体质量、防洪标准、渗流安全、结构安全及交叉建筑物安全等六方面指标,构建了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堤防安全综合评价分为四类,一类为安全,二类为基本安全,三类为不安全,四类为极不安全四个等级。采用专家打分方法,构建模糊评判矩阵;同时利用专家咨询法收集指标参数,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指标参数,计算四级指标权重;最后模糊评判矩阵与权重值综合计算得到堤防安全工程综合评价得分。计算过程确保每一级指标权重值通过一致性检验,达到精度要求。完善好评价模型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展开实证研究,构建的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项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12个三级指标,并将它们进一步细化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大类指标集。定性指标采用专家打分评的方法,邀请市水务局的相关专家直接打出的评分,用模糊统计原则,通过数值计算得出隶属度;定量指标是将实际测量、计算得到的指标数值,和规范规定的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评分结果求得隶属度。最后对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等级,得出结论即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得为84.71,综合等级为“基本安全”,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合理的管理建议。
刘爱军[8](2020)在《基于风险的里运河东堤综合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都处于江河下游,主要依靠堤防工程保护耕地、财产及人民生命安全。堤防工程一旦失事,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在防汛抗洪实践中发挥着显着的减灾效益。堤防受工程施工、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风险,为防范风险,需综合分析风险其成因、危害程度等。为此,通过堤防工程风险分析,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扬州境内江都区段和高邮段里运河(包括高水河,下同)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送水通道,同时也是江都抽水站排泄里下河地区涝水的通道,其东堤是里下河地区的防洪屏障,为国家I级堤防。里运河东堤还有涵洞等穿堤建筑物,有些如子婴闸,历史比较长,局部堤段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堤防和穿堤建筑物一旦失事,将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里运河持续高水位运行期间,虽然运行管理部门将其堤防重要险工患段,作为重点防控对象加强巡视检查,但由于对堤防的病险程度与破坏模式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加之安全监测设施不全,难以准确掌握堤防工程的实际运行的安全状态,给运行管理部门的工程调度、安全管理带来难度,也难以为今后的工程除险加固提供日常管理资料支撑。本文通过研究里运河东堤江都区段和高邮市段的堤防工程历史沿革和现状隐患,对其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梳理,并对典型险工患段进行详细调查;结合堤防工程运行实际,对里运河东堤潜在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风险评估理论,利用风险矩阵法对里运河东堤典型堤段进行风险计算,对其典型险工患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参考大坝风险标准,拟定里运河东堤工程生命风险标准、经济风险标准和社会风险标准,提出里运河东堤土堤及典型穿堤建筑物的险情判别标准,初步实现基于风险理念的险工患段定等分级。
李隆俊[9](2020)在《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作为一条“性格多变”、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古以来,我国曾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治理洪水灾害。建国后,中华民族儿女始终将保证黄河不决溢作为黄河治理中最为主要的任务,而堤防工程安全是确保黄河不决溢的重要前提,是确保黄河安澜、保障沿黄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防线。因此,进行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搜集了大量的黄河堤防工程资料,结合黄河堤防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古以来的黄河决溢或其它险情进行了分析,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将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建立了黄河堤防安全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的主客观赋权方法对影响黄河堤防安全因素进行综合权重分析,通过询问专家意见并结合黄河堤防工程现状,确定评价集与对应隶属函数,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建立了现有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能的评价模型。为验证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了中牟黄河堤防工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评分;采用本文构建的黄河堤防工程综合安全评价模型,对分析段堤防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给出了分析段堤防安全等级。最后,根据等级认定情况,对影响中牟黄河堤防工程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堤防工程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具有针对性的管理防护措施,为确保黄河堤防工程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支持。
胡旻皓[10](2020)在《“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以汉江上游某段堤防挡墙为例》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挡土墙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土木、水利、公路等建筑工程中,但复合型挡土墙的设计理论尚未完善。本文以汉江上游某段“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为例,对该工程挡土墙结构进行了二维和三维的有限元分析。本文所做的数值模拟试验的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二维数值分析程序Rocscience Phase2对堤防挡土墙进行平面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各种工况下堤防的变位值均较小,变位规律正常;墙趾部位应力相对较大,墙趾主压应力值在1.1~1.5Mpa之间,堤防整体应力分布规律正常;格栅轴力在水位骤降工况下达到最大,最大值为21.8KN,低于格栅筋带的强度50KN;完建工况、正常工况、设计洪水工况、水位骤降工况的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99、1.90、1.95、1.56,堤防整体稳定满足规范要求。2.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堤防挡土墙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各种施工运行工况下的扶壁式挡土墙面板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正常;在扶壁内侧,竖向应力以压应力为主,应力最大达到1.4KPa,在扶壁外侧则会出现拉应力,最大达到1.0KPa;挡土墙总体变形值不大,变形规律正常;挡墙最大压应力发生在扶壁式挡土墙面板下部折坡部位,最大拉应力发生在扶壁斜面与底板连接部位,个别部位拉应力值已经超过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1.43MPa,需要设置钢筋解决;完建工况、正常工况、设计洪水工况、水位骤降工况下,挡土墙建基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分别3.01、2.50、2.86、1.91,满足规范规定的稳定要求。研究成果为该工程挡土墙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安全分析及改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堤防道路的特点及与乡村道交叉存在的问题 |
1.1 堤防道路的特点 |
1.2 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存在的问题 |
1.2.1 交叉的主要类型 |
1.2.2 交叉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交通安全改善设计原则 |
2.1 改善设计应采取综合技术措施,确保全面合理 |
2.2 改善设计应满足标准技术要求,确保规范设计 |
2.3 改善设计应结合工程实际和投资,确保安全经济 |
3 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交通安全改善设计 |
3.1 合理选择交叉接入位置,优化接入段线形,降低交通安全风险 |
3.1.1 合理设置交叉位置及间距 |
3.1.2 乡村道接入平面线形优化方案 |
3.1.3 乡村道接入纵面线形优化方案 |
3.2 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主线警示,改善主线行车环境 |
3.3 明确路权,控制乡村道汇入主线速度,提升主线通行效率 |
4 结束语 |
(2)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土体动力特性试验研究现状 |
1.1.2 孔压增长模型研究现状 |
1.1.3 液化机理及判别方法研究现状 |
1.1.4 堤防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土体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2.1 颗粒分析试验 |
2.2 含水率试验 |
2.3 密度试验 |
2.4 液塑限试验 |
2.5 易溶盐和有机物含量试验 |
2.6 静三轴试验 |
2.6.1 试验仪器介绍 |
2.6.2 试验方法与过程 |
2.6.3 试验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荷载下饱和含砂粉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
3.1 动三轴试验内容 |
3.1.1 试验土样和仪器 |
3.1.2 试验方案 |
3.2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 |
3.3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孔压发展规律 |
3.4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路径发展规律 |
3.5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发展规律 |
3.5.1 动弹性模量发展规律 |
3.5.2 阻尼比发展规律 |
3.6 饱和含砂粉土抗液化强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孔压增长模型 |
4.1 传统孔压增长模型 |
4.2 BP神经网络原理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及训练过程 |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孔压增长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
4.5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
4.6 基于孔压增长模型的液化预测和安全区划分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含砂粉土质堤防地震响应分析 |
5.1 有限元计算的关键问题 |
5.1.1 有限元软件的选用 |
5.1.2 土体本构模型 |
5.1.3 工程概况 |
5.2 静力响应分析 |
5.2.1 静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
5.2.2 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
5.3 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 |
5.3.1 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
5.3.2 地震荷载的输入 |
5.4 特征点加速度响应分析 |
5.5 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
5.6 基于临界液化破坏面的堤防液化分析 |
5.6.1 基于临界液化破坏面的液化判定方法 |
5.6.2 液化区域分布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堤防防洪补救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洪补救措施 |
1.1 堤防的开挖与恢复 |
1.1.1 堤防开挖 |
1.1.2 堤防恢复 |
1.2 防渗处理 |
1.2.1 堤身防渗 |
1.2.2 桥墩周边防渗 |
1.2.3 基坑周边防渗 |
1.2.3. 1 基坑支护结构防渗 |
1.2.3. 2 地下水处理措施 |
1.2.3. 3 基坑周边顶面防渗封闭处理 |
1.2.3. 4 降水井观测 |
1.3 钻孔封堵 |
1.3.1 钻孔封堵情况概况 |
1.3.2 钻孔封堵回填 |
2 堤防渗流和稳定性分析 |
2.1 堤防渗透稳定计算分析 |
2.1.1 渗流计算模型 |
2.1.2 计算工况及安全系数要求 |
2.1.3 工程实例 |
2.2 堤岸稳定计算分析 |
2.2.1 计算要点 |
2.2.2 工程实例 |
3 结语 |
(4)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加固设计探析——以滏阳新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兴建必要性 |
2 堤防加固方案 |
2.1 复堤工程 |
2.1.1 原设计指标 |
2.1.2 设计堤顶高程确定 |
2.1.3 堤身横断面设计 |
2.1.4 复堤长度确定 |
2.1.5 堤身复土位置 |
2.1.6 堤坡稳定计算 |
2.1.7 堤防填筑设计 |
2.2 堤防险工及隐患治理 |
2.2.1 砂土堤段 |
2.2.2 堤身土体疏松段 |
2.2.3 其他隐患治理 |
3 社会效益 |
(5)堤防道路改造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堤防道路断面改造方案研究 |
2.1 堤防道路断面改造原则 |
2.2 道路位于堤顶工况的改造方案 |
2.2.1 向背江侧拓宽 |
2.2.2 向临江侧拓宽 |
2.3 道路位于堤脚工况的改造方案 |
2.3.1 向背江侧拓宽 |
2.3.2 向临江侧拓宽 |
3 堤防道路路基改造技术研究 |
3.1 路基高度研究 |
3.2 与堤顶结合的路基控制不均匀沉降技术研究 |
3.3 与压浸台结合的堤防道路路基结构研究 |
3.3.1 路基工作区深度研究 |
3.3.2 与压浸台相结合的路基结构方案研究 |
4 堤防道路改造全要素理念应用研究 |
4.1 全要素设计理念定义 |
4.2 堤防道路改造全要素理念内容 |
(1)统筹道路和堤防建设: |
(2)统筹交通和景观建设: |
(3)统筹车行交通和慢行交通建设: |
(4)统筹文化和旅游建设: |
4.3 堤防道路改造全要素理念应用 |
4.3.1 座椅式护脚 |
4.3.2 人行道铺装 |
5 工程应用 |
5.1 武汉市江北快速路 |
5.2 武汉市长江主轴右岸大道 |
6 结 论 |
(6)北方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以滦平县牤牛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道生态整治研究现状 |
1.2.2 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河流洪水计算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况及基础计算分析 |
2.1 牤牛河河道工程基本概况 |
2.1.1 河道现状及工程位置 |
2.1.2 气象与水文 |
2.1.3 工程地质条件 |
2.2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3 设计思路与原则 |
2.3.1 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
2.3.2 设计原则 |
2.4 工程规模及总体布置 |
2.4.1 工程总体布置及任务 |
2.4.2 工程任务 |
2.5 设计洪水 |
2.6 天然水面线计算 |
2.6.1 计算公式 |
2.6.2 糙率的选取 |
2.6.3 天然河道水面线计算成果 |
2.7 小结 |
3 牤牛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
3.1 防洪堤线布置 |
3.1.1 堤线布置原则 |
3.1.2 堤线比选 |
3.2 河道工程设计 |
3.2.1 断面设计 |
3.2.2 生态型岸墙及岸坡工程设计 |
3.3 生态景观工程设计 |
3.4 设计水面线成果 |
3.5 小结 |
4 基于MIKE21的河道二维洪水数值模拟 |
4.1 MIKE21模型简介 |
4.1.1 控制方程 |
4.1.2 数值解法 |
4.2 模型构建 |
4.2.1 模拟计算范围的确定 |
4.2.2 网格划分 |
4.2.3 边界控制条件 |
4.2.4 模型合理性验证 |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1 分叉区域模拟结果 |
4.3.2 弯道区域模拟结果 |
4.4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和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述 |
2.2 水文情况 |
2.3 地质情况 |
2.4 历年加固改造情况 |
2.5 运行管理情况 |
2.6 现状存在问题 |
2.6.1 堤身问题 |
2.6.2 建筑物问题 |
2.6.3 机电设备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
3.1 堤防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 |
3.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 |
3.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3.2 影响堤防安全因素分析 |
3.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3.4 指标评价标准 |
第4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模型 |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确定权重方法理论分析 |
4.1.2 堤防工程评价指标权重值 |
4.2 综合评价方法 |
4.2.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理论与方法步骤 |
4.2.2 三级递阶结构模型理论 |
4.2.3 构造模糊综合评判关系矩阵的两类特殊问题 |
4.2.4 综合评价等级 |
第5章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5.1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分析 |
5.1.1 运行管理 |
5.1.2 工程质量 |
5.1.3 防洪标准 |
5.1.4 渗流安全 |
5.1.5 结构安全 |
5.1.6 交叉建筑物 |
5.2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各指标得分及隶属度 |
5.3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5.3.1 层次分析模型实证研究 |
5.3.2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实证研究 |
5.4 徐州市故黄河(和平桥~汉桥段)堤防工程安全性综合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风险的里运河东堤综合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堤防建设概况 |
1.1.2 研究里运河堤防安全风险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堤防渗流、结构与防洪安全研究进展 |
1.2.2 堤防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里运河东堤风险调查与识别 |
2.1 水文风险调查分析 |
2.1.1 淮河入江水系 |
2.1.2 里下河水系 |
2.2 堤防工程风险调查分析 |
2.2.1 堤防工程 |
2.2.2 里运河东堤风险溯源 |
2.2.3 里运河东堤险工隐患统计分析 |
2.3 穿堤建筑物风险调查分析 |
2.3.1 里运河东堤江都段穿堤建筑物 |
2.3.2 里运河东堤高邮段穿堤建筑物 |
2.4 里运河东堤失事的影响 |
2.4.1 里下河地区社会经济 |
2.4.2 历史主要洪涝灾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里运河东堤险情诊断 |
3.1 里运河东堤堤防险情诊断 |
3.1.1 堤防破坏模式分析 |
3.1.2 里运河东堤险工段隐患诊断 |
3.2 里运河东堤涵闸险情诊断 |
3.2.1 水闸破坏模式分析 |
3.2.2 穿堤涵洞破坏模式分析 |
3.2.3 里运河东堤涵闸险情诊断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里运河东堤工程综合安全评估 |
4.1 堤防工程风险概念 |
4.2 堤防工程风险分析 |
4.2.1 基本特点 |
4.2.2 堤段划分方法 |
4.2.3 溃决后的影响 |
4.2.4 生命风险标准 |
4.2.5 经济风险标准 |
4.2.6 社会风险标准 |
4.3 风险评估 |
4.3.1 风险的可容忍性 |
4.3.2 危险源风险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2 黄河堤防工程概况 |
2.1 黄河堤防工程现状 |
2.2 黄河堤防工程的特点 |
2.3 黄河堤防存在的安全隐患 |
2.4 黄河堤防的险情类别及成因 |
2.5 黄河堤防工程加固的主要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3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分析 |
3.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因素分析 |
3.1.1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外部因素 |
3.1.2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的内部因素 |
3.2 安全评价指标的获取 |
3.3 安全评价指标的拟定原则 |
3.4 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AHP-熵权法的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模型 |
4.1 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
4.2 选取堤防工程评价单元堤段 |
4.3 安全评价值的建立 |
4.3.1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3.2 定量指标的量化 |
4.4 AHP-熵权法 |
4.4.1 AHP确定主观权重 |
4.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4.4.3 AHP-熵权法确定组合权重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1 基本原理 |
4.5.2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 |
4.5.3 综合评价隶属度函数 |
4.6 综合评价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黄河堤防工程典型段安全性评价 |
5.1 代表性堤断及主要参数 |
5.2 专家评价 |
5.3 综合评价值计算 |
5.4 安全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以汉江上游某段堤防挡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工程建设背景 |
1.1.2 理论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2 分析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挡土墙概述 |
2.1.1 挡土墙的概念 |
2.1.2 水工挡土墙的特点 |
2.1.3 挡土墙的类型 |
2.2 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
2.2.1 库仑定律 |
2.2.2 莫尔-库仑强度理论 |
2.3 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 |
2.3.1 摩擦加筋原理 |
2.3.2 准粘聚力原理 |
2.3.3 等效围压理论 |
2.4 土工格栅加筋土结构设计方法与计算方法 |
2.4.1 极限平衡分析法 |
2.4.2 极限状态法 |
2.4.3 有限元法 |
2.5 本构模型 |
2.5.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2.5.2 土工格栅单元本构模型 |
2.5.3 筋土界面单元本构模型 |
2.6 计算分析程序 |
3 工程概况和主要计算条件 |
3.1 工程概况 |
3.2 建设条件 |
3.2.1 流域情况 |
3.2.2 气象条件 |
3.2.3 径流情况 |
3.2.4 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
3.2.5 水文地质条件 |
3.2.6 岸坡稳定性评价 |
3.2.7 不良地质现象评价 |
3.3 设计标准 |
3.3.1 建筑物等级 |
3.3.2 挡墙特征水位 |
3.3.3 地震资料 |
3.3.4 安全标准 |
4 堤防挡土墙平面有限元计算分析 |
4.1 计算分析模型 |
4.2 计算参数 |
4.3 计算分析工况 |
4.3.1 计算荷载 |
4.3.2 荷载组合 |
4.4 计算分析结果 |
4.4.1 位移计算结果 |
4.4.2 应力复核结果 |
4.4.3 格珊筋带内力计算结果 |
4.4.4 堤防整体稳定复核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堤防挡土墙三维有限元计算分析 |
5.1 计算分析模型 |
5.2 计算参数 |
5.3 计算分析工况 |
5.4 计算分析结果 |
5.4.1 面板计算结果规律分析 |
5.4.2 扶壁计算结果规律分析 |
5.4.3 整体位移计算结果 |
5.4.4 整体应力计算结果 |
5.4.5 建基面应力分布及稳定安全系数统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堤防道路与乡村道交叉安全分析及改善设计[J]. 何正红,陈朋飞. 四川水泥, 2021(11)
- [2]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D]. 耿飞. 山东大学, 2021(12)
- [3]堤防防洪补救措施分析[J]. 欧阳院平,谢桥军,周丹,岳红艳.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1(02)
- [4]河道整治工程堤防加固设计探析——以滏阳新河为例[J]. 张鹏. 海河水利, 2021(02)
- [5]堤防道路改造技术研究及应用[J]. 胡晓红,邓越胜.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12)
- [6]北方山区中小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以滦平县牤牛河为例[D]. 陈旭.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7]徐州市故黄河堤防工程安全评价研究[D]. 孙中禹. 扬州大学, 2020(04)
- [8]基于风险的里运河东堤综合安全评价研究[D]. 刘爱军. 扬州大学, 2020(04)
- [9]黄河堤防工程安全性评价研究 ——以中牟河段为例[D]. 李隆俊. 郑州大学, 2020(03)
- [10]“加筋土-扶壁式”堤防两级挡墙的有限元分析 ——以汉江上游某段堤防挡墙为例[D]. 胡旻皓.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