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明代剧坛存在相当普遍的“戏改戏”现象,即剧作家对已有的戏曲作品进行改编。如李日华、崔时佩的《南西厢》、秦之鉴的《翻西厢》、周公鲁的《锦西厢》等均为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本;冯梦龙的《墨憨斋定本传奇》为冯氏改编集;李开先有改编集《改定元贤传奇》等,这些改编本是明剧坛改编实绩的典型代表。另有改编本如《金锁记》、《青衫记》、《彩楼记》、吕硕园之《还魂记》等,与前述改编本一起组成了明代改编剧的基础。“戏改戏”现象之出现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社会因素;二、改编者力求完美的尝试;三、不同戏剧观使然;四、改编者自身其它因素等。明剧坛“戏改戏”现象有其积极意义,如增强了戏剧艺术与其它文体间的某些衔接;有利于戏剧母体的传播与接受;促进了某些戏剧理论的形成与完备等。同时也有消极影响,如在有关方面影响了戏剧艺术本身的自由发展;在相关方面破坏了原剧的内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由“场上之曲”到“案头文学”的发展趋势等。总体看来,明代戏剧改编现象在文史上的地位不可否定,其改编理论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编本亦是古典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灿烂景观。
论文目录
内容摘要ABSTRACT绪论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目的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四.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第一章 明人“戏改戏”之主要实绩第一节 明人对王西厢的改写一.李日华、崔时佩的“南西厢”二. 秦之鉴的《翻西厢》三. 周公鲁的《锦西厢》第二节 冯梦龙的“戏改戏”活动一.冯梦龙戏曲改编原因二. 冯梦龙戏曲改编思想三 .冯梦龙戏曲改编实绩四.冯梦龙改编本的评价第三节 李开先的“戏改戏”活动一. 李开先戏曲改编原因二.李开先的戏曲改编理论三.李开先戏曲改编实绩与概貌四.李开先戏曲改编评价第四节 《金锁记》与《窦娥冤》一.《金锁记》与《窦娥冤》对东海孝妇母题的继承二.《金锁记》与《窦娥冤》因叙事母题的增删而导致的不同面目三.《金锁记》等戏剧改编本改编叙事母题评价第五节 《青衫记》与《青衫泪》一.改编本较之原本在儒教思想方面有不同体现二. 儒释道三教融合在改编本中较之原本的异样面目三.对改编本的评价第六节 《彩楼记》与《破窑记》一. 改编本与原作主题有异二.科举主题对改编本《彩楼记》的影响第七节 吕硕园《还魂记》与《牡丹亭》一.改编本较原剧本更加注重戏剧的抒情特质二.改编本削弱了原剧的角色情、作者情第二章 “戏改戏”现象之出现原因第一节 社会因素一.重农抑商与明戏剧改编二.明统治阶层对戏剧的不同态度与戏剧改编三.科举制与明戏剧改编第二节 力求完美的尝试一. 戏剧改编者对发展戏剧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尝试二. 戏剧改编者对完善剧本角色、语言结构、音乐等体制的追求三. 戏剧改编者力图适应不同戏剧观众群的尝试第三节 不同戏剧观使然一.不同的理学观念与宗教等文化意识二.不同的戏曲创作目的三. 不同的戏曲美学观第四节 改编者自身其它因素一. 改编者的整体素质二. 改编者的戏剧理论主张三.改编者的身世经历第三章 “戏改戏”总体观察与评价第一节 积极意义一. 增强了戏剧艺术与其它文体间的相关衔接二.有利于戏剧母题的传播与接受三.促进了相关戏剧理论的形成与完备第二节 消极影响一. 在有关方面影响了戏剧艺术本身的自由发展二. 在相关方面破坏了原剧的内部机制三. 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由“场上之曲”到“案头文学”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文学史地位一.明戏剧改编理论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明戏剧改编本是古典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戏改戏”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灿烂景观余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清单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明剧坛论文; 戏改戏论文; 实绩论文; 原因和动机论文; 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