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构建人工红细胞的工艺研究及其评价

基于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构建人工红细胞的工艺研究及其评价

论文摘要

全世界范围内血源紧张、病毒污染等问题推动了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输血来源有限,且输注后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而国内外科学家对以携氧液作为输血替代品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探索。迄今为止,几种第一代红细胞代用品已经有望获准上市。各种产品有其独自的生理特性、生物活性和副作用。本研究主要从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liposome encapsulated hemoglobin,LEH)的角度出发,作为氧治疗剂进行研发,可能成为今后红细胞代用品研制的发展方向。关于本研究:目的:确定有效制备及鉴定微囊包被血红蛋白和微米级人工红细胞的方法。方法:首先通过低渗法制备高纯度、高浓度的膜蛋白,然后根据界面缩聚法的原理,利用匀速微囊制备喷头,将含有2 ,3-DPG、膜蛋白和血红蛋白水相直接滴入到含磷脂的植物油中,通过高速搅拌使囊心物(2 ,3-DPG与血红蛋白单体、二聚体构建的不稳定的四聚体)的周围形成单个球状膜壳型微囊。结果:微囊包被血红蛋白其微囊呈球状,表面光滑均匀,微囊直径2-5μm(电子显微镜下估算值)。人工红细胞透射电镜:单个包囊颗粒呈圆球状,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稍有凹凸,平均粒径为3μm,最小粒径为1μm;扫描电镜显示:颗粒内部电子密度较高、不均匀,呈纤维状和细颗粒状交错分布,是为血红蛋白。人工红细胞的包埋率为53%,泄漏率在4℃生理盐水中15d释放40.9%。结论:双相乳化法可制备微米级人工红细胞,且具有携带和释放氧气及二氧化碳的生物活性。各种修饰血红蛋白、氟碳乳剂、血红蛋白微囊等技术迅速发展,其中一些已经形成规模化制备工艺。但目前,血液代用品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血液代用品产品仍较困难。因此,本文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以课题研究的血液代用品为基础,结合世界范围内的最新进展,从血液代用品的评价角度出发,探讨血液代用品的评价参数,围绕血液代用品的理化性质、有效性与安全性、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血液代用品发展及现状
  • 1.2.2 目前血液代用品存在的问题
  • 1.2.3 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技术现状
  • 1.2.4 小结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2 LEH 评价标准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国内外评价标准现状
  • 2.3 标准参数的制定
  • 2.3.1 携氧热力学参数P50
  • 2.3.2 携氧动力学参数T50
  • 2.4 评价标准的建立
  • 2.4.1 外形
  • 2.4.2 包封率
  • 2.4.3 携氧能力
  • 2.4.4 安全性
  • 2.4.5 理化性质
  • 2.4.6 稳定性
  • 2.5 小结
  • 3 人工红细胞制备材料选择与准备
  • 3.1 引言
  • 3.2 选择复乳法工艺构建人工红细胞的原因
  • 3.3 膜蛋白的提取与分析
  • 3.3.1 引言
  • 3.3.2 膜蛋白与膜的结合方式
  • 3.3.3 膜蛋白分离的基本原则
  • 3.3.4 常用细胞破碎方法
  • 3.3.5 红细胞质膜的分离
  • 3.3.6 膜蛋白分离纯化的条件
  • 3.4 血红蛋白的分离与提取
  • 3.4.1 引言
  • 3.4.2 牛血红蛋白
  • 3.4.3 血红蛋白提取方法
  • 3.5 蛋白质纯度检测——电泳技术
  • 3.6 其他原料的选择
  • 4 人工红细胞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3 产品制备
  • 4.3.1 膜蛋白的提取
  • 4.3.2 血红蛋白的提取
  • 4.3.3 提取后蛋白的纯度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3.4 人工红细胞制备方法
  • 4.4 产品后处理
  • 5 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外形
  • 5.2.1 仪器及步骤
  • 5.2.2 结果
  • 5.3 包封率的测定
  • 5.3.1 仪器及步骤
  • 5.3.2 结果
  • 5.4 携氧能力测定
  • 5.4.1 仪器与步骤
  • 5.4.2 结果
  • 5.5 安全性的检测*
  • 5.5.1 仪器及步骤
  • 5.5.2 结果
  • 5.6 理化性质
  • 5.6.1 仪器与步骤
  • 5.6.2 结果
  • 5.7 人工红细胞的稳定性测试
  • 5.7.1 仪器及步骤
  • 5.7.2 结果
  • 5.8 最佳化条件试验
  • 5.9 小结
  • 6 讨论及展望
  • 6.1 本课题结论及创新意义
  • 6.2 讨论
  • 6.2.1 关于装置
  • 6.2.2 关于维生素E
  • 6.2.3 关于2,3-DPG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及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糖化血红蛋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 糖尿病新世界 2020(03)
    • [2].长春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冬夏季变化[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06)
    • [3].糖化血红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检查中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92)
    • [4].植物血红蛋白基因功能研究进展[J]. 土壤与作物 2018(02)
    • [5].植物血红蛋白研究进展[J]. 生物学教学 2008(01)
    • [6].糖化血红蛋白在缺血性卒中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卒中杂志 2016(12)
    • [7].糖化血红蛋白、抗凝血酶Ⅲ和血栓弹力图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意义[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01)
    • [8].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0)
    • [9].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01)
    • [10].测定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02)
    • [11].68052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方法及校准方法研究[J].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7(05)
    • [12].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13)
    • [13].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11)
    • [14].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诊断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应用价值[J]. 中国农村卫生 2017(15)
    • [15].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同时测定对临床的意义[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34)
    • [16].不同仪器检测对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结果的影响[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17)
    • [17].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尿酸检测的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09)
    • [18].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6.5%[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04)
    • [19].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5(18)
    • [20].分析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 饮食科学 2019(02)
    • [21].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医患对话[J]. 糖尿病新世界 2013(12)
    • [22].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跟年龄有关系吗?[J]. 糖尿病新世界 2009(04)
    • [23].糖化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07)
    • [24].常见血红蛋白变异体对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J]. 江西医药 2020(04)
    • [25].学龄前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筛检及其危险因素探讨[J]. 贵州医药 2020(06)
    • [26].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变化值和参考变化因子的应用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0(03)
    • [27].糖化血红蛋白联合糖耐量试验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学 2020(23)
    • [28].低血红蛋白密度联合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在儿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9(02)
    • [29].北京地区不同职业男性糖化血红蛋白结果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05)
    • [30].糖化血红蛋白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5)

    标签:;  ;  ;  ;  ;  

    基于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构建人工红细胞的工艺研究及其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